為何美聯儲敢如此大膽地印錢,不擔心通脹風險?
美國經濟衰退,加上抗疫不利,不得不連續幾年狂印美元救市。從特朗普到拜登,美元的印鈔機沒有絲毫停工的跡象。
正如我們之前舉的數據,光是2019年至2021年,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舊從4萬億美元大幅上漲至8萬億美元,相當於一年多的時間向市場注入了4萬億美元,相當於過去20年的總和。
與此同時,拜登千億萬億美元級別的「救市計劃」、「基建計劃」卻還一個勁兒上馬,這些都要繼續。毫不誇張地說,美國經濟已走向飲鴆止渴的地步。
摩根士丹利近期表示,到2021年底,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或超10萬億美元。
作為世界貨幣,美國可以把放水造成的通貨膨脹轉嫁出去。但轉嫁也不是百分百能成的,比如近期美國房價和CPI連續大漲,通脹危機凸顯。
就算是對「以鄰為壑」毫無同情心,美國也該擔心自家民生的垮塌吧?
為什麼美國連對自家的通貨膨脹也毫不着急,以至於美聯儲只「打嘴炮」,啥正式措施也沒有呢,甚至還幫着拜登繼續印鈔呢?
01
開門見山。事實上,美國的統治階層,其實正盼着美國能通貨膨脹呢!
甚至可以說,通貨膨脹是美國當局好不容易盼來的結果。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怎麼會有國家期盼自家通貨膨脹呢?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疫情目前看起來很難快速結束,大量超發的貨幣應該也不會很快回收,就是說,不會很快縮表、加息。這些貨幣會跑哪去?
這個問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也表達過困惑,2020年4月9日,他在回答為什麼向市場提供2.3萬億貨幣時說:
「通貨膨脹一直是個有趣的現象。2008年金融危機時候,政府推行了量化寬鬆政策,當時很多人擔心,量化寬鬆導致的貨幣量增加會造成高通貨膨脹。可是並沒有發生。後來的問題反而是,通貨膨脹率低於我們的目標。全球的挑戰也是通貨膨照率低於目標。因此,誠實地說,通貨膨脹過高並不是我們近期優先考慮的事,完全不是。」
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這是揣着明白裝糊塗。錢到哪去了,他能搞不清楚?
其實,一直以來,美國都面臨着通縮的威脅。正是由於美聯儲從2008年以來不負責任地「印鈔」,導致了前些年通縮抬頭的窘境。
公共債務和居民債務不斷增加,經濟中的新收入很大一部分都用來還債了,而不是用於消費、流通和投資,這使得經濟中的貨幣流通速度放緩。
如果貨幣流通速度繼續崩潰,印再多錢,通貨膨脹也沒有滋生的温牀。可以說,金融體系中流動性緊缺的狀況其實是打壓了通脹的。
咱們必須將美聯儲向金融體系注入流動性的操作想象成:它們填補了新冠疫情導致的巨大通縮漏洞,並防止了金融體系的崩潰,而不是在一個正常的經濟體系中平白無故地輸入流動性。
從這個角度思考,你才能明白,美國的相當部分放水不是為了救市,而是救命。不印,可能後果更嚴重。
02
首先,只有推高PCE(CPI)才會產生通貨膨脹。
咱們先看看反映美國通貨膨脹率的PCE(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Price Index,個人消費平減指數)指數是怎樣構成的——中國通貨膨脹看CPI。
美國也看CPI,但從2002年起,美聯儲調整貨幣政策,主要看PCE,尤其是核心PCE。
耐用品在PCE當中的比例一般佔到12-13%;非耐用品,一般佔到22-23%;服務,一般佔到64-65%。
注意,PCE中「住房與公用事業」,「住房」並非買房、還貸款,而是「虛擬租金」。買房屬於投資,不在PCE中反映。
上述產品和服務漲價了,才會產生通貨膨脹。實際上,就算是特朗普和拜登一個勁地狂印鈔,美國其實也直到2021年3、4月,CPI(CPI與PCE具有高度相關性)才開始抬頭。
接下來我們再問,為什麼美國兩屆總統連續加印了這麼久的錢,可直到今年三四月才開始CPI上漲?
先看居民部門。我們拿去年三月時,美國政府給民眾發放的補貼舉例。
根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數據,截止2019年,美國家庭債務14.15萬億美元,按總人口3.27億人計算,人均債務4.33萬美元;根據商務部普查局公開訊息,2018年美國人均年收入3.6萬美元(稅前)。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2018年美國居民儲蓄率7.6%。疫情期間,失業率飆升,根據摩根大通測算,4月份,美國失業率可能升至20%。20%,意味着2500萬美國人失業——29-33大蕭條時最高失業率25%。
美國人儲蓄率低,負債率高,假定一個家庭兩個成年人,一個小朋友,合計可以拿到2900美元。一段時間不工作,這點錢,既要維持基本生活,又要還貸款。
發的這點錢,美國老百姓在失業期間用來購買生活必需品,但購買量不會高於經濟正常時期;如果還能剩下一點的話,還得用來還債。
這就是為什麼這筆錢在發放的當時,並沒有推高PCE(CPI)。
再來看非金融企業部門。非金融企業部門的槓桿率:2018年已達到74.40%,超過2008年次貸危機時的槓桿率。
根據美聯儲數據,2009年以來,美國居民和機構(保險公司和養老金基金)分別出售了6720億美元和1.2萬億美元的股票,共同基金和ETF則購入了1.6萬億美元的股票,而美國非金融企業通過股票回購買回了3.3萬億美元的股票。
同期,美國大型公司共計發行了3萬億美元的淨負債,美國公司債務總額達到13.7萬億美元歷史最高點。美國上市公司發行債券的數量與回購股票的數量基本相當。
回購股票的本質是將財富從企業的債權人轉移到股東,將槓桿從居民部門轉移到企業和政府部門(減稅)。不同於2008年股市泡沫,推手是居民部門,這次是上市企業承擔了推手的角色。
可以說,本輪疫情美聯儲和財政向企業投入的貨幣,企業一方面用於維持正常運營,買材料、發工資,另一方面,則用於大量還債。畢竟,之前借了太多錢了。
無論是救助大企業的資金還是救助中小企業的資金,只是使企業能夠維持正常運行,不至於倒閉。
而且,企業高槓杆率,意味着救助資金當中很大一部分要用於還本付息,還本付息是不會立即導致通貨膨脹的。
最後看政府部門。本次為抗擊疫情超發的貨幣,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其他各級政府並沒有截留,絕大部分都會給到居民和企業,其實,也就是給他們維持生計和還債。
由上可知,2020年階段抗擊疫情超發的貨幣,是在填補冠狀病毒疫情導致的巨大通縮漏洞,並防止了金融體系的崩潰,並不是在向一個正常的經濟體系中平白無故地輸入流動性。因此,總體來說,不會在當時導致立竿見影的高通貨膨脹率。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這兩年明明已經印了這麼多錢,還要繼續狂印的重要推動力。
03
接下來我們說說,大量資金用於還債,為什麼會降低了貨幣流通速度。
正常貨幣流通,從央行到商業銀行然後到企業、到居民,貨幣用於中介商品或服務,期間,周轉越快,貨幣流通速度越快;如果變成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流通速度就會下降。這是正常貨幣流通。
如果貨幣從央行到商業銀行到企業、個人,然後,這些貨幣沒有進入生產、流通、消費環節,企業、個人將資金直接還回到商業銀行,這些貨幣沒有媒介任何交易。
在某種意義上,這些貨幣就相當於不存在了。而這些不存在的貨幣佔着貨幣總量的份額,拉低了整體流通速度。
這就是貨幣超發的害處:如果大部分進入實際流通,就會引發通貨膨脹;如果大部分不進入流通,就會降低貨幣流通速度。如果流通速度下降過快,就是流通速度崩潰。
更糟糕的事情在於,如果貨幣或滯留在銀行系統,或進入長期資產,還會進一步降低了貨幣流通速度。
貨幣流速主要取決於貨幣需求。聯儲在2008年危機期間將短期利率降到0,危機過後,利率提升速度緩慢、幅度不大。
利率下降,促使家庭重新配置資產,將資金導向了回報率更高的長期資產,如股票、債券、房地產。隨着長期資產擴張,作為交換媒介的活躍貨幣佔比下降,貨幣流速進一步下降,並且導致通脹增幅遠滯後於資產價格。
可能有的讀者朋友還要追問,貨幣流通速度崩潰有什麼害處呢?
害處就是,明明看着央行發行了大量貨幣,市場卻仍然在通貨緊縮,因為並沒有足夠資金用來媒介實際交易。
如果再追問下去,通貨緊縮有什麼害處?害處是,摧毀產品、服務市場,摧毀勞動力市場:產品、服務不斷降價,還是沒人買,同時大量勞動者失業。
2020年年初股市下跌幾周內,鮑威爾將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擴大了50%、聯邦基準利率降到0。美聯儲放水規模遠超2008年金融危機第一階段採取的所有措施總和。
2020年年初美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按年已增長超12%,年化增長率打破已經保持了40年的紀錄。
可在2020年的狀況是什麼呢?放了這麼多的水,大量貨幣卻仍然沒有用來媒介交易,導致貨幣流通速度持續下降。
美聯儲在快速擴表同時,應該已經預見了產品、服務市場和勞動力市場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了。
04
面對這個局面,美國有什麼辦法?
只能飲鴆止渴,繼續再狂印狂印狂印!印得多了,債還完了,總會進入流通吧?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已經放了天量的水,仍然還在繼續印鈔,似乎完全不忌憚通貨膨脹。
甚至見到2021年3月起通貨膨脹真的到來後,反而長舒一口氣,畢竟之前美聯儲目前最緊迫的任務是維護市場流動性,以防通貨緊縮給市場帶來的打擊。
這也是為什麼,當下美聯儲面對「加息」的呼籲時總是顧左右而言其他。好不容易促成的通脹,還得先鞏固鞏固療效啊!
只是,美元畢竟是世界貨幣,自家生病,可是全球跟着吃藥了。
美國終於用大水填滿了自家通貨緊縮的坑時,全世界卻早已跟着通貨膨脹起來。大宗商品、原材料、房價等等,都隨着美元的泛濫而水漲船高。
比起美國狂印的這麼多破紀錄的鈔票數,PCE、CPI增長率其實並不高。自家借債過多導致通縮危機的大坑分擔了部分水是重要原因,美國可以向全球轉嫁危機也是重要原因。
美國自身病情越惡化,需要印的鈔票越多,全球受到的通脹影響越嚴重,這就是世界貨幣。
美國自身因為貪婪和放縱導致的髒病,卻讓全球承擔惡果。甚至,美國還能通過加息收割全球一筆,更加鞏固自己世界貨幣的地位。
反霸主、反美元,任重而道遠。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