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達利歐VS索羅斯:投資中國是「錯誤」還是「機會」?

    達利歐VS索羅斯:投資中國是「錯誤」還是「機會」?

    中國是全球經濟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中國對多個行業的監管行動,令資本市場震盪的同時也令華爾街投資者對投資中國的長遠前景產生分歧。

    知名投資人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近日也公開表達了對這個問題的擔憂。索羅斯9月6日在《華爾街日報》撰文警告稱,貝萊德(BlackRock)現在投資中國「是一個悲劇性的錯誤」。

    而就在索羅斯表達上述觀點後不久,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推出了該公司在中國的首隻共同基金,籌資規模人民幣67億元(約合10億美元)。這也是首隻由外國公司獨立運營、獲准向中國個人投資者銷售的共同基金。貝萊德還建議投資者增加對中國的投資。

    索羅斯對貝萊德進軍中國的做法提出批評,他說,向中國投入幾十億美元會給貝萊德的客户造成損失,而且可能會損害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

    由於中國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強,多個行業的股票遭到打擊,今年投資中國的投資者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日子。索羅斯的聲音也代表了不少華爾街投資者的擔憂。

    但《巴倫周刊》也看到,目前一些投資者的看法似乎正在發生變化,有關是否應該投資中國的爭論已經從「最好避開中國資產」轉向了「投資中國是一扇機會之窗」。

    達利歐站隊貝萊德:中國不容忽視

    面對索羅斯的批評,貝萊德發言人9月8日接受CNBC採訪回應稱:「中美兩國之間的經濟關係是龐大且複雜的。2020年,兩國間商品和服務貿易總額超過6000億美元。通過貝萊德的投資活動,美國的資產管理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可以為增強全球兩大經濟體的經濟關係做出更多貢獻。」

    貝萊德投資研究所(BlackRock』s Investment Institute)在8月中旬曾建議投資者把對中國資產的敞口最高提高三倍。2021年早些時候,貝萊德CEO拉里·芬克(Larry Fink)在致股東信中稱,中國市場是「幫助中國投資者和國際投資者實現長期目標的重要機遇」。

    TS Lombard 經濟學家羅裏•格林(Rory Green)表示: 「對於外國金融公司而言,中國市場太大了,不容忽視。從中國政府的角度來看,歡迎外資進入中國能夠控制和監管的領域,比如金融領域。」格林補充說,「一個額外的好處是,華爾街和北京之間更密切的聯繫可以幫助抵消中美關係更大範圍的下滑。如果美國的銀行在中國大舉投資,那麼脱鈎就更難實現。」

    另一位持類似觀點的知名投資人是橋水(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始人瑞·達利歐(Ray Dalio)。達利歐上周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稱,投資者不能忽視中國,他說:「中國是全球經濟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這麼說不僅是因為中國帶來的機會,還因為如果投資者不參與其中,就會失去一部分投資中讓人感到興奮的東西。」

    過去一年達利歐還多次對投資中國發表過樂觀評論。2020年10月,他提醒投資者不要忽視中國作為一個經濟超級大國的崛起。此外,達利歐還在加倍押注受到監管審查的中國科技行業。他說:「該行業出現的波動並不是整體發展趨勢發生了變化,中國和西方在經濟體制上有不一樣的地方。」達利歐表示,一些人把中國的監管行動誤解成了「反資本主義」。

    《巴倫周刊》認為,方舟投資(ARK Invest)的凱西·伍德(Cathie Wood)或許是投資者看法轉變的最佳印證,在7月底拋售了幾乎所有中國股票後,該公司最近幾周又開始再次買入。

    King&Spalding律師事務所法律顧問、曾擔任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首席談判代表的沙斯瓦特·達斯(Shaswat Das)指出,對中國企業的投資大多來自規模較大的機構投資者,他們承擔了風險,但認為這是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迄今為止的回報很高」。

    中美緊張關係下風險猶存,關注中國國內市場機會

    然而這場辯論仍在繼續,和中國有關的風險已經引起了美國決策者的關注。在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9月8日舉行的聽證會上,與會者概述了投資者和希望在中國開展業務的美國企業面臨的風險,他們認為一些投資者沒有意識到這些風險,尤其是在中美關係惡化的情況下。

    《巴倫周刊》指出,雖然貝萊德獲准在中國設立全資共同基金公司這樣的事件表明中國歡迎外資進入、降低了中美脱鈎風險,但兩國可能不會放棄此前為減少對彼此依賴而採取的一些措施。中國正在加大對國內科技行業的投資,還加強了對在美上市中國公司的審查。美國則在考慮讓不符合美國審計標準的中國公司從美國市場退市。

    達斯(Shaswat Das)在聽證會上說,預計中國將收緊政策,讓中國公司被美國強制退市之前在國內市場上市。

    為了控制風險,許多基金經理已經開始把阿里巴巴(BABA)、京東(JD)、網易(NTES)、百勝中國(YUMC)、新東方(EDU)等中國公司的ADR在其他地方(如香港)轉換為相應的證券。

    達斯指出,其他在美上市公司則存在被私有化的風險,內部人士會以非常高的估值買下美國股東手裏的股份,然後在其他地方以更高的估值重新上市,導致「美國投資者、尤其是散户蒙受巨大損失」。不過也有一些中國觀察人士指出,中國可能不會這樣做,因為中國希望獲得外資來推動自己資本市場的成長,國內資本市場的成長對中國製定的自力更生政策非常重要。

    這也是越來越多的基金經理開始關注中國國內市場機會的一個原因。此外,隨着越來越多的中國民眾把儲蓄投向股票等其他資產,其間可能出現的機會也值得投資者關注。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