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從「神十二」看中國高端製造前景

    從「神十二」看中國高端製造前景

    9月17日13時30分許,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反推發動機成功點火,隨後安全降落在東風着陸場預定區域,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三名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順利返回地球。至此,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已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撤離後,與空間站組合體完成繞飛及徑向交會試驗,成功驗證了徑向交會技術,為後續載人飛行任務奠定了重要技術基礎。航空航天技術是高難度的製造行業,是一個國家技術先進水平的標誌和綜合國力的體現,具有技術輻射面廣、產業集群效應大、產品附加值高等特點,其有望助力中國高端智能製造崛起。

    根據8月2日《財富》雜誌發布的2021年世界500強企業榜單,我們梳理出來了13家主營業務為航空航天的企業,其中美國獨佔6家,中國有3家,相對而言美國依舊是當之無愧的航空航天技術強國。具體而言,在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美國航空航天技術公司包括通用電氣公司、洛克希德·馬丁、波音、雷神技術公司、通用動力、霍尼韋爾國際公司,而中國包括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可見中國航空航天技術處在世界前列,但是與美國仍有一定差距。具體而言,在500強企業中通用電氣公司排名104位,列在所有航空航天主營企業的第一位,其工業業務範圍較廣,其中GE航空是世界領先的航空發動機和機載設備製造商,2020年通用電氣淨利率達到了7.2%。而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排名140位,列在所有航空航天主營企業的第二位,已成為全球排名靠前的主要飛機制造商,2020年淨利率為3.4%。

    自二戰以來美國一直是全球航空航天技術強國,其也長期積極推動軍轉民政策,幫助軍工科研所將國防科技成果轉向私營企業。1974年中國,美國成立聯邦實驗室技術轉移聯合組織,涵蓋700多家聯邦實驗室,嘗試技術上的轉移應用。1984年美國政府頒佈《聯邦採辦條例》,在採辦制度上為軍民融合奠定基礎。自冷戰結束後,國防開支逐步削減,軍工產業產能過剩問題開始凸顯,為此軍民融合進一步加速。1994年美國國會技術評估局在《軍民一體化的潛力評估》中,首次提出「軍民融合」,構建國家科技工業的基礎,具體採取的方式包括政府間接推動併購重組,出台補貼政策,放開軍用技術使用權限等。在這些政策推動下,美國不僅出現了波音、通用動力、洛克希德·馬丁等一批優質的航空航天技術巨頭,而且電子、計算機等行業飛速發展,引領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美國高端製造技術強國的地位。

    早在2015年中國也將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指出「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我們長期探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重大成果,是從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2017年7月國防科工局宣佈啟動首批41家軍工科研院所轉制工作,這標誌着軍工科研院所改革進入最為關鍵的實施階段。但是,目前中國軍民融合程度還不夠,相關法律法規也還不太健全,以航空製造業為例,航空器研發初期需要投入的基礎成本與之後生產階段的追加成本較高,設備投資佔用資金量較大,而且軍品訂貨時間間隔較長,存在專用設備和人才等浪費的現象,相較於能夠無償獲得國家科研經費資助的軍工企業,民營企業大多是自籌資金,自主研發並自負盈虧,從而民營企業「參軍」門檻也較高。

    目前中國高端製造規模逐步擴大,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由2004年的6665億元增加至2020年的47274億元,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的佔比由10.1%提高到了15.1%,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金額佔比由2000年的15.0%上升至2020年的30.0%。但是,中國高端製造依舊薄弱,面臨大而不強的窘境。根據中國工程院等發布的《2020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從規模、質量、結構等多個指標綜合看,中國製造業整體水平處全球第四,處美國、德國、日本之後,分項指標看規模指標位列第一,但質量及結構指標僅列第七和第四位。最近「缺芯」潮等事件暴露了中國製造業在關鍵卡脖子領域的弱勢,中國製造業面臨大而不強的窘境,在半導體、精密儀器等仍主要依賴進口。未來隨着中國軍民融合戰略逐步推進,疊加國內體制引力、龐大市場需求、工程師紅利等諸多優勢,中國高端製造發展潛力巨大。

    (股市荀策授權使用)
    (股市荀策授權使用)
    (股市荀策授權使用)

    風險提示:軍民融合程度不高,短期難以突破卡脖子關鍵領域。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