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中國高校調查:中國月收入2千以下9.64億人

    中國高校調查:中國月收入2千以下9.64億人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的萬海遠和孟凡強6月3日撰文表示,關於中國有6億人每個月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5月28日以來這一數據引起外界熱烈討論。

    文章說,這個數是中國最為真實的現實國情。絕不能忽略中國的分配結構仍然是以中低收入群體為主的事實,有相當大一部分群體還在生存線附近徘徊。他們遊離於我們的視線之外,他們沒有渠道發聲,社會也聽不到他們的聲音,他們是這個社會沉默的大多數。

    有人遲疑,真有這麼多的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人?首先是這裏的月收入標準問題,國家統計局一以貫之使用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標,不是市場化的工資水平,更不是城鎮部門平均工資。在扣除掉個人所得稅、私人轉移支付和各種社會保險費等之外還能用於實際使用的,才能被算作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若無特別說明,下面都是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這個指標,能反映家庭是否可以足夠支付衣食住行等必備開支,合理反映家庭教育、醫療與養老負擔等最終的社會福利。所以說,通過居民可支配收入,最能反映真實民生問題,最能反映家庭或個體生活福利的真實狀態,因此也是定性判斷一個國家發展階段的最為重要的指標之一,故在全球範圍內被廣泛採用,甚至在歐美髮達經濟體中比GDP指標的重要性還要更高。

    2019年,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課題組分層線性隨機抽取了7萬個代表性樣本所作調查顯示,中國有39.1%的人口月收入低於1000元,換算成人口數為5.47億人,而月收入在1000-1090元的人口為5250萬人,因此月收入1090元以下的總人口為6億人,佔全國人口比重為42.85%。這與所說月收入約1000元(準確地說是1090元)以下的人口規模達到6億人是吻合的。

    文章說,在這6億人中,有546萬人收入為零,有2.2億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有4.2億人月收入低於800元,有5.5億人月收入低於1000元,有6億人月收入低於1090元。若以1090-2000元作為中低收入者的標準,則該群體人口達到3.64億。

    也就是說,中國月收入低於2000元的人數達到9.64億。

    文章表示,月收入在1090元以下的6億人的群體中,來自農村的比例高達75.6%,這說明絕大部分低收入群體仍然分佈於農村地區,城鄉分割仍是中國特色最大的問題之一。另外,這6億人分佈在中部和西部的比重為36.2%和34.8%,說明中西部仍然也是低收入群體的主要來源。

    這6億人中,成年人未婚的比例為19.8%,平均年齡為38.5歲。

    從受教育年限來看,月收入低於1090元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05年,處於剛剛完成義務教育的階段,說明這一群體的整體受教育水平很低,其中小學及以下的比重為43.7%,文盲的比例也佔到了9.6%。

    從就業形式來看,非勞動力佔比最高為37.1%,自我僱傭者佔比達到很高的18.0%,而工資就業者佔比僅為37.4%,明顯低於其他收入群體。

    總之,這6億人的典型特徵是,絕大部分都在農村,主要分佈在中西部地區,家庭人口規模龐大,老人和小孩的人口負擔重,是小學和文盲教育程度的比例相當高,大部分是自僱就業、家庭就業或失業,或乾脆退出了勞動力市場。

    反觀美國,按照人均GDP標準來算,美國是6萬美元,全球平均是1.146萬美元,普遍認為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標準至少是3萬美元,而中國目前人均GDP還不到1萬美元,因此中國目前遠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標準。根據美國商務部普查局公布的訊息,2018年美國人均年收入為3.6萬美元(稅前收入),平均每個月3000美元,相當於22000元人民幣左右,是中國的8倍多。

    若從人均可支配收入角度看,2019年中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733元,而同期折算美國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14427元,是中國的10倍還多。所以說,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標準來看,中國離全球發達國家的差距就更大。

    目前,中國居民收入分配仍然是中低收入群體為主的紡錘形結構,分佈曲線呈現非常明顯的右偏分佈,所以收入差距明顯較大,容易出現明顯「被平均」的現象。有近43%人口的月收入在1090元以下,有近69%的人口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有約84%的人口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人口比例更是高達95%左右。

    文章說,中國人口多、資源少、發展很不平衡的事實仍很明顯,有很大一部分居民仍然處於生存線附近。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