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中國足球的「含房量」:16隊球,15隊靠房地產

    中國足球的「含房量」:16隊球,15隊靠房地產

    2020年4月,廣州恒大足球場開工,恒大自豪地強調了自己要做「百年俱樂部」的理想。

    然而,僅僅一年半以後,網絡上就流傳着一張截圖,內容是廣州隊向廣州市足協和體育局提出了託管申請,將恒大撤離足球行業的可能,擺在了公眾面前。而建了一半的蓮花球場早已轉手,志在百年樹人的恒大足球學校也傳出了閉校的風聲。

    (網上圖片)

    八奪中超冠軍,兩次稱雄亞洲的恒大,如今已顧不上「百年俱樂部」的豪言壯語,準備撤退。

    房地產即將退出中國足球?

    要撤退的,並不單是恒大。

    眾所周知,在過去8年裏,中國足球超級聯賽一直是不折不扣的「中國足球房地產超級聯賽」。

    目前中超16支隊伍中,有15支球隊的實控方與房地產有關,其中10家企業主營業務就是房地產,5家的經營業務涉及房地產。

    (深藍財經授權使用)

    但到了下賽季,這份名單的「含房量」恐怕就要下降不少了。

    稍微觀察這份名單,我們就會發現不少企業最近的日子並不好過。最顯眼的當然是深陷債務危機的恒大,明面上就還有5700多億元的債務要還,而剩下的華夏幸福、富力、卓爾、綠地、建業等,也都各有各的難處。

    壓力來自兩方面,一是「三條紅線」政策讓地產企業的主營業務承壓;二是足協新推出的投資帽、工資帽、中性名等政策,讓地產企業投資足球的意願鋭減。

    特別是中性名政策。

    原本,很多地產企業投資足球,圖的就是個名。現在在新規之下,球隊名不得使用與俱樂部股東或股東關聯方的字號,比如,廣州恒大隊改名了廣州隊,廣州富力隊改名廣州城隊。這下,地產企業連名都圖不到了,大面積退出的可能正變得越來越大。天津隊的原股東泰達已經退出,河南隊的建業地產也傳出了放棄的聲音……

    地產企業和中國足球的淵源很深,從1994年中國足球開始職業化聯賽時,就已經有萬達、建業、亞泰等企業投資足球了。

    到了2012年,恒大通過廣州隊名利雙收之後,地產企業進軍足球的浪潮正式興起,富力、華夏幸福、綠地、佳兆業、一方等企業紛紛進軍足球,不停地刷新轉會紀錄和薪水紀錄。

    中國足球明明形象不佳,為什麼當年它們還如此趨之若鶩?如今紛紛準備退出,根源又是什麼?

    為何地產企業鍾情足球?

    地產老闆鍾情足球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三點。

    第一,搞足球可以促進政商關係。

    足球隊,是城市的一張名片。曼徹斯特、巴塞羅那、米蘭、慕尼黑,這些遠隔重洋的城市,能為不少中國人所知曉,足球隊可謂厥功至偉。

    在中國,當然也不例外。比如國安之於北京、申花之於上海、大連隊之於大連。

    1994年,在房地產市場初露鋒芒的萬達,看上了大連市體育場旁邊的地塊。對此,大連市政府提出的條件很簡單——投資大連足球隊。於是,便有了七年五冠的大連萬達隊。

    2013年下半年,上海申花隊的投資人朱駿想要退出,本着「上海不能沒有足球隊」的初衷,上海市政府和上海體育局開始積極串聯,尋找新的投資人。最終,本地的大型地產企業綠地集團選擇接手。綠地集團執行副總裁吳曉暉對媒體明言:

    如果沒有政府關心和牽線搭橋,綠地不可能進入申花。

    足球隊是部分市民的生活組成,是體育、文化繁榮的象徵。只要有可能,地方政府都想把足球隊搞好,而地產企業當然也會竭盡全力去效一效犬馬之勞。

    第二,搞足球和搞地產非常相似。

    房地產的特點是資金需求量大、見效快。只要錢到位,拿完地後,最快三個月就能出設計圖,半年就能開始售樓收預付款;職業足球也是如此,轉會期斥巨資、開高薪簽下幾位大牌球星和教練,當年就能形成有效的戰力,弱隊立刻可以變身強隊。

    比如,恒大在2010年接手廣州隊後,簽下國腳郜林、鄭智等,當年就獲得中甲冠軍。次年升入中超後,又以世界前十的薪水網羅到了巴甲MVP孔卡,球隊提前四輪奪冠。孔卡薪水之高,讓外國球迷都忍不住調侃:連皇馬的伊瓜因聽了都嚇一跳。

    而且,「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一點,也與房地產老闆的世界觀高度契合。

    某地產公司曾推出過「開盤工期≤3個月,獎勵20萬元」的規定。當地產老闆們進入足球行業後,這個習慣也被帶過來了。從萬達到恒大的20年來,老闆帶着現金進更衣室發贏球獎金的傳統,得到了完美的傳承。

    第三,搞足球可以提升影響力

    恒大許老闆曾經算過一筆賬:

    在中央電視台打廣告的話,1秒鐘大概15萬元。我們一場球下來,比如說4月2日中超開幕式在廣州舉行,有25家電視台現場直播,有300多家媒體報道。11個運動員穿着印上了「恒大」兩個字的球衣,你說是不是很值錢?一個半小時的直播時間,如果做廣告,要多少錢?

    實際上,這筆精明賬不是許老闆的原創,在國外早就有人算過了。英格蘭紐卡斯爾聯隊的老闆麥克·阿什利曾公開表示,自己投資足球隊就是為了讓他的公司獲得更多的名氣和生意,他甚至曾把俱樂部有121年曆史的足球場改成了自己公司的名字。

    廣告賬只是最初級的,更深層的影響力是難以量化卻又無比巨大的。

    切爾西的老闆俄羅斯富豪阿布拉莫維奇、巴黎聖日耳曼的金主卡塔爾主權基金、曼城的金主阿聯酋阿布扎比財團多年來在足球隊上的花費高達數百億歐元。與其說他們是在炫富,不如說是在花錢買影響力。足球,作為世界第一大運動,它能帶來的曝光度是其他體育項目難以相比的。

    恒大入主廣州隊10年,總投入超百億元,但仍有很多人說恒大其實賺翻了,就是因為足球帶來的高曝光度,助推恒大從一個區域性的企業,成長為全國龍頭。

    房地產足球的癥結何在?

    從國際經驗來看,花錢搞足球並不是問題,問題是錢沒有花在該花的地方。

    中超這些地產老闆在入主球隊時,都會強調自己計在長遠,會大力發展青訓、培育球市,口徑一致得讓人懷疑他們有一本共同的教科書。

    而在正式入主後,他們做的事卻與自己之前的聲稱完全相反——花錢買球星。看來,這本教科書的上下冊相當割裂。

    正在進行的世界盃亞洲區選拔賽上,中國隊的平均年齡為30.6歲,是同組6隊中最大的,29人大名單中有18人超過30歲,這些殘酷的數據,足以反映這些年中國足球在青訓上的缺失。有球迷說,但凡這些年房企拿出轉會費的一半來搞青訓,也不至於走到青黃不接這份兒上。

    從中國足球的角度出發,這些錢沒花對;從房企自身的角度出發,這些錢也沒花對。

    據廣州隊的財報顯示,它們過去七年連續虧損,而且越虧越多,累計虧損75.83億元。

    (深藍財經授權使用)

    可花了這麼多錢,其總資產也僅有24.8億元。

    原因何在?

    青訓學校、場地設施、球市基礎等,都是可以留給後來人的資產,有可能賣上價,恒大在這方面投入很少;而球星則是養護費高、會貶值的「消耗品」,對下家而言不是財富,而是負擔,誰會願意接手呢?恒大偏偏在這方面花費巨大。

    彭博社的資訊分析專家認為:

    目前廣州隊的業務價值評估為0。

    廣州隊現在僅僅是一台「油耗」很高、能製造一定關注度的機器,並不能帶來任何盈利。其實,又何止是廣州隊呢?河北隊、申花隊、廣州城隊等,對它們背後的地產企業而言,都是如此。

    想繼續維持?「三條紅線」壓力下,早就力不從心了。

    想轉手賣給別人?無用的貴物,誰會願意接呢?

    想甩手不幹,直接破產?社會影響太壞,跟地方政府也不好交代。

    不過,到最後實在沒辦法,不好交代也只能交代,比方說蘇寧就已經這麼幹了,江蘇隊上賽季剛奪冠,這賽季就直接解散。

    如今,不少地產商自身都過不了河,又如何去渡人呢?恐怕,江蘇隊的劇情,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還將再次上演。

    房產老闆真的搞不好足球?

    地產企業主導中國足球的二十多年,也是中國足球被世界先進水平拉開差距的二十年多年。平心而論,這口鍋全讓地產企業來背並不合適,只不過,它們本可以做得更好。

    沒有做好的根源,在於地產企業與足球事業在氣質上的差異。

    發展足球需要的是超凡耐心和細緻規劃,只有熱愛足球,才能做得下去。

    中國足球歷史上還真有過熱愛足球的老闆——浙江綠城的宋衛平,他搞足球的成績,現在回過頭去看也是最好的。

    前兩天,浙江隊剛在全運會上奪冠,主帥許磊在賽後採訪時鄭重感謝了宋衛平:

    感謝宋總為浙江足球、綠城足球的付出。綠城23年青訓,從搭建架構,到完善梯隊建設,再到源源不斷的人才輸出……

    2014年,綠城周轉困難,足球隊難以支撐,需要引入投資者,本來已經和阿里巴巴談妥,但馬雲最後放棄了綠城,牽手恒大,宋衛平聲討其「不愛浙江愛美人」。

    重點是,熱愛足球的宋衛平也認為恒大是「美人」。

    40年高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讓地產企業形成的是效率至上、資金為王的觀念,「錢花得多的是大爺,錢賺得快的是祖宗」。進入足球行業後,初期的順利又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觀念,大家都認為立竿見影是理所當然,連宋衛平都受到了影響。

    馬雲的選擇固然無可厚非,但最終的結果我們都看到了:越來越高的轉會費和薪資,以及越來越差的青訓。

    去年,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在會議上講了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

    中超俱樂部平均投入是日本J聯賽的3倍,韓國K聯賽的10倍;中超俱樂部一線球員的工資薪酬是日本J聯賽的5.8倍,韓國K聯賽的11.67倍。

    為了糾偏這個畸形的現象,陳主席推出了限薪令、中性名等政策,展示了高層想要收拾亂局、穩紮穩打搞好足球的決心。

    這套政策組合拳再疊加疫情、房地產「三條紅線」,讓地產企業有了離開中國足球的充分理由。

    只是,他們應當記住,如今在變化的不只是中國足球的行業環境。它們本業的環境,也正在發生着天翻地覆的變化。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