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大閘蟹那麼火,為什麼陽澄湖沒跑出獨角獸?
中國人愛吃蟹,是出了名的。
傳說螃蟹第一次被吃掉髮生在「大禹治水」時期。禹派巴解在陽澄湖畔督工,當時江南有一種形狀兇惡的「夾人蟲」為禍四方,巴解為了防治此害,命人用開水去燙,不料「夾人蟲」被燙死後散發出陣陣香氣,吃起來更是鮮美無比。
後人為了紀念巴解,把他名字中的「解」字放在「蟲」之上,稱之為「蟹」。
幾千年沿革後,螃蟹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吃螃蟹也成了一種獨特的美食文化。
不過不是所有的螃蟹都受歡迎,能被拿來食用的,主要有三疣梭子蟹、遠海梭子蟹、青蟹和中華絨螯蟹。
其中又以中華絨螯蟹最為知名,它還有一個名字:大閘蟹。
如今市面上最響亮的陽澄湖大閘蟹,甚至已經到了「一蟹難求」的地步,吃到正宗貨的概率,或許連1%都不到。
奇怪的是,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如此稀缺,卻並未出現一家巨頭型公司,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火了「陽澄湖」,弱化了大閘蟹
陽澄湖大閘蟹並非一直這麼出名。
上世紀80年代以前,陽澄湖大閘蟹多為野生。1986年,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鎮陸巷村農民率先在池塘開始成功養殖,從1989年開始,該鎮水產公司在陽澄湖圍網養殖也取得成功,此後周邊地區開始了陽澄湖大閘蟹的養殖。
90年代以後,陽澄湖大閘蟹進入大規模養殖階段,再加上當地政府的鼓勵,大閘蟹的商品價值釋放出來,養蟹成了當地百姓的一種致富手段。
不過陽澄湖大閘蟹真正火起來,是從2002年開始的。
2002年9月,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成立,是當時蘇州市第一家市級專業漁業協會,起初由15家陽澄湖經營公司發起。
這個協會成立後做了三件事,奠定了陽澄湖大閘蟹的市場地位:
第一是抓生產管理。該協會成立後,先後制定並實施了從生產到收購、再到市場營銷、行業自律等一整套系統,實現了規範化管理。
同時其明確了陽澄湖大閘蟹的品牌使用範圍,即只有產自陽澄湖裏的才能稱為陽澄湖大閘蟹,湖邊哪怕一堤之隔的池塘所產,都不能叫做陽澄湖大閘蟹。
第二是控產量。過多養殖會破壞陽澄湖的生態系統,富營養化程度在不斷加深,2002年,大閘蟹養殖的圍網面積從15萬畝縮減到8.6萬畝,再到2007年又縮減為3.2萬畝。再到2016年,這一數字變成了1.6萬畝。
第三是大搞品牌建設。這部分主要通過舉辦各種蟹文化節,以及蟹文化徵文、龍舟賽等各種比賽來實現。
北大周其仁教授在《真實世界的經濟學》一書中指出,真實世界裏導致某個市場被獨佔或寡佔的類型大體分為5類,其中一類便是由資源獨到性引發的壟斷。

陽澄湖2002年後大規模縮減圍網面積,實際上造就了陽澄湖大閘蟹的稀缺性,而這種稀缺性又很難被其他地區所複製,因為陽澄湖大閘蟹的核心競爭力是產出蟹的水域環境,是資源的天賦特性。
這就造就了一個典型的賣方市場。當有限的資源與外界無限的需求發生衝突,陽澄湖大閘蟹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價格被越炒越高,品牌名聲越來越響亮,「陽澄湖」甚至成了大閘蟹的代名詞。
隨着陽澄湖的影響力逐漸擴大,當地的企業們不可避免地走進了舒適區,在陽澄湖的品牌背書下走過了安穩的發展階段,但忽略了自己的品牌建設。
這其實讓陽澄湖大閘蟹走進了「有品類無品牌」的經營困局。
2018年,在上海交通大學一堂關於「競爭戰略」的課堂上,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營銷有限公司董事長伏澤誠就表達了他的擔憂。
他指出,如今的陽澄湖牌大閘蟹這個品牌名稱與品類名混同,在傳播方面給消費者心智造成了混亂。「投入重金做廣告也是給整個行業做了,」他坦言,沒有品牌導致的一個後果是,有大客户面對競爭對手低價單時,儘管知道產品過硬,但還是會選擇對手的低價單。
所以,陽澄湖大閘蟹的成功,是陽澄湖的成功,而不是大閘蟹的成功,這種源於獨特資源的競爭力,並沒有在後來往前深入到產品品牌中去。
而當陽澄湖的品牌附加價值被消耗殆盡,隱患便會一一暴露出來。
難產難銷,線上舉步維艱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陽澄湖的大閘蟹產業逐漸走向了企業化經營。但目前為止,尚未跑出一家龍頭企業。
有一家公司規模較大:江蘇陽澄湖大閘蟹股份有限公司,它是A股上市公司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湖股份)的非全資子公司,大湖股份持股比例93.34%。
這家公司承租了陽澄湖2000畝水面,用於漁業捕撈生產,按照1.6萬畝的圍網面積來計算,它佔有的圍網面積達到了八分之一。
把江蘇陽澄湖大閘蟹股份有限公司單拎出來看,過去五年它交出來的數據並不好看。

如上圖所示,這家公司自2016年以後一直處於虧損狀況,尤其18年以後,營收開始下滑,虧損也在擴大。
手握稀缺資源,非但沒能跑成巨頭,還連年虧損,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先從「產」的角度來看。一隻大閘蟹從胚胎到成蟹,一般要經歷兩年時間,且在「蟹苗-幼蟹-蟹種-成蟹」的培育過程中,只有經過挑選的優良蟹種才會進行成蟹培育。捕撈時間也較為固定,蟹一般會在9月下旬逐漸成熟,進入捕撈季,售賣高峰期一般在兩個月左右。

較長的養殖周期下,產區容易收到生態政策、天氣、水質污染等情況的影響,直接影響的便是大閘蟹的產量和價格。
有一些問題可以通過提升養殖技術來解決,比如2018年,超過8成的陽澄湖養殖户都使用了增氧技術,能夠提高大閘蟹的成活率,且利於增加產量。
但當前大閘蟹仍處於較為原始的市場批發階段,一個很大的難題是標準化程度低,品質參差不齊等問題制約着大閘蟹產業的發展。
2018年出台了首個大閘蟹團體標準《中華絨螯蟹商品標準》,按照體重、感官指標、可食率、肥滿度、安全衛生指標等參考標準,將大閘蟹分為了五個等級。
當前陽澄湖大閘蟹聲名在外,很多消費者已經形成了消費慣性,在市場上仍未有其他的強勢品類出現的時候,這一標準的作用短期內很難發揮出來。
再從「銷」的角度來看,陽澄湖當地大閘蟹2009年率先開始在線上銷售,從那至今,都沿襲了「線上+線下」的雙渠道銷售途徑。
不過隨着陽澄湖大閘蟹影響力的進一步擴大,線上銷售在帶來效率的同時,也充斥着「以假亂真」、靠「蟹券」謀取暴利等現象,讓消費者眼花繚亂,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的價格體系也受到影響。
一位陽澄湖畔的蟹業負責人18年曾對投中網表示,他們已經放棄了大閘蟹的電商銷售渠道。「真正的陽澄湖大閘蟹養殖成本高,放到電商平台上我們價格競爭不過人家,現在很多外地蟹都自稱陽澄湖大閘蟹。」
蟹皇府創始人徐皓也表示:「肯定是價格低流量高的排位在前面,我們在線上賣不動,主要還是通過熟人推薦、商超、高檔飯店、線下專賣店等渠道銷售。」
另一方面,大閘蟹是典型的生鮮產品,有一個最大的難點在於物流運輸。早期順豐一家獨大,幾乎壟斷了陽澄湖將近90%的大閘蟹配送,但在2017年以後,京東、阿里等電商巨頭也進入了大閘蟹市場。
他們起初主要聚焦在物流運輸環節,在運力提升、倉儲創新等方面部署,但隨後觸角越伸越長,已經開始在大閘蟹上下游產業鏈上進行佈局。
巨頭們的入局,其實治標不治本,因為當前陽澄湖大閘蟹的主要矛盾,是過高的品牌價值與難以整治的市場亂象。
真假難辨,蟹被迫內卷
陽澄湖大閘蟹品牌聲量越來越高的同時,出現了幾個矛盾:
其一,圍網面積在逐年減少,但市面上流通的「陽澄湖大閘蟹」,規模卻在不斷上升;
其二,很多正經養殖蟹的蟹農都不賺錢,但經銷商們卻賺得盆滿缽滿;
第三,關於假蟹的防範手段有很多,但都沒有取得實質性效果,真假蟹很難區分。
先來看一組數據,據招商證券提供的資料,2017年市場上宣稱為陽澄湖大閘蟹的銷售額約為300億元,佔所有品牌大閘蟹銷售總額的40%,然而同期陽澄湖大閘蟹的真實產量只有1500噸,市值約為3億元。
按這個數據來推算,將近99%的「陽澄湖大閘蟹」並非正品。

那這99%的大閘蟹,究竟是如何瞞天過海的?它們一般被分為三類:
「留學蟹」,簡單來說就是把已經長大到七八成大的大閘蟹,從其他地方買來,放到陽澄湖飼養一陣,然後再投放到市場,這種造假相比之下還算有點良心;
「洗澡蟹」,臨近上市前夕,外地的大閘蟹們被放到陽澄湖中「過一遍水」,然後理所當然地被打上「陽澄湖」的旗號出售;
「化妝蟹」,一些不願意花大力氣跑到陽澄湖鍍金的蟹商,往往會選擇用牙膏或工業漂白劑,甚至專門的「洗蟹粉」刷白蟹的肚皮,再在蟹背釘上防偽標籤,在外觀上向陽澄湖大閘蟹看齊。
背後的原因在於,只要蟹被貼上了陽澄湖的標籤,那身價便水漲船高。新周刊曾報道,同樣品質的蟹,興化、高郵、太湖出產的智能買到七八十元一斤,但以「陽澄湖」的名義出售,可溢價到一百以上。
在以利益為導向的市場競爭中,大閘蟹實際上也「卷」了起來,雖然他們最終的歸宿可能都是被吃掉,但以什麼樣的價格被吃掉,卻全然不同。
還有另外一種手段氾濫已久,他們的獲利手段不在蟹身上,而在交易方式及流程上。
陽澄湖大閘蟹在2009年正式接入電商營銷平台後,發生了一些變化:購買主體由集團單位向個人消費者傾斜、預售模式開始興起、大閘蟹增加了社交貨幣的屬性,成為一種禮品。
蟹券開始流行起來,併成了部分蟹商追求暴利的手段,甚至遊走在法律邊緣。
很多顧客在購買蟹券、預約提貨後,卻遲遲等不到發貨,被以「捕撈晚」「缺貨」等藉口搪塞推諉,有的商家更是把這當成一門生意,憑藉蟹券預售大肆攬財,最後卻消失不見。
最大的問題在於,對於這種假蟹橫行、蟹券氾濫的亂象,市場上卻一直未出現有效的防範措施。
雖然陽澄湖大閘蟹的防偽技術每年都在升級更新,但市場上假冒的陽澄湖大閘蟹防偽標識仍然能層出不窮。假冒者仿冒大閘蟹品牌或者仿冒防偽標識,再以低價供貨給不法商販,由此,各種冒牌的陽澄湖大閘蟹不斷衝擊着大閘蟹市場。
長此以往,陽澄湖大閘蟹產業陷入無序經營和惡性競爭的局面,而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恰恰是企業們在早期忽略的品牌危機意識。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