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招股書失效很正常,無需過度解讀,失效不等於失敗
因為審計報告有限期屆滿等各種原因,港股IPO期間出現上市申請資料失效的情況並不鮮見,截止至9月30日(9月最後一天),2021年第一季度交表公司都滿了6個月的期限,我們梳理了今年一季度交表申請上市公司進展情況。
據聯交所網站顯示,2021年1月~3月港股交表81家企業中,截至9月底共有28家企業完成IPO,佔比約合34.56%,剩餘未完成掛牌的公司的招股書進入了「失效」狀態。
但是招股書失效不等於上市失敗,市場無需過度解讀,擬發行人依然可以通過更新資料重新申請再次上傳招股書「一鍵激活」上市程序。失效後再次提交激活併成功上市的企業也不在少數。
截至9月28日,1月份失效企業中有4家再次遞交,2月份失效企業中有9家再次遞交,3月份失效企業中有9家再次遞交。隨着10月份的到來,今年4月份交表企業若未在6個月內完成上市程序也將陸續進入過限期失效狀態,預計未上市公司招股書失效名單將會再加長。
招股書失效並不鮮見,可更新資料再次「激活」上市程序
因為審計報告有限期屆滿、上市時間窗口不合適、企業自身對上市節奏的把控等各種原因,港股IPO期間出現上市申請資料失效的情況並不鮮見,截至2021年9月28日,2021年1月~3月港股交表81家企業中,截至9月28日共有28家企業完成IPO,約佔總申請數的34.56%。
其中,2021年1月份交表公司18家,完成上市11家,失效7家,上市完成率61.11%;2月份交表26家,完成上市10家,失效16家,上市完成率38.46%;3月份交表37家,撤回2家,完成上市7家,已失效28家,上市完成率僅18.91%。
值得關注的是,4月份交表公司37家,截至9月28日僅有5家完成上市,隨着10月的到來,預計這些未完成上市公司招股書也將進入失效狀態,4月份交表的知名度較高公司包括嘀嗒出行、微醫、安居客、步陽國際、杭州小電科技等。
失效後,企業仍可在失效後三個月內選擇再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聯交所將繼續招股書審核及聆訊過程,2021年1月份失效企業中有4家再次遞交,2月份失效企業中有9家再次遞交,3月份失效企業中有9家再次遞交。
招股書失效≠IPO失敗
招股書失效不等於IPO失敗。遞交的招股書為何會失效呢?港交所規定,遞交IPO資料後超過6個月未完成聆訊過程,根據正常程序是會顯示為失效的。然而,上市文件失效不等於上市失敗,擬發行人依然可以通過更新資料重新申請再次「激活」上市程序。
那麼,招股書失效發生在哪個階段呢?港股IPO流程一般分為遞表、聆訊、路演、招股、公開發售結果、暗盤交易及掛牌上市等步驟,招股書失效往往發生在遞表後至聆訊的階段。
確定上市日期之後,擬上市公司將遞交上市文件於聯交所,提出上市申請預約暫定聆訊日期。經過漫長的3-6月等待,聯交所將詳盡審閲核查新上市申請,確定申請公司是否滿足進行首次公開招股的要求。
由於上市聆訊時間沒有確切時間,所以很多企業遞交的IPO資料在此階段距初次交表超6個月,自動顯示失效。事實上,2021年6月份以來,有很多企業赴港上市,赴港申請IPO企業數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拉長了交易所審核的期限。
於此同時,以騰訊、快手為代表的港股科技股和以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等為代表的醫療及醫藥股的股價均出現一定波動,這一情況也讓擬上市公司重新審視發行窗口。
綜合可見,招股書失效是港股IPO的正常機制,與企業本身質地不相關,甚至有時是企業自主規避市場劇烈波動的自主選擇,市場亦無需因此過度解讀。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