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任澤平回應恒大傳言:諫言、真相與幾句心裏話

    任澤平回應恒大傳言:諫言、真相與幾句心裏話

    我一直覺得,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浩浩蕩蕩,公道自在人心。經歷了一些媒體事件後,感到有時謠言比真相傳的快,才明白以正視聽、還原真相很有必要,讓疑惑消解於陽光之下。

    一、諫言降負債、反對多元化

    我於2017年12月加盟恒大,初衷是作為一名經濟學者近距離觀察研究房地產以及民營企業運營,之前了解不多。就像我在2009年公考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初衷是研究公共政策是怎麼出台的一樣。

    剛入職沒多久,恒大負債率已大幅升至86.25%,並計劃大舉多元化擴張。看到這種情況,當時我希望能夠諫言,給這家企業、這個行業乃至社會做出貢獻。

    在2018年2-4月我牽頭研究院提供的公司報告上,明確提出諫言:「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是未來三年三大攻堅戰之首,任何市場主體都不要抱有僥倖心理;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主要是金融風險、財政風險、房地產風險等;潛在風險:金融條件收緊,資金變緊變貴,中小房企資金鍊斷裂風險」。「我們可能正進入房地產發展的新階段,對『房住不炒』、長效機制、租購併舉等一系列重大舉措的決心及其影響要有充分估計,轉變觀念,深化轉型。」

    可能多少有些書生意氣,熟悉我的人知道我一向觀點鮮明直接、個性耿直。剛入職沒多久,我還當着公司幾位主要負責人的面諫言降負債、反對多元化,因為國內外企業發展史上清楚的寫着,多元化大多失敗,可謂九死一生。做好一件事情已經很難,同時出圈跨界做好幾件事情難上加難,你的經驗、精力、能力圈、團隊等很難兼顧。少即是多,應該專注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

    (澤平宏觀授權使用)

    但是我諫言降負債、反對多元化的事,在一次公司幹部大會上大受批評,而且還批評了很長一段時間,大致的意思就是我格局不夠、認識不到公司重大戰略。這事恒大的很多高管、員工都知道。剛入職,本打算有所作為,結果就遇到了挫折,對我打擊不小,可能很多人包括我並不足夠了解企業文化。

    當然,我依然認為,人要忠於所事,我該講的都講了,只是沒效果;我做了該做的,但最後每個人的觀點立場不同。研究只能起輔助作用,不可能越俎代庖代替決策者拍板。在此之後,隨着行業和金融監管趨嚴,我也繼續多次分析形勢和提示風險。

    而且坦誠地說,站在當時的情形下,大規模舉債造新能源汽車也很難絕對的講對錯。回頭來看新能源確實是好賽道,但相比自己從頭開始直接造車,如果採取股權投資入股國內排名靠前、有一定基礎的新勢力車企以及新能源電池企業的方式,然後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結果可能大相徑庭,商場如戰場,成敗就在一念間。客觀地說,經濟發展有時需要冒險精神,只是社會往往以結果論,成王敗寇。而經濟學者往往拘泥於理論和成見,在實踐上大多為保守派,只能以專業嚴謹的研究進行利弊情景分析,最終還是不能也無法代替決策者去決策。

    二、長年在北京、不在深圳總部,也不在公司核心決策層

    後來,我長年在北京,公司總部卻在深圳,我一個月去深圳平均不過幾天,也完全談不上公司的核心決策層。很多會議我也參加不了,很多情況不了解,倒也超脱。

    在北京的三年,因為遠離總部和具體事務,反而得以沉下心來做學術、宏觀、行業研究。我帶着團隊系統深入地研究了中美貿易摩擦、全球房地產、新基建、人口形勢、放開三孩等課題,弄清楚了很多問題,先後出版了《中美貿易摩擦與大國興衰》、《新基建》、《全球房地產》等專著。

    我們的《新基建》一書榮獲中組部頒發的第五次黨員培訓創新教材獎。我們在業內較早呼籲放開三孩,後來形成社會共識,並最終成為公共政策,一想到這個研究為國家應對老齡化少子化、成千上萬家庭獲得生育自由等盡了綿薄之力,內心感到欣慰,也日益清楚了自己以後的人生之路。於我個人而言,年屆不惑,相比當多大官、發多大財,踏踏實實做點對國家對社會有價值的事更重要。

    當然,雖然在公司內部諫言未獲採納,但三年間那些學術理論、宏觀行業研究也是恒大給予了空間和支持,也體現了團隊成員們的情懷和努力。

    三、一年前即提出離職,重回學術研究,此前未回應誤解性言論是因為顧及企業陷入困境

    2020年下半年,即一年前,我覺得已經做了應有的諫言和努力,但由於言不為用,難以融入。加上判斷國家調控地產的決心和力度很大、房地產的時代要過去了,學術研究更加適合我,所以我提出了離職。恒大考慮到我是公眾人物,為避免品牌影響,對我進行了挽留。由於我離職的決心已下,終於在2021年3月批准。

    有些誤解性言論,我之前沒有回應,是因為那畢竟是前東家,企業陷入困境,不要再引發輿論關注,做人多雪中送炭、少落井下石,做人要厚道。即使離職半年多,我仍然希望恒大能走出困境,有個好的結局,因為那涉及很多家庭!當然,由於我的顧慮,遲遲沒有正面回應,也引發了一些誤解性的言論,對我個人聲譽造成了影響,對喜歡我的朋友造成了困擾。所以,現在不得不回應和澄清。

    實事求是地講,我雖然一年前判斷房地產的好日子要過去了,但公司以及其他部分房企形勢這麼快急轉直下還是超出了我的預期。就好像我在2014年中預測「5000點不是夢」、2015年4月預警「海拔已高風大慢走」「我理性了市場瘋了」一樣,6月以後A股以股災的方式進行調整也超出了我的預期。從事了20年的經濟形勢分析,可能我比多數人對宏觀環境變化更關注、更敏感,但這個世界仍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有很多新東西需要學習和敬畏。

    2021年3月退出房地產圈以後,我發表的第一個公開觀點是「房地產是最堅硬的泡沫」「房地產調控要軟着陸,避免硬着陸,用時間換空間」「全球歷次房地產大泡沫:催生、瘋狂、崩潰及啟示」,算是一種基於專業直覺的風險預警,呼籲以城市群戰略、人地掛鈎、金融穩定和房產稅為主的「新房改」,「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這些觀點跟我此前的觀點一脈相承。

    在學術、行業、實戰研究上,我堅持專業與客觀,觀點鮮明,因為我認為民眾大多不需要模稜兩可的觀點預測,對錯交給時間和市場,誰都不是神,我們任何人都無法做到神準,只有更勤奮、更努力、更專業才有可能對比錯的概率大。

    四、「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

    網上關於我的言論很多都是假的,杜撰的,真是「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更何況我還有些清高。

    舉個例子,網上盛傳的「任澤平2018年預測,中國未來10年一二線城市房價翻二倍,三四線城市房價翻三倍」這一言論,是廣東一個自媒體小號杜撰的,大約是為了蹭流量、增加關注度,我的微信公號、報告、公開演講和採訪等等都沒有說過,完全是被自媒體杜撰造謠,卻因觀點吸引眼球而以訛傳訛。事實上,我們的研究結果是「三四線庫存過剩」風險(參考2018年《中國住房存量測算報告》等),怎麼可能再預測「三四線城市房價翻三倍」呢?無稽之談。類似的謠言還有一些。

    確實在2015年,我提出過「一線房價翻一倍」,現在看來,也基本實現。而在恒大期間,因為身處行業當中,以及公司也有各種限制,基於迴避原則,所以我在公開場合極少預判房價走勢。當然,我希望房價能調控住、調控好,實現居者有其屋。

    有時謠言太多,你根本來不及闢謠,有一定影響力了,也會被碰瓷、蹭流量。微信公號、微博上曾經有幾十個「任澤平宏觀論道」「任澤平投資實戰」之類的假號,照片都是用我的,發布各種言論。後來我們下決心打假,部分打掉了,但是也很費時費力。還有人假借我的QQ號拉群搞股票投資,而我都十多年沒用過QQ了。有很多知名經濟學家和分析師也被這種造謠方式困擾過。這個社會造謠成本太低,維權成本太高。

    大多數情況下,我確實懶得闢謠或回應,有那功夫認認真真做點扎實的研究多好啊,人生苦短,何必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事情和人上呢。我希望同行之間,摒棄個人之成見,以研究成果論長短,以社會價值為目標,在學術上爭鳴,潛心做好研究。我也希望大家都有所成,做好經世濟民之學問,一起推動學術研究進步。

    五、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我經常反思我們這一代學者的使命是什麼?人若無名,專心練劍,人若有名,留心公益。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用名利來衡量的,而是取決於對社會的貢獻,一個人擁有名氣或財富是社會賦予了你更多的信任和責任,以推動社會進步。

    這些年提出「新5%比舊8%好」、「5000點不是夢」、「經濟L型」、「新周期」,呼籲新一輪改革開放、新基建、城市群、放開生育和新房改,追求做一個有情懷、有温度、有格調的人。最近和幾位朋友一起捐贈發起設立人口研究院,為應對老齡化少子化鼓呼。

    以科學家的精神,建設性的態度,做好專業的研究,功過是非交給時間和歷史。哪有什麼優秀,不過是更專注,更勤奮,更熱愛。所謂的偉大,不過是簡單,正直,目標遠大,堅韌不拔。能經受多大的詆譭,才能經受多大的讚譽。不在榮譽面前停留,不為失敗辯解,一直在路上,風雨兼程。

    白駒過隙,滄海桑田,追問人生的終極意義是什麼?

    心即理,知行合一,事上磨練,致良知。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心即理,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致良知,勉其一生為改革鼓呼,為民生請命。

    我們這一代人很幸運趕上時代發展的大潮,我深信只有為社會、為他人創造價值,才能實現自身價值。感恩時代,貢獻社會。我們每個人對世界的看法,都是內心修煉的影子。

    想到陽明先生最後說的,「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感慨萬千,豁然開朗。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