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中國讓美國損失200萬製造業崗位?

    中國讓美國損失200萬製造業崗位?

    經過8個月來對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評估,拜登政府得出了一個結論,承認特朗普的主張是對的,而拜登是錯的。在競選時期,拜登猛烈指責特朗普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是「災難性」政策,但是現在拜登沿用了同樣的「災難性」政策。

    拜登競選時的看法是對的,特朗普的關稅一敗塗地,既沒有改變中國的貿易行為,也沒有帶回高薪就業崗位。此外,美國對華貿易赤字繼續攀升,拉昇了美國總貿易赤字。中國採取對等回應,對美國輸華商品加關稅。2020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導致的成本,「幾乎100%」由美國消費者和企業承擔了。202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關稅導致美國損失了24.5萬個就業崗位。

    在華盛頓,基於一套難以質疑的假說,貿易政策已經固結成跨黨派的意識形態。但是彼得森研究所國際經濟研究主任亞當·波森最近在《外交事務》上發表了一篇重要文章,其中指出這套假說根本就難以成立。我們陷入了這種思維陷阱,相信過去20年來美國經濟向全球開放,結果美國工人付出了巨大代價。但是事實恰恰相反,正如波森所指出的:「美國經濟逐漸孤立於外部競爭,而全球其他地區的經濟逐漸開放和融合。」他還指出:「其他高收入民主國家更充分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結果相比於這些國家,美國貧富差距更大,政治上更分裂。」

    對全球或者對中國實行保護主義,主要理由是對華貿易導致美國損失了200萬個製造業就業崗位,這就是所謂的「中國衝擊」。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嚇人,但仔細研究就不是那麼回事。200萬這個數字是2000年到2015年的累積,年均大約流失13萬個就業崗位。

    在美國經濟轉型中,正常會流失多少就業崗位呢?600萬。其中1/3是自願放棄。有1/3是和貿易無關的因素導致的,比如僱主停業或遷移。最後1/3,是由於外部衝擊引起的。波森指出,「在中國競爭導致的每1個製造業就業崗位損失以外,在其他經濟部門就有約150個其他原因導致的就業崗位損失。」

    波森指出,只有約16%未受大學教育的工人在製造業部門就業。大量製造業就業流失,如果不是大部分,原因是技術升級而不是貿易。雖然生產同樣產品需要的工人數量在減少,美國製造業外遷還是在持續。

    這不是美國獨有的。波森製作了一張圖表,來對比過去30年來美國俄亥俄州和德國北威州的情況,這兩個地區都是傳統制造業基地。德國和美國不同,是貿易順差的。德國政府支持作為德國經濟核心的製造業。但是德國的就業流失也同樣明顯。甚至在中國,製造業就業也在下降,因為經濟在向軟件和服務業升級。

    需要注意的是,在美國製造業就業的主要是白人男性。支持製造業的政策,會打壓其他經濟部門的就業崗位,而這些部門吸納了更多女性和少數族裔。這些群體更貧困,更受到關稅帶來的成本的打擊。加強保護主義,只會給絕大部分中等工薪階層帶來經濟上的痛苦。

    波森指出,美國貧富差距和分化的主要原因不是貿易開放而是國內投資不足。他認為所有工人應該享有更好的社會安全保障,比如醫保之類的福利應該是獨立的,而不是與工作相綁定。在這個問題上,美國的公共政策被扭曲的市場經濟俘虜了。提供更多更好的福利,包括拜登政府目前正推動的那些,將幫助過渡時期的工人,降低不平等,提高工作技能。

    寫這些有時看起來缺乏焦點。儘管沒任何根據,保護主義已經壯大成一種巫術。更需要擔心的是,這是美國基本價值觀動搖的徵兆。美國人正從樂觀主義和相信美國與其他國家都能共享繁榮(這是有數據支持的)的心態,退縮到那種冰冷的,對國際交流的恐懼中去。這是一種灰暗、零和的心態,急於為美國的問題找替罪羊。這是一種急於為自己謀求一點小利益而不惜欺騙任何人的心態。換句話說,這就是特朗普的做法。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