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全球股市四季度開局小漲,短期影響因素看哪些?

    全球股市四季度開局小漲,短期影響因素看哪些?

    第四季度開局以來,全球股市在波動中整體小幅上漲,歐美股市漲幅温和,港股也從低位反彈超千點。國債收益率整體上行,十年期美債收益率突破1.6%,美元進一步温和走強。

    今天我們着重分析投資者在近期格外關注的幾個對於市場影響重大的問題,包括美國就業市場恢復情況和美聯儲政策,能源危機給經濟和通脹帶來的衝擊,以及在三季度美股財報季關注企業盈利前景等。

    (財經智識授權使用)
    (財經智識授權使用)

    美國勞動力短缺推升工資,料美聯儲仍年內縮減

    9月美國非農就業崗位增加19.4萬個,顯著低於市場預期,為今年以來最少,8月數據上修為增加36.6萬個。

    除了地方政府教育類新增就業季節性的大幅減少之外,最主要還是反應了日益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失業率較8月進一步下降0.4個百分點至4.8%。

    (財經智識授權使用)

    隨着職位空缺已創歷史新高,僱主正在更快提高工資以吸引僱員,平均時薪按年增長4.6%,為今年3月以來最大漲幅。考慮到疫情福利補助的到期和疫情的改善,預計未來幾個月新增就業將有所回升。

    (財經智識授權使用)

    儘管9月非農數據遠遜預期,但從細節看並不足以對美聯儲在年內開啟Taper的計劃產生太大影響,因為現時並非勞動力需求有問題,相反,勞動力供不應求或者薪資上漲都支持美聯儲開始縮減。

    追蹤短期利率預期的聯邦基金利率期貨反映出,市場已消化了美聯儲在明年底之前加息25個基點的預期。

    如果之後勞動力市場的進展波折增多,美聯儲或考慮推遲加息時間表。

    能源危機成為全球市場焦點

    能源價格飆升進一步加大了全球股債市場的波動性,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的價格均抬升至多年新高。

    「能源危機」對於歐洲國家和中國的影響最為顯著,已經影響到正常的工業生產,讓原本複雜的供應鏈問題雪上加霜。

    (財經智識授權使用)

    背後的原因是複雜的,其中涉及需求抬升和供應受限等多重因素。隨着經濟重開,製造業為主的經濟體能源消耗需求迅速提升。

    而供應方面更加複雜,包括歐佩克和盟友的限產、極端天氣、地緣政治、傳統能源向新能源轉換不暢等。

    能源高價格疊加能耗雙控、配網投資不足和電力交易機制滯後等原因,中國限電限產持續,短期內對工業生產的衝擊難以避免,並將增加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的上行壓力。

    在歐洲,市場對通脹的預期隨之迅速升温,達到2008年以來新高,如果能源危機持續過久或將對明年歐元區和英國的貨幣政策產生實質影響。

    同時,能源危機和攀升的價格也對包括中美歐在內更廣泛的投資和消費信心、以及企業盈利帶來挑戰。

    (財經智識授權使用)

    盈利增長面臨挑戰,聚焦美股三季度財報季

    受惠於去年相對低基數以及經濟復甦勢頭強勁,今年第二季度標普500成分股的盈利按年變動,由早前市場預期的63%大幅上修至96%,超過市場預期的幅度達到歷史新高。

    在經濟強勁增長的背景下,收入增長速度遠快於成本增長速度,使得標普500指數的利潤率也在第二季度創下歷史新高。

    但是接下來,考慮到低基數效應減退,而供應鏈中斷、勞動力短缺、工資上漲壓力、經濟增速見頂回落等因素均對於企業利潤的進一步增長造成挑戰,三四季度企業盈利很難再次進一步大幅超越預期。

    (財經智識授權使用)
    (財經智識授權使用)

    未來數周投資者的關注焦點相信將轉移至密集公布的美股三季度財報。目前市場預計今年第三季度標普500企業盈利將按年增長27.6%,企業營收實現14.9%按年增長。

    美國企業的業績仍然強勁,但已經從二季度高點明顯回落,此外,在已公布的企業財報中,有接近七成提及供應鏈中斷和勞動力短缺的負面影響。

    具體在行業層面,除了公用事業以外,其他行業在三季度均實現盈利的正增長,但幾乎全部行業的盈利增速都較二季度明顯下滑,其中工業、可選消費、和金融板塊的盈利增幅的收縮最為顯著。

    得益於供需不平衡下油價的持續強勁反彈,能源行業的營收增長最為強勁,緊隨其後的包括原材料和工業等周期性板塊,此外科技企業的業績增長仍然高於標普500成分股的平均增速。

    除了需要繼續跟蹤以上提到的幾點,本周還將公布多國的通脹數據,中國的金融數據,美國的零售數據以及美聯儲10月的會議紀要等,我們也將繼續追蹤分析。

    (財經智識授權使用)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