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神奇教授」李澤湘:大疆、雲鯨背後的無名英雄

    「神奇教授」李澤湘:大疆、雲鯨背後的無名英雄

    作為大學教授,李澤湘以「導師+學生」的天使投資模式,成功投資孵化了大疆、雲鯨及EcoFlow正浩等一系列高科技企業,這一切的背後是他期望"通過教育鏈接科技改變世界"的願景。

    對於很多人來說,李澤湘這個名字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為知道他是香港科技大學的一名教授,也是一位專注高科技領域的投資者,孵化出了大疆、雲鯨智能等高科技公司。

    說陌生是因為大部分人除了上述訊息,對李澤湘知之甚少,更不明白他為何偏愛投資學生創業團隊。

    對李澤湘來說,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開花,但播下種子就比荒蕪的曠野強百倍。

    多年來,李澤湘出資鼓勵學生們積極創業,建立了橫跨行業、教育與投資之間的生態閉環,成功走出了一條「導師+學生」的創業孵化道路。

    而選擇這條路與他的生活經歷分不開。

    海外留學後投身教育事業

    雖然是香港科技大學的教授,可剛跨過花甲之年的李澤湘是地地道道的湖南人。

    1979年,18歲的李澤湘考入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工業大學),此前的他是一家校辦工廠的車工。

    當時恰逢中美建交,美國的鋁業公司出訪中國,為了答謝和鞏固關係,美方提出願意為中方培養2名本科生和3名訪問學者。成績優異的李澤湘幸運地成為2名入選學生之一,赴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CMU)留學。

    去往美國的航班上,有位美國華僑很驚喜能看到來自祖國的留學生,見李澤湘連個手錶都沒有,硬是摘下自己的手錶贈送給他,鼓勵他要好好讀書,將來報效祖國。

    這讓李澤湘心生感動,更堅定了早日學成歸國的信念。

    來到美國的李澤湘和同學因為之前幾乎沒接觸過英語,基本溝通都十分困難,不得不惡補了數月英語。憑着堅強毅力,兩個年輕人不到半年就可以正常跟班上課了。

    1983年,李澤湘拿到了電機工程及經濟學雙學士學位。隨即他又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繼續攻讀,於1986年及1989年分別獲得數學碩士、電機工程與計算機碩士及博士學位。

    畢業後,李澤湘來到麻省理工學院(MIT)人工智慧實驗室及紐約大學(NYU)計算機系工作。應該說,此時的他身處頂尖學府,接觸的都是前沿科技,想在美國安頓下來不算難事。

    但是,李澤湘很清楚自己的命運是因為教育而改變。特別是他親眼目睹美國科技飛速發展的現狀,意識到國內與世界在科技水平上的差距,他很希望自己能做點什麼。

    1992年,31歲的李澤湘被剛成立的香港科技大學聘請,出任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後任自動化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選擇港科大,是因為這裏科研環境和海外幾乎同步,無論設施還是學術資料都不遜於國外高校,而且背靠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深圳,也更容易落地實踐。

    剛當老師的幾年,李澤湘在港科大並不是特別有名氣。一方面是他的學術背景在高手如雲的港科大里很常見;另一方面他不會粵語,只能操着濃厚的湖南腔英語授課,讓很多香港學生很不習慣。

    特別是港科大教學模式和內地高校一樣,老師在講台上講,學生在下面聽。面對李澤湘教授的自動化科技前沿理論,學生既聽不懂,也沒有任何概念。

    李澤湘對此很無奈,可也沒辦法。港科大那時與內地高校類似,注重發表論文,不注重實踐。而他深感西方教育對實踐環節的重視,希望有學以致用的機會指導教學實踐。

    1998年,港科大應內地邀請選派了不少教授去深圳參與企業合作。可沒多久,缺乏實戰經驗的教授紛紛撤了回來。

    因此事的觸動,李澤湘選擇了自己下場創業,並遇到了一個難得的機遇。

    以實踐項目孵化創新創業

    1999年,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三方攜手創建深港產學研基地,李澤湘獲邀與同事聯合創立了後來國內運動控制領域的知名企業——固高科技,並擔任董事長。

    固高是英文「GOOGOL」諧音,代表數學上10的100次方,有無窮大的寓意。這是來自李澤湘的妻子,一位數學家的創意。

    創辦固高科技,是基於李澤湘對運動控制技術、伺服驅動技術、機器視覺技術、網絡技術和機械優化設計五個方向長期系統化的研究。他希望以這些項目實驗帶動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

    可惜經過一段時間觀察,李澤湘發現參與項目的學生畢業後還是選擇去硅谷和華爾街打工,既無從事產業創新的志向,更沒這方面的熱情。

    究其原因,學生只把他開設的課程當作完成學分的必修課,而不是真正對從事的研究項目有興趣。

    於是,李澤湘摸索出一套全新的「新工科」教育模式。他在自己開設的新課程中,有意識將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混在一起上課。

    李澤湘授課的時候要求學生組團來做項目,項目必須用到時下最新的產品部件。學生想在這門課中拿高分,就必須不斷迭代項目設計,一個版本又一個版本不停地實驗。

    為了完成實驗,學生不得不在香港和深圳等地奔走購買實驗材料,逐漸熟悉了整個產業鏈和製造體系。

    在這批學生中有一位來自內地的學生,汪滔。

    2005年,汪滔進入香港科技大學讀書。因為從小喜歡航模,他畢業論文是無人飛行器的研究。他原本希望畢業後出國繼續深造,可因為論文答辯時自己的無人機沒能飛起來,成績不合格,出國願望也成了泡影。

    可李澤湘很欣賞汪滔,因為汪滔曾兩次選修了他的運動控制課程,不論興趣還是研發能力,都遠超其他同學。

    就在汪滔為前途沮喪時,李澤湘將他招為自己的研究生,平時還有意「放水」讓他逃課去深圳創業。從最初研發的飛控系統到無人機,李澤湘都給了汪滔很多幫助。

    李澤湘建議汪滔在深圳創業,是因為他經過長期觀察發現,珠三角作為國內最大最全的代工基地擁有着全世界完整的製造業體系。無論是買零件還是開模具,都比歐美國家高效省力。

    李澤湘指導汪滔並不是僅僅教技術、籌資金這麼簡單。他給了大疆關鍵性的兩條建議:一條是先拿下國外市場然後轉回國內;另一條是在消費級市場之外,拓展更多應用場景,特別是農業植保領域。

    2006年大疆創立後,可以說正是遵循了這兩條建議,又趕上了國內對無人機功能和科研爆發式需求,很快在行業聲名鵲起。此後,在不斷迭代過程中,依靠獨樹一幟的互聯化和影像系統的大疆無人機擊敗所有國外對手,估值從百萬級迅速躍升為超100億美元的科技型企業。

    大疆的成功對於李澤湘來說意義重大,這驗證了中國製造技術完全有可能通過核心產品讓全球市場接受,也促使他堅定了搭建一座將學院派理論轉型為商業實踐的橋樑。

    創新創業離不開人才和團隊的培育

    在孵化大疆的同時,李澤湘成立了清水灣創投,進一步孵化手中的學生創業團隊。這些團隊多數項目都是圍繞機器人產業進行,只是可惜一直沒找到合適的研發基地。

    此時,作為國際製造業重要一環的機器人產業已經發展得如火如荼,日本、德國以及美國在這個領域佔據絕對優勢。

    而因為機器人概念的火熱,國內一擁而上成立了上千家的機器人公司。可多數都是集成性企業,說白了就是購買國外核心零部件組裝在一起,產品成本高且沒有真正自主知識產權。

    恰好東莞市知曉了李澤湘的情況,他們正希望將機器人產業發展作為經濟轉型的重要推手,於是,邀請他在松山湖創立了機器人產業基地,不僅提供場地,還給了部分啟動資金,幫助李澤湘和他的學生創業團隊啟動項目。

    前沿科技離不開高質量人才的指引,為此李澤湘先是邀請了原港科大工學院院長高秉強教授、長江商學院副院長甘潔教授共同加入,隨後他又在全國範圍物色合適的機器人技術項目和團隊。

    從工業照相機、自控減速機到水下機器人,只要感覺項目有前景又可靠,他就毫不猶豫親自跑去遊說,將這些團隊引入到基地。短短五年,松山湖機器人基地已經入駐了50多家國內一流機器人創業公司和團隊,而且都有了較快的發展。

    因為李澤湘和投資機構事先建立了良好的關係,而且有他成功孵化大疆的經驗做背書,因此,在松山湖機器人基地,科研團隊可以安心搞科研,後續的融資都不用發愁。

    比如李澤湘的博士生石金博創立的李群自動化,已拿到了賽富基金領投的B輪數千萬美元融資;碩士生陶師正創立的逸動科技,主營水上與水下設備的動力系統,也通過清水灣創投,拿到了紅杉資本和高瓴資本的1500萬人民幣A輪融資。

    在李澤湘的孵化團隊中,除了李群和逸動之外,還有致力於利用智能機器人技術解決城市停車困難的松靈機器人,也有與發達國家競爭機器人關節減速器的納密智能科技……

    這些團隊的創始人有的是李澤湘親自找來的,也有自己找上門的。

    2015年,上海交大碩士畢業生張峻彬通過李澤湘的公眾號發了一封自己的簡歷,希望有機會能得到李澤湘的當面指導。

    誰知等見面後,張峻彬的幾個創業項目都遭到李澤湘毫不客氣的否定,覺得不夠創新,也不夠市場化。但是李澤湘很欣賞張峻彬的激情和投入,決定全力支持他創業,甚至把他作為首個引入松山湖機器人基地的創業者。

    張峻彬後來的創業項目是雲鯨智能——全球首款「會自己洗拖布」的拖地機器人項目。產品量產後一經上市就在微博、抖音及各大直播平台上大火,成為一「鯨」難求的家庭智能消費品。

    2020年6月,雲鯨智能完成C輪融資,估值達到10億美元。8月更以9756萬創下小家電行業天貓超級品牌日最高成交記錄,登頂消費電子實時排名NO.1 。

    一個優秀的創業團隊最離不開的是人才培育,尤其是機器人所屬的高科技產業。

    李澤湘因此聯合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廣東理工大學、湖南大學等國內眾多知名高校,成立了機器人學院,從產業源頭培養合適的人才。此舉不僅增強了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的實力,也同時為中國的機器人產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

    同時,李澤湘還將培養模式複製到了香港,他聯合沈南鵬、馬化騰共同成立了「香港X科技創業平台」,在整個大灣區進行全面項目和人才孵化。

    李澤湘選擇大灣區進行項目孵化,是因為他知道「硬件創業是九十九死一生」,高成本,低效率是高科技硬件創業的致命問題,唯一突破的辦法就是快速迭代,而大灣區這裏的迭代速度不僅比歐美快十倍,成本只有十分之一。

    李澤湘自己曾對外吐露,他迄今為止孵化了60多家公司了,成活率大概80%,獨角獸或準獨角獸企業有15%。

    以新型工科教育推動產業變革

    今年9月15日,坪山區深圳科創學院迎來了首批50名新生,這是一個有政府支持的、獨立於已有高校體系的新平台。

    科創學院設置了智能駕駛、智能建造、智慧生活、智慧健康和柔性製造5大研究中心,利用深圳市及坪山區的場地、資金、政策支持,以及完備的產業鏈和成熟的創新創業市場,提供前沿技術支撐,匯聚頂級學界和產業專家,手把手指導學生進行沉浸式深度學習。

    而李澤湘正是科創學院的發起人。

    創辦新型大學並不是李澤湘突發奇想,他其實早就有創辦新型大學的想法和計劃。1986年,當他拿到伯克利的碩士學位後曾與一批中國留學生,給國家教委遞交過一份「改革建議書」。

    因為看到國外和中國科技水平的差距,有感當時中國大學不關注國際科技前沿的研究,他們希望能集合歸國留學生力量創辦一所專門從事新科技研究的大學。

    可惜這封信在當年「石沉大海」。而他最終選擇去香港科技大學任教,依然是抱着想通過教育來實現科技創新的目的。

    從某種角度來說,作為大學教授的李澤湘,完全可以在「象牙塔」內兩耳不聞窗外事,過着舒適的生活。即便作為投資人,也大可不必事事親力親為。

    高等教育系統內很多人都知道,要想真正做好教育,而且是更為複雜的工科實踐教育,是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和不易……但是,這樣的事情總得有人去做。

    經過多年的摸索實踐,李澤湘的「新工科」教育終於可以通過系統的教育實踐體系得以實現。科創學院將以培養拔尖創新創業人才為目標,只發證書、不授學位。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實操能力,以幫學生走對未來發展的道路。

    從一個普通工人成長為知名教授和創投人,李澤湘太懂得「走對路」對一個人,乃至國家意味着什麼。自從進入教育行業,他始終在尋找一種更契合產業需求的工科教育方式,希望新工科教育培養出「能用科技創造新東西的人」。

    畢竟,隨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無論是國際環境還是人口紅利都不支持國內產業按照傳統的模式持續發展。

    在李澤湘看來,未來中國經濟想再創輝煌,這批能用科技造新東西的人將會是傳統產業的變革者,更是新產業的創立者。

    如今大疆、雲鯨、李群等項目都是他「新工科教育」模式的成功案例,實現了他所期望的「將科研和教育變成一個一個創業團隊,去彌補整個中國製造業裏的空白。」

    2020年,李澤湘入選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範人物。這是國家對李澤湘的褒獎,更是對他作為科技型創業導師身份的肯定。

    李澤群自己則表示,「自己既有壓力更有動力……壓力是指我肩上承擔的用教育和科技改善產業環境的使命,動力是指堅定我未來做好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工作的決心。」

    因永葆赤子之心,這個時代有了薪火相傳的制勝法寶;因砥礪復興之志,這個民族有了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我們期待李澤湘孵化出更多的科技型創業公司,更期待中國製造業在這批「能用科技創造新東西的人」手裏實現更多的突破。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