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Tesla Model Y到底怎麼樣?

    Tesla Model Y到底怎麼樣?

    從Tesla Model Y國產版在元旦火爆上市到現在,已經大半年過去了。

    Model Y(以下簡稱Y)開起來到底怎麼樣?有什麼優缺點呢?

    今天,以一名習慣於摳細節、談體驗的產品經理車主的視角,仔細給你講講。

    我的這台Y是長續航雙電機全輪驅動版,今年1月份下的訂單,5月初提車。到現在,共開了5個月,行駛了4500公里。

    算起來里程數並不多,但我留意了很多細節,也有很多感受,遂總結出「9大亮點&9大槽點」,接下來慢慢道來。

    購車前,我也看過很多車輛測評視頻和文章,但本文中提到的很多問題,是那些測評當中沒有提到的。即使提到了,那也只有親身長時間駕駛才能有深入和真切的體會。

    本文先說亮點,再說槽點。不過,重點在槽點。

    如果猴急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槽點部分。

    Model Y的9大亮點

    亮點1:車子很有新鮮感和科技感

    極簡設計、溜背造型、無框車門、隱藏式門把手、全景玻璃車頂、超大觸摸屏...... 這一切,都讓Y看起來非常有科技感。

    想起之前在選車階段,我做足了功課準備買「沒有續航焦慮、空間大配置高、走務實的增程式路線」的理想ONE。然而,當我帶老婆孩子去看了實車,他們卻異口同聲地要買Y。可見,顏值和科技感多麼重要。

    提車以來的幾個月,只要有人乘車,都會被Y的各種新奇設計所吸引。

    車子開出去,辨識度還是挺高的——儘管現在Tesla已經慢慢變成街車了。

    記得有一次開着Y去一個酒店,車子駛入大門,路邊就有三四個小孩,老遠就向我們揮手,喊着「Tesla!Tesla!」

    那一刻,你的感覺還挺奇妙。

    亮點2:內部空間還不錯,儲物空間超級大

    Y是在Model 3的基礎上升級而來,據說75%的零件都是通用的,但Y的空間要比3大了不少。

    首先因為是SUV,所以前後排的頭部空間自然還不錯。

    前排座椅下部還有個空間,所以後排乘客的腳可以往前伸。加之後排座椅靠背的角度可以微調,這些都讓空間感有所提升。

    相比於乘坐空間,車子的儲物空間尤其之大。

    中控台有很深的儲物格,後備箱更是超級大。而且,像很多跑車一樣,Y還有個前備箱。這麼多儲物的地方,可以讓你放很多行李和物品。

    不過,對我來說,那麼大的後備箱是有點浪費,一年也裝滿不了一兩次。

    我倒是覺得如果車輛結構允許的話,寧願後備箱縮小,而是把後排坐墊加長或者座椅後移一些,讓後排乘坐體驗更好一些。因為Y的後排座椅坐墊很短,比Model 3還要短一點,長時間乘坐體驗不佳。

    亮點3:手機操作車輛,體驗真的好

    像Y這樣的智能電動車,被人喻為「一台安裝了輪子的大手機」。

    因此,手機控制能力要足夠強。

    比如,你可以設定手機藍牙鑰匙。這樣,就再也不需要帶車鑰匙了(Y標配的車鑰匙是兩張卡片,這玩意本身也不方便攜帶)。

    這個手機藍牙鑰匙,比常見的「無鑰匙進入」還要方便。

    當你帶着手機走近車輛後,直接就能拉開車門上車。當你離開車輛一定距離後,車子會自動關窗、鎖車——你再也不用神經質般地回去檢查車子到底鎖了沒有。

    此外,你還可以通過手機App遠程操作車輛。

    比如,車輛上鎖/解鎖、打開前/後備箱、打開空調(冬天/夏天提前開空調)、鳴笛/大燈閃爍(在停車場找車)以及預約售後服務等等,都可以方便地在手機App上完成。

    這種遠程操作能力,還讓我體驗到了科技的魅力和温度。

    記得前一段時間,連續幾天晚上我都要去醫院輸液,老婆孩子還堅持要陪着一起去。

    因為輸液時間比較長,每天要搞到晚上十一二點鐘,加之疫情原因,我就讓他們去車裏等我。當時,就是通過手機App遠程操作鎖閉/解鎖、讓他們進出車輛的。

    當時,車子開着空調、小孩躺在後排聽「米小圈」,那一刻讓人感到很温馨——喬布斯講的「科技與人文的交匯」,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亮點4:告別加油站,充電方便又省錢

    如果你家裏安裝了充電樁,那體驗就很好了。

    你再也不用去加油站了,車子快沒電了插上充電槍,第二天早晨起來就可以滿電出發。

    Y還可以設定預約充電。在我所住的地區,可以設定在夜間谷段(22點到次日8點)充電。這樣,每度電才0.288元。

    Y的電池容量是77kWh,算下來充滿也就22塊錢。

    換作油車的話,加滿一箱油大概需要三四百塊。

    你看,差別有多大。

    不過,開電車也不要真正在意省了多少油錢。考慮到電動汽車的保值率,你多年省下的油錢,在賣車的時候會一次性、成倍地虧回去。

    好了,還是說回充電的便捷性問題。

    除了在家充電,出門在外充電也越來越方便了。

    當你在市區出行或者是長途自駕出遊時,你都可以在很多大商場以及高級酒店停車場看到Tesla充電樁。當然,所有國家電網以及其他第三方充電樁,Tesla也都可以用,只不過稍微麻煩些,或者有時候充電成功率低一些。

    不過,儘管神州大地上充電樁建了無數個,但就目前而言,電池的能量密度、電池的補能便捷度還遠不如油車。

    電車的續航焦慮,短時間還是揮之不去。

    亮點5:自動輔助駕駛,跑高速省心省力

    要談Y的亮點,肯定逃不開「自動輔助駕駛(AutoPilot,以下簡稱AP)」這個熱門話題。

    當你在路況簡單的高速、高架、環路上,可以適度使用AP。(注意這裏謹慎的措辭,在槽點部分我會一一列舉AP的各種bug、各種問題。)

    在上述限定條件下,這個功能的確會讓你省心省力很多,車輛會按照設定的上限速度,進行車道保持以及自適應巡航。

    不過,你還是要時刻關注路況,並手握方向盤,隨時準備接管車輛。如果系統監測到你雙手脱離方向盤一定時間,就會發出提醒,你不理睬的話還會禁用AP功能。

    當你購買了EAP、FSD,車輛還會實現「打燈自動變道、自動上下匝道」等更多高級的功能。

    在國外,更是可以體驗到「全自動駕駛」,即車輛可以識別包括紅綠燈在內的各種交通標誌。真正實現無干預,從A點到B點的終極體驗。

    亮點6:酷炫的「召喚」功能

    所謂召喚功能,就是通過手機操作車輛,實現車輛移動。

    在手機App裏,你可以保持摁下前進/後退按鈕,來實現車輛實現前進/後退(鬆開按鈕車輛就會停止)。在車位狹窄或者地面有積水的時候,這個功能的確挺方便——你可以站在旁邊來控制車輛移動到合適位置。

    更酷炫的是,你可以在幾十米外的地方,直接召喚車輛來找你:保持摁下那個「召喚」按鈕,車輛就會自動規劃路線、避開障礙物自己開過來。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科幻片的感覺。

    不過,我並沒有實際使用過這個高級版的召喚功能。據說還不太成熟,容易出現剮蹭,大家要謹慎。

    亮點7:豐富的車內娛樂體驗

    Y配備了15寸觸摸大屏,並內置了喜馬拉雅、愛奇藝等常用視聽娛樂軟件,還有一些遊戲。

    除了大屏,Y還標配了效果尚可的音響。聽起來,低音不錯,但中高音比較差。總體來說,與我之前那台車付費選裝的柏林之聲還是有些差距的。不過,人家是標配,咱不能太苛求。

    Y的音響設置中,有一個有趣的功能,就是設置聲音的「平衡」,其實就是設置「聽到的音源」的位置。

    最近一段時間,車輛的音響被孩子霸佔了,每次上車就要聽「米小圈、胡小鬧」。

    於是,我就把「音源」設置到後排孩子那裏,這樣前排大人講話和後排小孩子聽內容,就互相不干涉了。

    亮點8:各種各樣的小創新

    除了上面說的這幾大亮點之外,Y還有很多小的創新。

    比如,

    駕駛艙過熱保護:當温度超過40度後,自動打開空調給駕駛艙降温。

    哨兵模式:顧名思義,就像車裏有個「哨兵」站崗一樣,你可以設置在鎖閉車輛後,有人接近車輛時自動錄像。

    露營模式:在這個模式下,空調可以保持打開,屏幕上還顯示出篝火畫面,你可以愜意地在車裏露營了。再也不用擔心油車長時間原地怠速對車的損傷,以及發動機運轉引發一氧化碳中毒的風險了。

    亮點9:售價比較良心、性價比不錯

    前面說了很多功能和體驗方面的東西,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議題,那就是價格。

    元旦發布的國產版Y全輪驅動長續航版售價是33.9萬,比之前的48.8萬直接降了近15萬,價格可謂比較良心了。這也是元旦引發全民關注,併網傳一天獲得十萬訂單的重要原因。

    而且,Y的大部分配置都是標配,你並不需要加錢做很多選配。

    後來發布的後輪驅動標準續航版價格更是實惠,才27.6萬。

    所以說,二三十萬的價格,買這樣一部車,性價比還是可以的。

    除了價格,Tesla的直銷模式讓購車體驗也有很大提升。

    傳統車企的銷售和服務環節,基本上都採用4S店的模式。即使你確定了品牌和車型,每次買車都要跑好幾家店來、跟不同的銷售談來談去。

    談價格、談贈品、談裝飾,生怕被宰了。如果要購買熱銷車型,還要忍受4S店肆意加價、強制裝飾、捆綁保險等。

    總體購車體驗,非常之差。

    購買Tesla,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因為Tesla全部是直營,車輛都是「明碼標價」,也沒有額外的捆綁銷售。你再也不用去砍價、怕被坑了,你甚至可以直接在手機app上下單買車了。

    總之,購車過程非常透明和流暢。

    Model Y的9大槽點

    槽點1:奇葩的空調和雨刷

    說完9大亮點,現在開始說說9大槽點。

    先從最讓人不可理解的空調和雨刷說起。

    我之前那台車,其實是一點都不智能的燃油車,但車上的空調和雨刷都很好用。

    空調製冷效果很好,因此我一般將其温度設為24、25度、模式設為「自動」,就基本不用管了,車內乘員感覺都很舒適。

    雨刷是感應雨刷,你什麼都不用做,下雨時它就會自動工作。

    然而,這麼常見的、成熟的功能,Y卻做不到!

    先說Y的空調。

    Tesla的銷售人員和廣大車友們都推薦設定為20度左右,說這樣最節能。但當我設置為22度以下、最低檔風力、風向設為不正面吹人的情況下,依然有點冷。

    於是,我就試圖調高温度到23、24度。這時,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出風口竟然吹出熱風。

    是的,大夏天的,它居然出熱風了。為啥會這樣呢?

    經過一番搜索和詢問,我才了解到Y有一個非常奇葩的空調邏輯。那就是,在製冷的情況下,當你感覺到冷而調高温度時(準確的說是23度及以上),它會立刻制熱、吹出熱風來,以迅速提温。

    聽起來很智能、很直男邏輯,但實際上很奇葩啊。

    無奈之下,我平時就只能設定為22度、一檔風力——温度低了太冷、高了它會制熱啊。

    但這還不夠,在駕車過程當中,你還要經常去手動調整空調——一會兒調調温度、一會兒調調風向:在似火驕陽和全景玻璃車頂的加持下,你往往需要調大風速到4、5檔才能感到涼爽;當在陰天或者夜晚的時候,你又得把風速調小到1、2檔。

    你看,這多鬧心。

    說完空調,再說雨刷。

    Y也是感應雨刷,但問題是它過於敏感——它總是颳得太猛。

    有時候雨並不大,但它卻猛烈地刮起來,搞得人心煩意亂。

    而且,這個靈敏度和力度也沒法調——要麼關掉、要麼自動擋、要麼固定到某一個檔位一直刮。

    槽點2:糟糕的導航和雞肋的大屏

    剛提車的時候,我以為Y 的車載導航體驗會有所突破——畢竟有那麼大的屏幕、而且還是內置的導航。

    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在我用過一兩次、被坑過之後,就再也沒有用過那個車載導航了。

    而且,Y並不支持CarPlay、CarLife之類的車機手機互聯。

    於是,我就老老實實地網購了個手機支架。每次開車的時候,還是在用手機上的高德地圖進行導航。

    還是我之前說過的那句話,再牛逼、華麗的車機系統,都會敗在千奇百怪、醜陋無比的手機支架面前。手機支架的存在和繁榮,是汽車設計師、工程師乃至整個行業的一種恥辱。

    既然車載導航基本沒法用,那大屏幕上看看視頻總可以吧。

    的確,車輛內置愛奇藝等在線視頻軟件,是可以看看大片。

    不過,操作體驗也不咋樣、網絡也不是很流暢。四個月來,我也就用過一兩次。

    那麼,對我來說,這個大屏的價值就剩下「酷炫」了。

    比如,在大屏上,可以實時地、可視化地看到車輛識別到的車道線、前後左右的車輛/電動車/行人,以及路邊錐筒之類的物體。

    還可以可視化地調整空調的風向,即在屏幕上用手指拖動就能把風向調整到上下左右——第一條說過了,畢竟這是你的高頻操作。

    當你的朋友第一次看到這些的時候,都會感覺到很酷、很高科技。

    槽點3:狀況頻出的AP

    在前面的「亮點5」提到,當你在路況簡單的高速、高架、環路上,可以適度使用自適應巡航以及AP。這樣,會讓駕駛變得輕鬆一些。

    不過,在實際行車環境中,你會發現這些高級功能還存在很多問題。

    車輛會經常出現「誤識別」,並「過激反應」——這就像它的感應雨刷一樣,太謹小慎微。它對於路上的車輛尤其是電動車/摩托車過於敏感,經常做出過激反應。

    比如,有幾次我市區道路或者隧道低速正常行駛,車輛卻突然發出報警聲並減速,原因有如下幾種。

    常見的是,它錯誤地認為路邊行駛的摩托車或者電動車可能造成危險。

    而實際的情況是,有一次是沒有專門的非機動車道,那輛電動車沿着路邊與我並排同向行駛。有幾次是電動車在護欄或者綠化帶隔離的、好幾米外的非機動車道上正常同向行駛或者掉頭。(不知道Y是不是識別不了這種護欄和隔離帶,因為屏幕上也沒有顯示出來——路邊的錐筒倒是能顯示。)

    這些情況其實沒有任何風險,但它都出現了誤判。

    還有一兩次甚至不知道什麼原因,它就突然減速。當時路上什麼異常都沒有——既沒有障礙物、也沒有任何其他車輛和行人。

    據有些車友反饋,在高速行車過程中,當車輛進入隧道或者鑽橋洞時,可能因為光線突然變化,會出現突然減速的情況。

    我個人目前沒有遇到這種情況,不過當到隧道或者鑽橋洞時,我會特別留意並隨時準備應對。

    除了誤識別,跟車距離也非常不合理。儘管Y的跟車距離可以自行設置(從1到7可調,數字越小距離越近),但實際用起來你會發現還是有問題。

    當在市內遇到擁堵時,即使你將跟車距離設置為1,它還是距離前車太遠,目測有三米以上。跟車這麼遠在國內是不現實的,經常會被加塞或者被後車按喇叭催。

    當你在高速路上行駛時,它卻又了相反的問題——即使你將跟車距離設置為7,它還是距離前車太近,目測只有30米左右,遠遠達不到高速行車要求的200米安全車距。

    不光是跟車距離不靠譜,跟車時的啟停控制也有些粗暴。

    即使設定為一二十公里時速的低速巡航,車輛也會猛提速、猛剎車。

    這有點像新手司機開車,油門剎車控制不好,讓乘客頻頻「點頭」。

    類似的「粗暴」,還體現在切換到AP模式時車輛的行為上。

    當你在行車過程中,向下撥動換檔撥杆,進入AP模式時:如果車輛當前速度遠低於車道最高限速,那麼車輛會自動快速提速到這個限速;如果車輛沒有在車道居中位置,那麼你會感覺到車輛會猛打方向調整車身姿態,以達到車道居中行駛。

    這兩點,都會嚇你一跳,並有可能引發事故。

    對於前者,你可以在車輛設置中進行調整,使得車輛在切換到AP模式時以「當前車速」而非「最高限速」行駛。目前,有些Tesla交付中心在給客户交車時,提醒車主做此調整。

    對於後者,目前應該是沒有什麼設置可以做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儘量先讓車輛居中,然後再激活AP。

    總之,我開車這5個月來,發現這個AP以及自適應巡航的細節問題非常多。經常會被一些「誤識別」和「過激反應」嚇一跳,更為嚴重的是,這些問題很可能帶來危險、引發事故。

    這些問題,期待Tesla儘快解決。

    槽點4:差點出事的「單踏板」模式

    所謂「單踏板」模式其實是民間俗稱,指的是將Y的「停止模式」設置為「保持」。

    在這種模式下,你基本上可以只用油門踏板就能控制車輛——當你踩下油門時,車輛前進;當你的腳輕輕抬起做「收油」動作時,車輛會慢慢減速;當你的腳完全抬起時,車輛就會停止並AutoHold。

    聽起來是不是很便捷?你再也不用一會兒踩油門,一會兒踩剎車了——除非要急剎。

    剛提車的時候,我就將車輛設置為「單踏板」模式,開了兩天,感覺確實挺爽的。

    然而,好景不長。

    在開車去上牌的那天,作為有七八年駕齡的我,竟然第一次出現了「把油門當剎車」的低級錯誤,差點把排在前面的一輛車給撞了。

    長時間用油門來控制減速,當要踩剎車時就鬼使神差地把油門往下踩。

    於是,我趕緊把「停止模式」改回了「緩行」。

    這個「緩行」,就是非常接近油車駕駛體驗的模式:鬆開油門車輛怠速前進,然後腳踩剎車慢慢將車剎停(你還可以深踩剎車實現Hold)。

    可見,「左邊剎車、右邊油門」的肌肉記憶一旦形成,最好別輕易去改變和挑戰。

    所以說,這個新奇的單踏板模式,大家要非常謹慎地嘗試。

    槽點5:不合理的訊息反饋設計

    在產品設計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訊息提示和反饋」的設計。

    然而,我發現Y的很多提示和反饋都有問題,要麼不夠清晰,要麼方式不合理。

    比如,

    當你正在駕駛時,車輛可能會有一個提示音,並同時在大屏幕上以非常小的字體顯示某個提示訊息。提示訊息非常不清楚,你需要盯着屏幕仔細看,才能知道發生了什麼。

    當你在盲區有車輛的時候嘗試打燈變道,車輛只會在大屏幕上進行提示(將盲區車輛用紅色顯示出來),而不會像很多車輛那樣在後視鏡上進行提示。這是不合理的,因為你變道的時候是看着後視鏡,而不是盯着屏幕。

    當你按下方向盤上右側的按鈕,使用語音控制時,語音識別的結果仍然是用小字在屏幕上顯示,而不是用語音的方式進行反饋。

    當離開車輛十米左右,車子自動上鎖時會鳴笛反饋。但我發現這個反饋聲音太小,經常會聽不清楚。要麼可以把這個鳴笛聲音調大,要麼可以給手機App立即推送一條「車輛已鎖」的消息。這樣,大家就更安心了。

    槽點6:一身攝像頭,卻沒360度

    作為自動駕駛純視覺技術流派的捍衛者和實踐者,Tesla車輛的前後左右安裝了多個攝像頭。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它居然沒有360度影像。

    這給駕駛員增加了很多麻煩。之前的車子有360度影像,我每次回自家車位都是一把停好。現在開着Y,有時候搗騰兩次都停得有點歪。

    記得當時在試駕的時候,我就問「為什麼Tesla沒有360影像?」

    Tesla的工作人員給出的回覆是「Tesla覺得拼出的360度影像會產生圖像畸變,所以就沒有」。

    這個說法很奇怪,360影像現在基本上都是車輛標配了,人家咋都沒有「畸變」呢。

    槽點7:很奇怪的聯網和OTA邏輯

    Tesla的車輛均內置中國聯通物聯網SIM卡,以提供網路接入服務以及實現車輛的OTA升級。

    不過,經常會發現它的信號不好。我的手機也是聯通的卡,我發現在有些情況下,車輛的信號總比手機顯示的要差一些。

    更加匪夷所思的是,當車輛需要OTA升級時,你並不能通過那張內置的SIM卡流量來下載更新,而必須要連接WIFI才行。

    試問,國內的車主有多少能像老美那樣有自家車庫,可以連WIFI?

    無奈之下,我只能打開手機熱點,來讓車輛實現OTA。

    而且,OTA有時候推送的是地圖數據方面的更新,因為我不用車載地圖,所以還沒辦法忽略,這個也不爽。

    槽點8:沒太感覺到「自適應、自進化」

    幾乎所有的智能化產品,都在吹噓自己能夠「自適應、自進化」。

    產品圈內某「大神」,前一段也在誇讚Tesla的這方面的能力。

    不過,開車五個月來,我倒是沒有感覺到。

    比如,那個喜歡狂刮的雨刷就從來沒有進化過,儘管我也經常給它反饋了——颳得太快我就手動設定到低檔的雨刷速度。

    孩子經常要聽喜馬拉雅應用裏面「兒童」類目的節目,我會把聲音設置到後排;當大人要聽歌曲時,我又得把聲音設置到前排。每次都要這樣來回修改,很是麻煩。

    車輛如果夠智能的話,它應該可以記住這種對應關係,從而實現自動關聯設置。

    再比如,前面提到的AP方面眾多的問題,這幾個月來,我沒有感覺到任何迭代和進化。

    槽點9:其他一些細節體驗槽點

    除了前面重點提到的幾大槽點之外,Y的設計方面還有一些體驗的小問題。

    頭枕不舒服。Y的頭枕不僅窄,而且是凸面的,這樣頭靠着很不穩。作為頸椎病患者來說,這是很痛苦的。於是,趕緊買了個頸枕安了上去。

    沒有眼鏡盒。眼鏡只能扔進中控台的儲物格里面,跟別的雜物混雜在一起。這一點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難度是設計師忘記了?

    方向盤太重。即使把方向盤調到最輕盈的一檔,依然感覺很重。

    未系安全帶提示誤報。當你在副駕駛座位上放包或者其他稍微重點的東西時,經常會觸發副駕駛未系安全帶的報警。我之前的車子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誤報,不知道Y為啥搞不定這個事情。

    車輛喚醒很慢。當你用手機APP遠程操作車輛時,要先「喚醒」車輛。但這個喚醒非常耗時,有時候甚至需要好幾十秒。好在最近終於有點變化了,喚醒速度提升了一些。

    車輛播放音樂、手機就無聲。當你用手機導航的時候,如果切換到喜馬拉雅等車載應用播放聲音後,你的手機導航就沒聲音了。這時,你必須把手機的音源輸出從車輛的藍牙通道切換到本機揚聲器。這不僅麻煩,而且在車輛行駛中做這個操作也很危險。

    結語

    儘管上面吐槽了很多,但總體來說,我對Tesla所體現的技術實力、產品能力和創新精神還是很認可的。

    今天分享Y的亮點,更指出它的不足,這不是為了指責和批判,而是為了讓它變得更好。希望Tesla的工作人員能看到這些,也歡迎一起探討和交流。

    我們知道,任何對於行業帶來的創新和變革,都是很難的事情,也值得被尊敬和包容。

    更加令人欽佩的是,帶領Tesla不斷前行的馬斯克,還同時領導着SpaceX、SolarCity、StarLink、HyperLoop等多家創新公司。這其中任何一家公司所做的事情,在這個地球上都算是首屈一指的、意義深遠的。

    當然,在整個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產業當中,我們的中國力量是不可忽視的。這幾年,國內廠商的確推出了不錯的車型,也有很多創新。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