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劉瑞明:破「剛需」的關鍵是破「剛供」

    劉瑞明:破「剛需」的關鍵是破「剛供」

    時下,一個頗為流行的詞語就是「剛需」。字面上的含義很顯然,一些人們在生活中需要但是又比較「短缺」的東西,人們常常用「剛需」這個詞來形容。也就是說,「剛需」形容了這樣的常見情形,很多東西,即使價格漲了很多,你也不得不買,不能夠大幅度地降低其購買數量。

    如果轉換為學術語言,「剛需」是用來形容人們對某一類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價格彈性比較低的情形。本質上,「需求價格彈性」想要捕捉的是人們在價格上升的時候退出市場的能力。而人們退出市場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物品對於人類生存生活的「天然必需特性」,例如,你可以不買一條項鍊,但你不可能不吃飯。

    現實中,給定其他條件不變,越是人們生存、生活離不開的物品,往往越是缺乏彈性,也就越有可能構成「剛需」物品或服務。因而,人們通常拿來列舉的「剛需」例子,都是圍繞基本生存生活需要展開的,例如,孩子要上學,生病要看病,生活要有住處,從而,就算是教育、醫療、住房相關的商品和服務價格漲得厲害,也沒法大幅度減少這方面的消費。換言之,價格上漲的「老虎」來了,消費者就算想跑,也跑不了、跑不遠,所以,就只能任意宰割了。

    然而,人們在討論此類問題時,往往會陷入到一種邏輯謬誤之中,認為只要是「涉及到人類基本生存需要的東西」,就會天然地構成「剛需」。給定其他條件不變,一種涉及到人類基本生存需要的東西的需求價格彈性低,是對的。但是,這並不必然意味着,涉及到人類基本生存需要的東西就必然是「剛需品」。忽略掉經濟學分析過程中的前提條件,有可能得出完全錯誤的推理和政策含義。

    讓我們從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開始吧,人之生存,最基本的是衣食住行,衣和食之所以排在住和行的前面,是因為它們在人類生存的優先序中更為靠前。然而,如果我們接受了前述的「剛需」定義,就不難會有一個疑問,從人類生存的角度講,吃飽穿暖更為重要,但這些理論上更「缺乏彈性」的「剛需」商品和服務,為什麼在現實中卻沒有構成「剛需」?而住房、教育、醫療這些排位次於衣食的商品和服務,卻在現實當中變得很缺乏彈性呢?進一步地,為什麼同樣是對於人們很重要的一些物品,在一部分國家和地區就並沒有成為所謂的「剛需」,而在另外一些國家和地區,就會變成了「剛需」呢?為什麼同樣是對人很重要的糧食,在計劃經濟時期就很「剛」,而在市場經濟時期就沒有那麼「剛」了呢?

    顯然,如果只是從「需求價格彈性」的角度,無法幫助我們解釋這個現象。事實上,當我們進行相應分析的時候,往往忘記了另一個維度——「供給價格彈性」。在討論類似的問題時,人們經常會假設給定市場結構和市場競爭不變的情況下,分析人們的需求價格彈性,但這可能會導出錯誤的結論。

    答案在於,商品和服務是否構成「剛需」,事實上不僅僅取決於物品在人類生存生活排序上的優先序,而且更取決於商品和服務供應的充分性,而充分性背後又取決於商品供應的市場結構,市場結構背後又往往和市場進入壁壘管制有關。也就是說,一種物品是不是構成「剛需」,不僅僅取決於「需求價格彈性」,而且取決於「供給價格彈性」。更進一步,兩個「價格彈性」背後隱藏的都是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而競爭激烈程度背後隱藏的是市場進入壁壘。

    讓我們回歸到「彈性」的本來含義吧。需求價格彈性的概念是,價格每上升一個百分比,市場上的需求會下降多少個百分比,其本質上度量的是消費者的退出能力。供給價格彈性的概念是,價格每上升一個百分比,供給會上升多少個百分比,其本質上度量的是生產者的競爭程度。現實中,「價格」是供給和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價格」內生於商品和服務供給的市場結構。

    一般而言,市場上供應者越多,供給競爭越激烈,價格越低的同時,消費者的選擇權也越大,選擇權越大,就意味着消費者越有能力通過「退出市場威脅生產者」,從而需求價格彈性就越大。因而,在分析「剛需」產品和服務的時候,我們就無法忽略進入壁壘和市場結構。也就是說,「供給價格彈性」和「需求價格彈性」都同時取決於市場中的進入壁壘和市場結構。如果承認這一點,我們的答案就會非常簡單,我們在現實中看到的「剛需」,很多都不僅是由「需求價格彈性」小所導致的,更是由「供給價格彈性」太小所引起的。而二者背後的共同決定因素是「市場結構」和市場進入壁壘。

    理論上,在一個沒有進入行政壁壘的市場經濟之中,當價格上升的時候,盈利性必然會誘發大量的生產者進入市場,供給彈性較大,供給大幅增加,從而在推動價格大幅下降的同時,消費者的選擇權變大,需求價格彈性也變大。但是,如果存在市場進入壁壘的情形,那麼,一個必然的邏輯推論是,壟斷勢力下生產者的產品供應小於沒有壁壘時的市場供給,供給價格彈性更小,價格也更高。此時,我們不難發現,這部分表面上看起來是「剛需」的產品和服務,更多的其實是由「剛供」引起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剛需」的根源,其實是「剛供」。

    改革開放之前,我們之所以在絕大部分領域都處於「剛需」和「短缺」的狀態,是因為在絕大部分領域,都存在着進入壁壘,不允許從事相關的供應,此時,幾乎所有的商品都是短缺的,都很「剛」。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很多物品和服務之所以不再構成「剛需」物品和服務,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在這些領域,充分地放開了市場競爭,保持了商品和服務的充分供應,做到了物美價廉,所以哪怕是最基本的人類生存需要的衣食,人們也並沒有把它認為是一種「剛需」產品。

    而在住房、醫療、教育等產品和服務方面,我們之所以迄今依然把它們當作「剛需」,是因為我們保持了供應的稀缺性,從而人們沒得選擇,需求也就看起來「很剛」。尤其是,在一些政策限制下,當所有人預期到住房供給跟不上住房需求的情況下,嚴重短缺會使得人們會自動預期其具有價格上升的空間,從而使得住房在一致信念下具備了投資屬性和金融屬性,人為地創造了更多的「需求」出來,進一步加劇了其稀缺性。此時,最好的辦法是放開進入壁壘,通過更多的供給來增加「需求價格彈性」和「供給價格彈性」,但是,當進入壁壘無法放開甚至進一步加強進入壁壘時,這類產品和服務也就變得越來越「剛」了。

    也就是說,當人們談及「剛需」時,往往意味着此類商品和服務的市場供應者不夠多,甚至供應是壟斷的,消費者沒得選擇,通過退出市場威脅的能力較弱,所以才會缺乏彈性。否則,即使是人類生存之必需品,也並不一定是「剛需」,只要市場供給充分,也完全可以是富有供給彈性的,從而在消費者有選擇權的情形下,並不構成現實中人們觀察的「剛需」現象。

    在一個正常的市場經濟之中,人們可以去通過價格信號來調節供給和需求,當有更多的需求出現的時候,價格機制也一定會使得更多的供應跟上,從而使得剛需不再「剛」。而現實之中,之所以出現了那麼多的「剛需」,其實是因為供應跟不上所引起的。市場供應跟不上,從短期來看,可能是由一些氣候、地理等自然因素引起,但是,這些都不可能長期存在,因為商業利益會驅動企業家克服此類障礙。

    從歷史經驗考察,一種物品如果長期短缺,背後往往和政府對行業進入壁壘的管制和壟斷勢力有關,因為,只有在壟斷的情形下,才能為部分供應者創造足夠多的「超額利潤」和「壟斷租金」。縱觀人類歷史,可以看到的一個基本事實是,哪裏有對於市場供應的不合理管控、對於市場進入的不合理限制,哪裏就有更多的「剛需」。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麼這些年中央反覆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今後很長一段時期的改革主線了。因為,從人民生活的需要來講,每一類物品都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嚮往過程中的潛在需求品,但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剛需」沒有解決,構成了我們生活當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並不是人們不需要,恰恰是因為在供給側結構方面,我們存在着太多的不合理的管制和進入壁壘,從而會有更多的「剛供」出來,使得需求無法被滿足。

    因而,在高質量發展和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導,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抓手,就是逐步放鬆對於部分領域的行政壁壘,使得市場機制和價格機制能夠起到信號調節作用,真正推動「不平衡、不充分」時代矛盾的解決。

    作者劉瑞明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