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萬科「破產價」

    萬科「破產價」

    在房地產的秋風瑟瑟裏,中國最負盛名、經營最為穩健的房地產公司之一,被資本市場定下了破產式價格。

    10月29日,萬科股價低開低走,市淨率跌至0.95,這是其25年以來首次跌破淨資產。

    2021年的地產股流年不利,已經與保險、銀行並稱為「股市三傻」。其中尤其以地產板塊表現最為慘烈——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高壓式調控,企業暴雷的聲音不絕於耳。

    年初至今,萬科股價與板塊一起沉淪,已經跌去了三分之一,市值蒸發了1200億元。

    形成鮮明的對比的是,儘管股價跌跌不休,散户投資者的熱度其實並沒有降下來。萬科A股東户數從年初的39萬上升至三季度末的54萬。散户們跑步入場,很多人越跌越買,甚至開啟定投「萬科」的模式。

    但投資者不斷補倉攤薄成本,股價卻越跌越低。三季報公布前後,其股價在低位延續頹勢,進一步下跌,明顯受到了三季度業績不良的影響。

    行業基本面也對萬科不利。當前的房地產面臨政策高壓,土地政策才開始進行糾偏;而萬科前期高價拿地還需時間消化,但「地產+」業務尚不足以扭轉公司的估值體系。這時候,萬科股價的反轉就只能再等等。

    繼續煎熬

    進入四季度,前期高壓式的房產政策有所糾偏,土地供給正在調整,但也僅是「緊中趨緩」。

    萬科的三季報依舊不太好,甚至有些讓人失望。

    第三季度,萬科實現營業收入1043.7億元,按年增長9.7%;歸母淨利潤56.4億元,按年大降23.3%。前三季度累計營業收入2714.9億元,按年增長12.4%;歸母淨利潤166.9億元,按年減少16%。營收還在增長,但利潤卻按年下滑。

    另一家頭部房企保利發展在第三季度,實現營收484.88億,按年增長10.77%;利潤32.85億元,按年增長6.67%。前三季度,實現營收1384.60億元 按年增長17.86%;歸母淨利潤135.83億元,按年增長2.88%。與萬科不同的是,保利營收和淨利潤均實現微增。

    由於中國房產買賣大部分為期房交易,營收和利潤基本上反映的是2-3年前的銷售業績。因此營收和利潤指標相對滯後,而銷售額則會反映房企未來的業績表現。

    從這方面來看,萬科也不太「給力」,其第三季度合同銷售金額1246.8億元,共754.7萬平方米,按年分別下降27.6%和36.5%。前三季度,累計實現合同銷售面積2946.4萬平方米,合同銷售金額4791.3億元,按年分別下降9.8%和2.8%。

    保利前三季度累計實現簽約金額4102.32億元,簽約面積2543.73萬平方米,分別按年增長11.66%和4.08%。這樣的業績也談不上有多出彩,但一增一減,呈現出鮮明的對比。

    土地是房企生產線上的「麪粉」。而麪粉和麪包的差價,即土地和房產的進/銷差價決定了房企的利潤空間。自詡「農民」的萬科,一直在持續不斷的拿地。

    2021年前9月,萬科花費1656.5億元,拿地2382.5萬平方米,土地均價6953元/平方米。同期,銷售均價16262元/平方米,按年上升7.7%。

    可以看到,公司近兩年還在消化2017年的高地價,盈利水平持續承壓。2018年拿地成本雖大幅降低,但銷售均價並未按年例上漲,導致毛利率和淨利率持續下滑。

    進入四季度,前期高壓式的房產政策有所糾偏,土地供給正在調整,但也僅是「緊中趨緩」。房企盈利水平起碼要到明年,才能見底回升,出現企穩的跡象。

    此時的萬科,仍在煎熬。

    隱藏實力?

    萬科今年來的營收淨利潤增速持續下滑,似乎有刻意「示弱」的意思。

    一貫優秀的學霸考砸了中考,又考砸了「季考」。對比來看,當下的萬科不復當年的強大。

    一方面,是房地產行業已經「變天了」——融資趨緊,政策高壓,題太難了甚至是超綱了。作為民營房企,萬科交出這樣的作業也在情理之中;

    但另一方面,萬科手握巨量「已售未結算資源」,通過「合理」的調節利潤,不至於讓財報過於難看,萬科似乎有主動「藏拙」的端倪,這卻是在意料之外。

    對於房開商來說,銷售額是未來業績的「蓄水池」。房產尚未交付時,銷售額被歸為合同負債和預收賬款一欄,而從銷售到最終轉化為營收和利潤,這個周期普遍是2-3年左右。

    2017-2018年,受益於棚改貨幣化改造,二三線房地產市場爆發,地產公司在這一旺季,就拼命往池子裏蓄水,而在收成不太好的年份,從池子裏取一些,也能保證營收利潤的增長。

    2020年,萬科已售未結資源淨增891億,年末餘額6892億元;今年前三季度,萬科已售未結資源達到7732.9 億元,相比去年底增加11%。

    許多房企並未披露已售未結資源,以今年中報的合同負債對比來看,萬科是同期恒大的三倍有餘,是融創的2倍之多。可以看出,恒大、融創等房企此前通過快速結算銷售額,「粉飾」出漂亮的財報。

    手握龐大的「已售未結算資源」,萬科的家底夠厚,真正的「家裏有礦,心裏不慌」。

    營收和利潤就像是從「蓄水池」取出來的水,反映的是過往的業績表現,有時候甚至可以主動「藏拙」。但萬科今年來的營收淨利潤增速持續下滑,似乎有刻意「示弱」的意思。

    巨輪轉向

    萬科的「地產+」業務深耕多年,但至今還未能抬起萬科的估值。

    10月28日晚間,萬科再次加碼「地產+」業務,董事會計劃向股東大會申請授權在不超過300億元的直接債務融資工具。此次募集資金,長租公寓、物流地產、產業園、養老公寓等多元化轉型業務是主要方向。

    大筆加碼非地產業務,顯示出萬科「轉型」的決心。

    目前,萬科手握1471.1億元現金,巨輪轉向有十足的底氣。但另一方面,也被投資者病詬太過保守。

    10月22日,萬科在上海舉辦了業務交流會。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在會上表示,萬科在商業、公寓業務方面,已經找到一些模式,養老業務則還在摸索階段。

    當前的資本市場中,第二增長曲線已然成為市場看待地產企業的重要估值標尺。龍湖依靠龍湖天街、龍湖智慧服務等非地產業務的快速增長,PE達到8.66倍,在20家主流房企中位居首位。

    萬科旗下非開發業務看起來不少,主要包括物業板塊的萬物雲、商業板塊的印力品牌、長租公寓領域的萬科泊寓,以及物流地產板塊的萬緯物流。

    今年上半年,萬科物業服務實現營收103.8億元,按年增長33.3%。租賃住宅實現營收13.19億元,按年增長25.6%;商業開發與運營實現營收36.39億元,按年增長19%;物流倉儲服務實現營收13.4億元,按年増長64%,可以看出,其多元業務增速要遠高於地產主業。

    其中,萬物雲和萬維物流處於業內領先地位。2020年萬物雲在管面積57800萬平米,位居國內首位;合約規模68000萬平米,僅次於碧桂園服務位。萬物雲2020年總營收182億元,位居各物企榜首。萬緯物流佔據行業第二把交椅,2020年末其市佔率升至8%,僅次於普洛斯。

    但從收入結構來看,「地產+」業務佔比仍舊較小。

    今年前三季度,萬科房地產開發業務貢獻營收2370.4億元,多元化業務貢獻營收344億元,佔比約12.7%。深耕多年,萬科的轉型業務帶來的貢獻仍舊不足。

    對於萬科轉型的新業務,萬科總裁祝九勝在中期業績溝通會上,已經表示有很多需要檢討的地方:

    「萬科當時對完成轉型的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可能的挑戰、所需要建立的能力,嚴重估計不足,或者是嚴重低估,今天來複盤、檢視,我們當年太過樂觀了。」

    10月22日,鬱亮在萬科2021業務交流會上,引用了日本大和房建轉型成功的例子。

    在經歷了日本房地產行業大潰退之後,大和房建通過在非主業的努力,坐上了日本租賃公寓、物流及代建業務的頭把交椅。如今已連續十餘年位列世界五百強300名左右。所以,「天下沒有做完的生意,只有沒做好的生意。」

    鬱亮認為,今天的中國,房地產行業的機會比日本更多,而大和房建的業務跟萬科類似,因此萬科在產大衰退、大縮表的過程中,仍然可以成功。

    「尊重常識,回歸常態,陣痛之後,仍有機會。」在許多明星房企暴雷的時刻,在房地產變身為「民生業務」的時刻,萬科的堅守,對於購房者來說,無疑是一件幸事。只是對投資者來說,這實在算不上一個好消息。

    萬科還在掙扎,龐大的地產鉅艦已經開始轉向。但是否能找到清晰的航向,是否能順利抵達彼岸,對於萬科來說,仍然不確定。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