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華車霸主BBA不懂年輕人
被Tesla吊打,BBA的電動車還有救嗎?
奔馳、寶馬、奧迪(以下簡稱「BBA」),豪華車市場的霸主,如今在電動汽車賽道被Tesla打得潰不成軍。
市面上一直有這樣的觀點,傳統豪華品牌一旦開始做電動車,就沒新勢力什麼活路了。如今BBA確實殺入了電動車市場,卻沒濺起什麼水花。
目前,這三家車企在國內分別推出了一款主打純電車型,奧迪有e-tron,奔馳有EQC,寶馬有iX3。三款車的銷量都非常慘淡。
奔馳EQC在國內月銷只有幾百台。今年1-9月份,奔馳EQC總共賣出了3791台。
看着打不過新勢力和Tesla,寶馬iX3剛上市不久就官方直降7萬元,這才實現了月銷千台「好成績」。即便如此,今年9月份,寶馬iX3在國內的月銷量是2299台,相當於國內新勢力小鵬汽車月銷量的五分之一。
奧迪e-tron算是相對能打的,2020年在全球售出了4.7萬輛。但在國內,日子依舊不是很好過,奧迪e-tron每個月基本只能賣出幾百台車。9月份,奧迪e-tron賣出了226台。
和BBA慘淡的光景不同,新勢力們的銷量反而節節攀升,Tesla今年9月在國內的銷量已經超過5萬輛,就算蔚小理們,月銷量也已經奔着破萬去了,小鵬汽車已經連續兩個月交付過萬。
為什麼BBA的電動車賣不出去?是BBA不行了,還是這屆消費者不行了?
遠看是電動車,近看是燃油車
BBA電動車賣不出去,是因為車不行嗎?
坦白來說,BBA目前主推的三款電動車,配置都是頂級的,操控感和駕駛感受也都是頂級的。
奔馳EQC整個中控台除了配置鋼琴烤漆的硬質面板外,基本都被皮質材料包裹,車門板上也採用了高對比度縫線的皮質材料。為了提供絕佳的隔音效果,奧迪e-tron全車從頭到尾覆蓋式地配置了隔音罩、隔音棉。為了保證安全,寶馬甚至自建電池工廠,對電池進行嚴格的測試和包裝……
是因為貴嗎?
確實是貴。這些車價格都在50萬元上下。寶馬iX3倒是相對便宜一些,但也是奔着40萬元去的。不過,BBA本身的定位就是高端、豪華,賣的貴一點也實屬正常。
最致命的問題不在這兒。
知乎上有一個高讚的回答點出了關鍵:「你能相信現在號稱百年車企的BBA造出來的新能源車,即使降價10-20萬,其參數依舊會被沒幾年歷史的新勢力全面吊打嗎?」
以一個燃油車、豪華車的邏輯來看,奧迪e-tron、奔馳EQC、寶馬iX3堪稱優秀。但從一輛電動車的角度來看,這些車毫無亮點,甚至被消費者吐槽為高級老年代步車。

資料來源 / 公司官網
在續航里程、智能化、加速性能這幾大方面,BBA的電動車被Tesla、蔚小理們按在地上摩擦。
三家電動車的續航里程都沒超過500公里。除了新改款的寶馬iX3外,其餘都不能實現OTA升級(即遠程下載軟件更新包對自身系統進行升級)。
智能化上,BBA相當落後。奧迪e-tron配備了ACC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等功能。但Tesla、小鵬早已推出了自動導航輔助駕駛系統,可以實現自主變道、超車、自動出入高速公路匝道等輔助駕駛功能。
在加速性能上,蔚來ES8的零百加速達到4.9秒,其加速能力不亞於售價百萬元的超跑。哪怕小鵬P7,一款入門款價格只有22.9萬元的電動車,其零百加速時間最快也已經達到了4.3秒。但是,BBA電動車百公里加速時間都還停留在6秒、7秒的水平。
當新勢力們把所有物理按鍵都集成到一塊屏上,且屏幕越做越大時,寶馬iX3依舊保留着復古的儀表盤和擋把。
除此之外,一位試駕過奧迪e-tron的車主李亮告訴深途:「這是輛特別懂你的車,完全沒有噪音,隔音極好,車的懸掛又特別舒服,堪稱完美。總結來說,這車和油車開起來沒什麼兩樣。」
而且,你很容易就能找到這幾款電動車的燃油車版。EQC外觀與奔馳GLC相似度頗高,e-tron則神似奧迪Q8,iX3更是與寶馬X3外形幾乎一致。
也就是說,BBA花了大力氣,下了大功夫,造出來了幾輛和自家燃油車相似的電動車,並且還試圖賣出豪車的價格。
當下的新能源市場內卷嚴重。為了讓消費者願意購買電動車,全行業的電動車車企都在拼命提升自家車輛的續航里程。如今,市面上20萬元以上的電動車普遍續航里程都在500公里以上,有些車甚至奔着600公里去了。
為了增加科技感,提高關注度,新勢力們瘋狂軍備競賽,今天這家推出搭載了激光雷達的新車,明天那家就宣稱正在自研晶片。
一輛駕駛感趨近於燃油車、續航里程沒有優勢,但又售價極高的電動車,顯然很難打動消費者。
正如一位車主的吐槽:「除非我瘋了,不然為什麼要買一個將近50萬元的老年代步車,而且開起來的駕駛感受還和油車沒區別。」
BBA不懂電動車?
BBA做電動車,其實聲量很大。今年,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宣佈:「寶馬未來10年完成1000萬純電動車型交付。」梅賽德斯-奔馳董事會主席康林松也表態:「至2025年,我們每一款車型都將提供純電動版本。」
有百年的造車經驗,以及強大的技術品牌做支撐,按照常理,BBA在電動車市場肯定碾壓Tesla。
但現實是,BBA目前甚至沒造出一輛能打的電動車。問題出在了哪兒?
沒有純電平台?確實如此。
汽車分析師張翔指出:「目前BBA推出的電動車都是『油改電』。『油改電』的好處是成本低,但生產出來的電動車在性能、智能化上與純電平台上生產的純電動車有不少差距。」
轉型慢嗎?也確實如此,搖擺多年、換下幾任掌舵人後,豪華車市場三巨頭最近才給出了具體改革的時間表。
但又不止於此。
再以奧迪e-tron為例,車主李亮試駕奧迪e-tron時發現,車輛起步十分舒緩,並不像純電動汽車那樣給駕駛員強烈的推背感,這一點延續了燃油車的感覺。
一汽-大眾奧迪相關技術人員曾告訴媒體:「在電池管理上,奧迪有一個『預留設計』,就是電池會將12%的電量鎖住……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避免過度放電,保證充電效率。不過壞處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續航里程。」
在新勢力們追求極致性能、拼命提高續航里程的時候,BBA的工程師們想的是如何保證電動車和燃油車一樣的駕駛感受。
你就能看出問題出在哪兒了。長期觀察新能源市場的業內人士阿源指出:「BBA一直站在舊的軌道上造新的事物。BBA工程師的造車思路還沉浸在燃油車時代,所以更關注內外飾設計,車的可靠性、耐久性。」
但這或許不是消費者想要的。
願意買電動車的都是什麼人?
車主阿楠家住北京,因為沒有燃油車指標不得不買了一輛Tesla。對於他來說,電動車首先是代步工具,所以在內飾、操控感前面,續航里程才是最重要的。而家裏停着好幾輛BBA燃油車的孟孟告訴深途,她已經體驗過了燃油車,再買車就是為了感受完全不同於燃油車的駕駛體驗。
不管是迫於限行限號的政策壓力,還是為了體驗全新的駕駛感受才購買電動車,電動車消費者最在意的是這兩大方面:續航里程,以及不同於燃油車的駕駛體驗。
而且,時代變了。
BBA的優勢是建立在「發動機和變速箱」上的。燃油車時代,車的差異化主要體現在動力系統技術上。動力系統好,車的性能好,車就能賣得更貴。但在新能源時代,電機可以提供普通發動機+變速箱總成所無法比擬的低速段加速度。對於任何一家純電動車來說,打造媲美豪華燃油車的動力體驗都不是難事兒。BBA依靠動力所產生的高溢價和競爭力在電動車時代變得不再適用。
Tesla們重塑了另一套關於車的價值體系,對於電動車,衡量標準不再是內飾、動力、操控感,而變成了續航里程、智能化以及科技感。
關鍵是,經歷了一波輿論的引導,不少消費者也開始接受Tesla們創造的新一套產品邏輯和定價體系。
一位購買了小鵬P7的車主就向深途指出:「我其實不太在乎所謂的品牌。是不是足夠時尚,有沒有科技感,能不能給我帶來全新的體驗,這些很重要。」
一位蔚來ES8車主不停地向朋友推薦購買電動車,其中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只要你OTA的頻次多,每天開車都會有新鮮感」。
面對電動車,消費者心裏已經有了另一杆秤——高續航里程、支持OTA是標配,在此之外,自動輔助駕駛水平、智能化水平、酷炫的科技配置、顏值則是加分項。
而BBA目前似乎沒有搞清楚想要買電動車的消費者究竟想要什麼。
BBA沒能抓住年輕人
殺入電動車市場,BBA還犯了一個錯誤——高估了自己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也低估了新勢力們對汽車市場的革新和衝擊。
奧迪設計師曾這樣說道:「我們不想把奧迪e-tron變成基因突變的產物。」在奧迪看來,e-tron首先應該是一台奧迪車,其次才是一台純電動汽車。這是BBA的邏輯:大家先認的是BBA的品牌,然後再看是不是電動車。
確實,在燃油車市場,BBA是絕對的王者。很長一段時間,BBA在國人心目中就是身份、財產、地位的象徵。也許是慣性使然,也許是長期沒有遇到敵手,即便換到了另一個市場,BBA們依舊堅信自己的品牌影響力。
實際情況呢?
確實有願意為BBA電動車買單的消費者。河北保定的車主黃立告訴深途,他的父親買了EQC。他是這樣解釋的:「我知道這車沒啥性價比,也知道這車續航很短,不支持OTA,也知道這車各方面都比國產差的太多太多。但奈何抵不過老爺子一句話,『我現在開寶馬,換個車難道要換國產?'」
老一輩的、經歷過燃油車鼎盛時代的消費者確實願意為BBA的品牌溢價買單。
但主流購車消費人群變了。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羅蘭貝格等權威機構調研數據,「90後」購車人的佔比在2014-2020年之間從17%上升到45%。Z世代正在慢慢變成車市的主流消費人群。
年輕人想要什麼?他們更願意接受新鮮事物,強調個性,渴望自由。
BBA沒能在他們心目中建立起品牌圖騰。
90後阿金直截了當地告訴深途:「如果是在燃油車領域,我還是比較認可BBA的,但是到了電動車市場,我覺得他們不倫不類。BBA做的電動車,就像是聯想做手機一樣,能做出來,但是不一定好用。」
90後車主孟孟則指出:「我不需要車子去彰顯身份,買車更多的是為了好玩和全新的駕駛體驗,而不是為了所謂的面子。所以我根本不考慮BBA造的電動車,他們太老套保守了。」
相比於BBA強調的奢華與老貴族氣質,新勢力們求「新」求「變」,反而契合了不少年輕人的心理。
阿金對車基本上沒有太多了解,但只要一提起車,他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Tesla:「其實我知道Tesla的車沒那麼好,但還是很認可他們,這是一家富有創造力和科技感的公司,如果要買車我肯定買Tesla。」靠着充滿科技感的品牌形象,Tesla無聲息地搶佔了這位年輕人的心智。
而一位80後的投資人則告訴深途,他更願意開着Tesla出門。「燃油車等級森嚴,開奔馳C級出門的人遇到奔馳S級的人,肯定會抬不起頭來。但是開Tesla就不會。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富豪們會開Tesla,普通打工人也會開Tesla。Tesla的品牌調性是跨越階級、跨越地位的。這是我所喜歡的。」
以科技感、創造力、跨越階級為標籤的新勢力們,成功圈住了一波年輕粉絲。隱馬數研也做過一個調查發現,Tesla、蔚來、小鵬、理想這四家新勢力,客户群中80後、90後的佔比超過了70%。
BBA一統江湖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BBA,危了
BBA打不過Tesla?不少人替BBA喊冤:如今BBA推出的三款產品都只是過渡產品,真正的反攻大軍還沒有上場。
這點確實如此,奧迪e-tron,奔馳EQC,寶馬iX3都是油改電產品,都不是成熟的純電平台上推出的純電動車。
今年,BBA也反應過來,陸陸續續搭建純電平台,並推出純電平台上的新車。
當EQC這樣的「油改電」產品在市場中碰壁後,奔馳加緊研發了純電MEA平台。除了EQC外,奔馳還將在中國市場推出三款純電車型:EQA、EQB、EQS,最值得關注的就是EQS,這輛車是奔馳真正基於純電MEA平台開發的首款車型。
奧迪則準備陸續推出兩款純電動車——奧迪Q5 e-tron和奧迪Q4 e-tron,這兩款車型採用的是大眾的MEB純電平台。
寶馬會相對尷尬一點,寶馬將在今年內再推出兩款電動車——BMW iX和BMW i4。但是這兩款產品依舊是油改電產品。寶馬的Neue Klasse純電平台還在搭建中,直到2025年,寶馬才能推出屬於自家純電平台的產品。
等到這些新的產品上線,BBA就能反攻成功了嗎?
很難說。
時代變了,從燃油車到新能源汽車時代,所有的玩家都被迫拉到同一個起跑線上競爭,即便是燃油車時代的霸主BBA也不例外。
BBA三家邁入新能源領域非常早。2007年,Tesla還在蹣跚學步的時候,寶馬就確定了「Project i」項目,準備量產新能源汽車,2013年就推出了純電動車i3。奔馳則在2009年與Tesla進行了合作。
但相比於新勢力來說,BBA需要考慮的問題太多了,既不能放棄現有的燃油車業務,又不得不面臨着席捲而來的智能化浪潮。集團內部各個利益團體的博弈,掌權者也很難放開手腳一門心思主推電動車。
直到敵人們打上山頭,BBA才不得不下定決心開始轉型,該搭建純電平台的搭建平台,該確立目標的確立目標。
在BBA猶豫的這些年裏,新勢力們早已搶跑,試圖「掀桌子」搶佔更多地盤。
比如,往年,豪華汽車銷量排行榜上是見不到中國自主品牌的。結果今年,蔚來、理想品牌頻頻出現在榜單上。
再比如,靠着強勢的產品,Tesla發動價格戰。在20萬元尤其是25萬元以上的電動車市場,Tesla幾乎掌握着絕對的定價權。哪家車企想要推出電動車,都不得不參考Tesla。
隨着影響力擴大以及銷量的不斷上漲,Tesla甚至開始蠶食BBA的燃油車市場份額。
阿源就指出,Model 3價格不斷下降,直接拉低了豪華車入門級車型的門檻。消費者只需要花20萬出頭的價格,就可以買到一輛性能堪比豪華車的電動車。靠着Model 3,Tesla甚至搶了不少奧迪A4L、寶馬3系以及奔馳C級的用户。
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也曾預測,Tesla國產新車Model Y的降價將蠶食同價格區間傳統豪華車的市場,比如奧迪Q5、奔馳GLC、寶馬X3。從最新的數據來看,自打Model Y上市以來,Model Y的競品銷量在逐漸下滑。
戰爭不是哪一天忽然發生的,它是層層佈局、四面逼上來的。等到BBA回過神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已經落後新勢力半個身位了。
「BBA要想搶回市場,重新在電車市場贏得消費者關注,當務之急是趕緊推出自己純電平台上的產品。有能打的產品出來了,消費者才會買單。」阿源指出:「不管怎麼說,新能源汽車市場依舊是一片藍海,而且瘦死的駱駝比馬大,BBA還是有一定品牌影響力的。但是,BBA要想在電動車市場吊打Tesla,我覺得還是非常困難的,畢竟Tesla已經是電動車的行業老大了。」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