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壞消息不斷 歐元苦日子恐怕還沒結束

    壞消息不斷 歐元苦日子恐怕還沒結束

    今年冬天,歐元的行情可能比歐洲的天氣更加寒冷。隨着疫情死灰復燃、天然氣供應問題惡化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市場越發擔心歐元走勢。

    加上歐洲央行行長繼續堅持鴿派立場,市場押注歐洲央行將繼續按兵不動,歐元兑美元跌至16個月以來的低點。

    不僅如此,彭博分析師Robert Fullem稱,隨着歐元跌破交易關口引發動量效應,實際波動率上升、短期看跌期權需求增加,導致歐元期權的成交量居高不下,歐元或將延續下行趨勢。

    歐洲疫情死灰復燃,奧地利重啟全國封鎖

    奧地利政府宣佈,自11月22日起,對全國所有居民實施為期10天的「封禁」措施,這是疫情暴發以來,奧地利第四次宣佈全國性「封禁」。奧地利也是今年秋季西歐第一個宣佈開始全國封鎖的國家,而且將是首個強制接種疫苗的歐洲國家。

    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疫情也不容樂觀。德國總理默克爾警告第四波疫情正全速襲擊德國,形勢「聳人聽聞」,周四她就和國內16個州的州長達成一致,推行一攬子新的防疫措施。據德國疾控機構的最新數據,11月21日德國報告單日新增30643例新冠確診病例,此前一天為新增42727例。

    除此以外,烏克蘭、捷克、匈牙利、丹麥、挪威、波蘭的確診病例數、死亡病例數仍在大幅飆升。

    「歐洲氣管」被掐住,天然氣價格再次飆升

    近期,歐洲天然氣短缺問題再次惡化。11月16日,德國能源監管機構暫停了俄羅斯「北溪二號」(Nord Stream2)天然氣管道的認證程序,稱其運營商不符合德國法律設定的條件。

    次日,俄羅斯國家能源運輸公司Transneft隨即發布聲明稱,一條從俄羅斯到歐洲的主要輸油管道由於「臨時檢修」而暫時運作。

    受此消息影響,市場對供應擔憂加劇,疊加俄羅斯的出口量原本就遠低於歐洲的需求量,好不容易回落的歐洲天然氣價格再次飆升,並逼近歷史新高。

    拉加德"放鴿",堅稱明年「不可能加息」

    上周五,歐洲央行行長Christine Lagarde在法蘭克福歐洲銀行業大會(Frankfurt European Banking Congress)上發表講話時警告稱,歐洲央行「絕不能急於過早地收緊」貨幣政策,並重申,「明年不太可能滿足加息的條件。」

    歐元匯率應聲大跌,到達去年6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Lagarde強調,為了讓通脹率回到歐洲央行「2%」的目標,歐洲央行需要堅持其貨幣政策,過早地收緊政策只會使家庭收入進一步減少。

    儘管歐洲央行縮減了「新冠緊急購買計劃」的規模,但很明顯,在加息方面其遠遠落後於美聯儲、英國央行、加拿大央行和新西蘭央行。

    看跌期權需求增加,歐元或將延續下跌趨勢

    彭博分析師Robert Fullem稱,早在11月10日歐元兑美元跌破心理關口1.15,就已經令期權交易員感到恐慌,短期看跌期權需求增加,歐元期權成交量居高不下。

    美國證券集中保管結算公司(Depository Trust & Clearing Corp.)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周,期權日均成交額為228億歐元,看跌期權與看漲期權之比為4:3,同期,投資者認購了超過90億歐元的奇異期權。

    Fullem稱,隨着對看跌期權和奇異期權的需求增加,平值期權的波動率躍升至數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並且暫時將一個月期的期權波動率推升至2020年5月以來最看跌歐元的水平。雖然波動率通常會隨着假期臨近而下降,但即將到來的期權到期日和收益率曲線卻暗示出相反的走勢。

    簡而言之,市場預期歐元將延續下跌趨勢。近期,歐元兑美元跌至2020年6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歐元/瑞郎大跌,刷新了2015年7月份以來的低點。

    經紀公司Pepperstone的研究主管Chris Weston在給客户的一份說明中表示:「對於勢頭、趨勢追隨者和戰術交易者來說,在這裏做空歐元仍然具有吸引力。"

    大規模期權到期後,歐元或將繼續震盪

    Fullem稱,在流動性減少的情況,央行政策會議臨近,在24日大規模期權到期後,歐元將繼續震盪。

    11月24日,是年底前最大規模的期權到期日,42億歐元、行權價在1.15的歐元兑美元期權和16億的歐元奇異期權。另外,還有48億歐元的奇異期權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在12月會議之後到期。

    根據他的說法,目前所有期限的歐元期權波動率斜率都趨於看跌,因此,任何現貨交易出現進一步惡化都可能導致隱含波動率維持在較高水平。

    不過,如果歐元兑美元升回至1.15以上,市場對未來波動性的預測將完全被顛覆。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