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美國「萬億」法案生效,能否落實存疑

    美國「萬億」法案生效,能否落實存疑

    美國《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法案》旨在推動基礎設施的更新和提升,以此為民眾創造就業機會,刺激經濟進一步復甦。法案的影響將最終取決於資金是否能夠真正落實。鑑於新冠疫情下,世界各地的企業正面臨重大的供應鏈、物流和勞動力市場挑戰,法案羅列的支出能否有效落實仍需觀察。

    11月15日,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法案》(以下簡稱法案)。該法案的簽署來之不易。2021年8月10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該法案。此後,拜登政府和國會兩黨成員進行了長達數月的激烈政治爭吵,最終推動此法案於11月10日在美國眾議院獲得通過,邁出關鍵性一步。在拜登看來,該法案是「一代人僅有一次」的投資,具有「里程碑意義」。

    一、拜登政府為何急於推進「瘦身版法案」?

    在獲得13位共和黨人支持後,這部以228票比206票優勢在眾議院通過的法案,不僅將基礎設施投資預算規模從最初的2.3萬億美元調整至如今的1.2萬億美元,而且原計劃中的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內容被剝離,納入「重建更好」法案。拜登政府為何願意做出妥協而急於推進瘦身版法案?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競選承諾兑現過慢,嚴重損害拜登政府信譽。拜登政府上台後提出的「100天計劃」、「就業計劃」與「家庭計劃」,均因疫情和兩黨政治紛爭,導致落實過慢,引發民眾對其競選承諾不兑現的質疑。法案的推出,不僅兑現了競選承諾,還有助於將民眾視線從抗擊疫情等事項上轉移到未來計劃上。

    第二,支持率全面下滑,面臨中期選舉壓力。根據薩福克大學(Suffolk University)聯合民意調查數據表明,總統拜登支持率降至38%,創總統支持率歷史新低。這對拜登政府執政形成巨大壓力。11月2日,共和黨在弗吉尼亞州州長選舉中獲勝,而弗吉尼亞州選舉被視為美國中期選舉的風向標,預警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面臨不利形勢,拜登政府急於爭取更多選民支持。

    第三,提升美國經濟實力與競爭力,繼續「領導世界」。法案不僅致力於刺激建築業與製造業就業,而且旨在通過對交通、能源、水和電信等較傳統的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提升美國的經濟競爭實力。拜登政府認為美國沒有為未來進行建設、投資和研究,而不這樣做就等於放棄了「領導世界」。因此,其在推出基礎設施計劃之初就表示可以妥協,但不能不作為。

    二、狂砸「鐵公基」,法案對美國經濟有何影響?

    法案涵蓋內容廣泛,有待進一步評估確定其對美國經濟的深遠影響。法案1.2萬億美元計劃中有一些是現有的基礎設施項目,包括參議院最近通過的水利基礎設施法案,以及由參議院商業、科學和運輸委員會與參議院環境和公共工程委員會批准的地面運輸法案。在新增的約5500億美元支出中,2840億美元用於道路、橋樑、客運和貨運鐵路、公共交通、機場、港口和航道、管道現代化、卡車運輸安全和交通安全、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低碳和電動巴士和渡輪等交通基礎設施,2690億美元用於電力、寬帶、水利、網絡和氣候復原力、環境修復、西部儲水等其他基礎設施建設。其中,法案最終確定75億美元用於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不到拜登政府提議的1740億美元電動汽車基礎設施支出的5%,這是與拜登最初提議的最大不同。

    從上述支出可以看到,法案旨在推動基礎設施的更新和提升,以此為民眾創造就業機會,刺激經濟進一步復甦。按照總投資規模,白宮預計法案與總統的「重建框架」相結合,在未來10年年均新增約150萬個就業崗位。

    與此同時,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將擴大建築服務、設備和建材等新需求,進一步引致數字服務、物聯網、新能源等新型投資需求,穆迪估計將增加GDP總值約1.8萬億美元,極大地推動經濟發展,刺激經濟復甦。此外,基礎設施法案強調寬帶網路數字基礎設施、清潔能源以及充電樁等新能源設施建設,從而有助於實現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升級轉型,全面提升美國經濟活力和競爭力。

    但也要看到,法案將增加政府開支,推動政府債務規模上升。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測算,該計劃將在未來十年增加2562億美元財赤字,進一步挑戰美國債務上限,構成潛在債務風險。此外,當前美國通脹高企,10月CPI創近30年來新高,大規模基建支出或將使通脹形勢更為嚴峻,增加價格上漲壓力。

    三、法案拉動全球經濟復甦,靠譜嗎?

    從美國產品消費需求結構和美國經濟技術引領來看,法案的實施將會對全球經濟產生外溢效應,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原材料、數字技術服務、產業鏈分工等領域對全球經濟產生多重影響,刺激全球經濟復甦,帶動全球經濟增長。

    但與此同時,法案的實施也為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復甦帶來風險。

    一是推動全球大宗商品持續上漲。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對鐵礦石、有色金屬、原油等全球大宗商品需求較大,或將衝擊大宗商品供需體系,造成部分大宗商品供需失衡,按照中金測算,法案將會增加400萬噸鋼材、200萬噸鐵礦石、10萬噸銅等原材料消費。這將進一步促使原油、銅、鐵等大宗產品高位運行,加劇全球通貨膨脹預期,引發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動盪。

    二是法案中購買美國產品的要求,具有「以鄰為壑」的效應。這不利於後疫情時代各國開展廣泛經濟合作與全球經濟復甦。

    三是誘發全球主權債務危機,法案不僅推動美國財政赤字,也將促使全球其他國家增加基建投資,增加債務支出。據IIF數據統計顯示,2021年二季度全球債務總額高達296萬億美元,債務上升至353%左右,高債務基礎上的支出或將進一步積累債務風險,衝擊全球金融體系。

    綜上,法案的影響將最終取決於資金是否能夠真正落實。鑑於新冠疫情下,世界各地的企業正面臨重大的供應鏈、物流和勞動力市場挑戰,法案羅列的支出能否有效落實仍需觀察。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