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黃崢的一小步 拼多多慢了一大步

    黃崢的一小步 拼多多慢了一大步

    2019年11月27日,在拼多多,一間名為「小小包麻麻」的店鋪進行了直播,銷售的商品以母嬰、日用品為主,這場直播吸引了超10萬人觀看,有多款商品售罄。

    這一年,直播電商洶湧,淘寶直播的GMV突破2,000億元人民幣,抖音是400億元,快手是596億元。

    在之後的兩年中,拼多多雖然在加快直播電商的佈局。但相比競爭對手,它在進展上已經明顯落後。

    到去年,淘寶直播、抖音、快手的GMV分別變成了5,000億元、5,000億元、4,000億元。

    今年,直播電商的火熱仍在延續,關鍵詞變成了「品牌自播」。

    我們發現,在這股直播電商浪潮中,拼多多的存在感很低,至少它尚未體現出過去那種快速成長、快速趕超對手的能力。

    壓力陡增

    拼多多披露完Q3財報,讓投資人感受到了寒意。

    三季度,拼多多收入215億,遠遜於市場預期的265億;年活躍買家數8.673億,單季增長1,740萬,不及2,000萬的市場預期;同時,它的月活躍用户數為7.415億,單季增長只有300萬,放緩跡象同樣明顯。

    財報發布後,拼多多美股盤前一度跌近20%。

    增速放緩,雖然跟整體電商大盤增長放緩相關,但在電商新趨勢上,外界還沒看到拼多多有更多的突破。

    當下,整體電商行業呈現出兩個明顯特徵:

    第一,傳統電商邁入低速增長階段。

    一方面,電商大盤交易規模仍在擴大,但增速在放緩,從前幾年的20%以上滑落至15%左右,今年1至10月,中國網上零售額按年增長17.4%;另一方面,中國移動購物App行業月活躍用户數滲透率突破92%,飽和跡象明顯。

    第二,直播電商成了新的增量市場。

    直播電商的市場規模從2017年的366億增長到接近2萬億,且這種新的帶貨方式正在被廣泛接受——截至今年6月,用户規模數3.84億,在電商直播中購買過商品的用户佔比為66.2%。

    在此基礎上探討拼多多為何要做直播電商,重點在於兩個問題:直播電商能為拼多多帶來什麼?拼多多是否比其他平台更需要直播電商?

    從拼多多的崛起說起,它能改寫阿里、京東雙雄割據的局面,核心是在商品供應側及需求側都打造出了差異化優勢:

    供給端,拼多多起家所掌握的是被淘系拋棄的低價產品供應鏈。

    需求側,拼多多的核心打法是「農村包圍城市」,這種打法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是因為「貨找人」的邏輯降低了低線城市的用户購物門檻——推薦取代搜索成為主要的購物驅動;另一方面則是低價本身就具備刺激消費的作用。

    如此一來,拼多多承接淘系、京東系之外的低價白牌商品,解決的是早期平台品類豐富度的問題;瞄準下沉市場解決的是用户需求的問題,低價策略既能做好低線城市的市場教育,也讓拼多多早期快速起量。

    再來看拼多多的拼購模式,它推出各類遊戲機制,將「多樂趣」和「多實惠」連接起來,為的是提升用户粘性和活躍度,過去它廣被詬病的在微信內「砍一刀」等裂變機制,實際上是為了打造社交鏈條。

    這種玩法雖然廣受爭議,但更迎合用户尤其是下沉市場用户的購物心理,即低價驅動,更深一層,這種熟人社交關係鏈充當了拼多多平台早期的信任背書,也讓它不為流量所擾。

    拼多多的崛起歷程符合《創新者的窘境》中提出的低端顛覆創新邏輯:在技術不斷髮展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超過市場需要的技術供給,普通用户被迫以更高的價錢購買自己不需要的產品,低端顛覆創新者聚焦於這部分未被滿足的需求,用更簡單、更便宜的技術填補低端市場空白。

    但我們也看到,拼多多過去依靠下沉市場這一路徑差異打造出來的優勢,正在被逐漸抹平——不論收入,還是用户增長,拼多多都在放緩。

    自身用户增長放緩的同時,隨着各大電商平台在下沉市場佈局持續深入,他們的用户重疊率持續走高,平台獨佔用户空間一步步縮小。

    極光大數據提供的詳細數據顯示,拼多多、手機淘寶的獨佔用户僅為11-13%,其餘均為重疊用户。

    這種情況下,相比較阿里和京東,拼多多面臨的GMV挑戰更大,這是由拼多多過往的低價基因所決定的。品類、客單價、復購率,都是拼多多未來要突破的難題。

    當電商平台之間進一步走向同質化,拼多多需要找到新的增量,眼下直播電商就是勢頭正猛的增量市場。

    因此對拼多多而言,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要不要做直播電商,而在於怎麼做、能否做起來。

    為何沒把直播電商做起來

    先來梳理一下拼多多在直播電商上的佈局時間線:

    2019年5月,宣佈與快手合作,拼多多商家可接入快手主播資源做商品直播推廣;

    11月24日,內測小程序「好貨內購」;

    11月27日,直播帶貨首秀;

    2020年1月19日,多多直播上線;

    3月,開放MCN機構入駐;

    4月,NBA前球星馬布裏在拼多多直播帶貨首秀;

    9月,App首頁上線一級直播入口;

    可以明顯看到,拼多多的佈局速度在變快,力度在加大。但這個過程並不順利。

    有接近拼多多的內部人士表示,拼多多與快手實際上只合作了兩周,「但不知道什麼原因,鏈接快手的接口就被斷掉了」;開放MCN機構入駐的動作,也持續了僅僅10天甚至更短;馬布裏的帶貨首秀,1小時內只有2.1萬人觀看,帶貨158件,成績可謂慘淡。

    關於拼多多直播電商進展緩慢的原因,我們在下文中會做詳細分析,此處要重點說明的一點是,在這個過程中,拼多多對直播電商的定位,很可能發生了轉變。

    起初多多直播被定位為「營銷工具」,其作用更偏向於幫平台商鋪獲取流量——拼多多前期也正是這麼做的:

    第一,早期拼多多直播入口分散,分列在首頁商品列表、商品詳情頁、店鋪頁和聊天頁等位置,這種情況下,只有已經積累起較多私域用户的商家,直播間才有被看見的機會;

    第二,2019年5月與快手宣佈合作時,拼多多稱會在其官方購物返現平台「多多進寶」的招商廣場引進部分主播資源,商家可直接選擇合適自己的主播合作。多多進寶是拼多多給商家提供的新營銷工具,商家可以給推手設定一定的佣金比例,讓推手去幫助商家分享商品鏈接;

    第三,拼多多直播提供兩種玩法:發紅包和抽免單,前一種是通過整點搶紅包的方式,吸引觀眾邀請好友進入直播間;後者則可以提高店鋪收藏率,吸引觀眾留存;

    也就是說,拼多多早期的直播電商佈局,在無形中抬高了商家的入局門檻,對已經積累起粉絲基礎的商家更友好,其「營銷工具」的屬性,體現為幫助商家獲取私域流量。

    但從去年開始,局面出現了微妙變化,拼多多顯然不再滿足於「營銷工具」的定位。

    有知情人士曾在去年上半年對媒體表示,黃崢對直播業務予以「工具屬性」的簡單定義,是拼多多遲遲未能將其列為戰略級產品集中發力的核心原因。

    同時期,晚點LastPost報道指出,在拼多多內部,直播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

    那場對MCN機構為期10天的招募,能夠印證這一點。

    有媒體獲得了一份拼多多直播的MCN招募政策書,其中顯示,拼多多直播打賞分成最高可以給到公會及主播85%的比例,遠高行業標準;同時其對MCN機構採取免佣金措施。

    再到後來拼多多邀請明星入駐、開放直播一級入口等措施,我們不難發現,直播電商在拼多多內部的權重在不斷提高。

    但它過去並不成功的嘗試也說明,拼多多的直播電商業務仍處於探索階段,對直播業務的定位搖擺也說明,拼多多還未找到更契合它的直播打法。

    擋在前面的「兩座大山」

    我們在《品牌自播,正成為消費企業的新基建》一文中曾指出,直播電商說到底無非三個問題:誰提供平台?誰來直播?為誰直播?

    這三個問題的底層邏輯實際上指向了一點:平台吸引力夠不夠強?

    直播主體上,當前直播電商分為兩條路徑:達人播和品牌自播,但無論哪條路徑,拼多多都不具備優勢。

    從達人播來看,淘寶旗下有李佳琦和薇婭、抖音平台有羅永浩、快手平台則有辛巴家族,他們是直播電商大潮中各自平台的王牌達人,一方面具備強帶貨效應,另一方面,則是各自平台直播電商業務「破圈」的一個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缺乏有影響力的達人主播,是擺在拼多多面前的第一道難題。

    從品牌自播路徑來看,拼多多的直播電商業務能否追趕上淘寶、抖音及快手,關鍵在於其能否吸引足夠多的商家入駐平台,並願意在平台開通直播。這是擺在拼多多面前的第二道難題。

    我們在上文中曾提及,拼多多早期的成長路徑中,它承接的是淘系、京東系之外的低價白牌商品,因此走出了差異化的品類路徑,這種策略也讓其收穫了龐大的買家數量,去年底其活躍買家數量達到7.884億,超過阿里成為用户規模最大的電商平台。

    但這種打法帶來的後遺症是,用户默認拼多多是一家低價電商平台,從而導致客單價低。平台所奉行的低價策略,也會影響到商家的品牌形象。

    品牌天然具有溢價。通常而言,品牌商對價格體系有嚴格的管控,為了不影響自家正價品的銷售,他們一般不願意將特價尾貨放在銷售正價品的平台上,一會影響正價款的銷售、二會影響品牌心智。

    這無形上加大了拼多多吸引大品牌的難度。有媒體報道稱,當下品牌方大多仍以經銷商的名義入駐拼多多,他們拒絕參加「百億補貼」,或者只提供低端產品。

    所以,拼多多首先要解決的難題,是擺脱「低價」的標籤,它在2019年上線了「百億補貼」,核心目的就是幫助拼多多實現品牌升級。

    持續的補貼的確帶來了一些效果,2020財年,拼多多上買家的人均消費金額從1,551元提升到了年末的2,115元,但這個數字仍不及京東的1/3、阿里的1/4。

    去年初,拼多多設立了30人的全行業品牌招商團,他們分成兩組進行內部賽馬,主要任務是拉大品牌進駐,分別由貓總(花名)和芒果(花名)帶隊,直接向COO阿布匯報,實際上也是為了推動品牌升級。

    但完成品牌升級對拼多多而言是一條極其漫長的道路,在這一過程中,拼多多還需要降低對百億補貼的依賴,背後的邏輯在於,當補貼不再是常態,拼多多能否依然保證用户願意留下來?

    現在來看,這個答案是不確定的。

    拼多多做直播電商的另一重困局在於,用户在的直播購物行為會不會持續發生,這考驗的是拼多多能不能進一步提升用户粘性,抬高用户時長。

    也就是說,拼多多需要補上自己在內容生態上的短板。

    我們在《內容平台的盡頭是帶貨?》一文中曾論述,在網路發展史上,最大的流量入口最開始是搜索,後來變成了社交,再後來變成了「內容+社交」,內容實際上成了促成交易的連接手段,扮演起流量中介的角色,連接商家與消費者。

    拼多多發展早期能憑藉着在微信生態內的社交裂變獲取流量,但現在它到了追求復購率、提升客單價的新階段,由此來抬升GMV,而內容生態很可能成為一個關鍵因素。

    這也是為什麼,拼多多招募的主播類型中,包含了娛樂主播、遊戲主播、户外主播等不同類型的創作者。

    只不過當下留給拼多多探索直播電商路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多拖一天,留給它的空間便小一分。

    Pinduoduo(PDD.US)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