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央企總部搬離北京,誰是最大受益城市?

    央企總部搬離北京,誰是最大受益城市?

    央企外遷的大幕正在拉開。

    近日,據「深圳發布」消息,今年12月,中國電子訊息產業集團將完成集團總部遷至廣東深圳,深度融入大灣區的建設發展。

    同期,據界面新聞報道,經過合併重組之後的中國船舶集團總部,將於年內搬遷至上海。

    這不是僅有的總部從北京外遷到其他地方的央企。

    2021年9月,中國長江三峽集團總部從北京遷回武漢。這意味着,時隔12年,三峽集團再次回到大本營湖北的「懷抱」。

    同月,新合併成立的中國電氣裝備集團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揭牌成立。自此,上海又多了一家堪稱行業「航空母艦」級的「巨無霸」央企。

    早在2021年上半年,新組建的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新合併成立的中國中化先後落户雄安新區,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再次邁出關鍵性步伐。

    種種信號表明,央企總部正在批量搬離北京,哪些城市將會成為最大受益者?

    01

    北京有多少央企總部?

    目前,中國共有120多家央企,其中包括96家國資委出資管理企業、26家中央金融企業,煙草、鐵路、郵政等3家行政類央企,出版等多家文化類央企。

    一般而言,社會將國資委監督管理的央企,視為承擔主要經營功能的產業類央企,共有96家,覆蓋核電、軍工、航空航天、石化、電力、能源、電信、汽車製造等領域,其中51家為副部級。

    (國資委官網)

    央企總部分佈在哪些城市?

    北京佔據絕對優勢。我們熟悉的三大運營商、三桶油、四大國有銀行以及國鐵等眾多央企總部等100餘家央企,總部都設在北京。

    大量央企總部的存在,讓北京成為世界500強企業最多的城市之一。

    據2021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北京擁有60家世界500強企業,不僅超過滬港廣深的總和,而且遠超東京(39)、紐約(17)、倫敦(15)等國際大都市。

    除了北京之外,央企總部最多的地區分別是上海8家,港澳6家,東北5家,廣東4家,武漢3家,雄安2家,成都1家。

    上海有8家央企總部,分別為東方航空、中遠海運、中國商飛、寶武鋼鐵、交通銀行、太平人壽,以及新成立的中國電氣裝備,再加上即將遷移而來的中國船舶。

    港澳共有6家央企總部,香港有5家,分別為招商局集團、港中旅集團、華潤集團、中國太平保險、紫荊文化集團;澳門1家,為南光集團。

    東北有5家央企總部,分別為哈爾濱電氣集團、中國一重、中國一汽、鞍鋼集團、中國華錄,分別位於哈爾濱、齊齊哈爾、長春、鞍山、大連。

    武漢有3家央企總部,分別為東風集團、中國信科集團,以及最新遷回的三峽集團。

    廣州深圳都是2家,其中南方電網、南方航空位於廣州,華僑城集團和中國廣核集團位於深圳。

    如果加上即將落户的中國電子訊息產業集團,深圳央企總部將變成3家。

    雄安新區也是2家,包括中國衛星網絡集團和中國中化。

    此外,成都還有1家央企總部,即東方電氣集團。

    02

    央企總部疏解,誰是最大受益者?

    第一大受益者,毫無疑問是雄安新區。

    作為千年大計,雄安新區本身就是因首都而生。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是雄安新區的首要任務,也是雄安新區實現突破性發展的重要抓手。

    北京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北京將主動支持雄安新區建設,推動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區轉移,支持部分中央在京行政事業單位、總部企業、高等學校等向雄安新區有序轉移。

    近日,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從今年起將以在京部委所屬高校、醫院和央企總部為重點,分期分批推動相關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區疏解。

    目前,已有2家央企總部落户雄安新區,分別是中國衛星網絡集團、中國中化。

    華能集團,此前也與雄安新區就支持雄安新區發展、高質量推進搬遷工作、加強相關領域合作等深入交換了意見。

    除了這幾家央企之外,未來還將有一批央企總部、高校等落户雄安新區。

    這些新落户的央企總部等機構,不僅會帶來大量就業人口,還會帶動總部經濟的發展。

    03

    第二大受益者,則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作為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的上海。

    與北京定位不同,上海是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

    上海不僅是金融業高度發達,而且還是中國第一大工業城市,是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高新產業最發達區域之一,綜合實力之強、國際化程度之高,是吸引央企落户的重要優勢。

    (國民經略提供)

    目前,上海有8家央企總部,除了交通銀行、太平人壽2家金融類央企外,還有6家國資委旗下的央企,包括東方航空、中遠海運、中國商飛、寶武鋼鐵,以及最新合併成立的中國電氣裝備,和即將遷移落户的中國船舶。

    中遠海運,系中國遠洋、中國海運兩大航運巨頭在2016年重組而來;中國船舶,系中船工業、中船重工於2019年重組而來。

    這兩大央企之所以選擇落户上海,不無上海作為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門户樞紐等優勢的考慮。

    而最近合併成立的中國電氣裝備集團落户上海的原因也相差不大。

    據悉,中國電氣裝備集團之所以將總部落在上海,主要是看中了上海作為國內國際兩大循環的交匯點這一戰略地位而來,而推動國際化經營戰略、技術和人才整合是主要考量因素。

    基於這一優勢定位,上海未來還將承接更多央企總部,有望成了北京之外的第二大央企總部。

    04

    第三大受益者,則是深圳、武漢、東北、西北、海南等相關產業集聚地。

    央企總部落户雄安,主要是基於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協同發展而來,而落户上海、深圳、武漢等城市,則是以聚焦主業、靠近產業集聚地和產業前沿為導向。

    三峽集團因三峽建設而成立, 最初總部設在湖北宜昌;2011年,在北京、宜昌、成都三地組建總部,管理機構從宜昌遷至北京,北京成為事實上的總部。

    不過,誕生於湖北、成長於湖北,與湖北有着血濃於水的關係。當前,三峽集團總資產三分之二在湖北,三峽集團的員工中近三分之二都是湖北人。

    所以,三峽集團總部回遷武漢,不無回歸業務主營地的考慮,同時也不乏推動湖北疫後重振、災後重建的重要出發點。

    要知道,這次回遷,不只是總部機構回遷,而是「能遷全遷、應遷盡遷」。對此,湖北更是承諾「盡湖北所能、傾湖北所有」,「該支持的全支持,能保障的全保障,應服務的全服務」。

    與三峽集團回遷武漢類似,中國電子訊息產業集團落户深圳,則是基於深圳作為中國電子訊息產業高地的發展基礎。

    所以,未來央企總部外遷,除了雄安新區作為主選擇之外,其他地區多數會將產業優勢、國際化程度等作為主要考量。

    除了上海等城市外,與農業相關的央企會否落户東北?

    與能源相關的央企會否遷往西北?

    與海洋經濟、旅遊相關的央企會否落户海南自貿港?

    值得關注和期待。

    05

    央企總部為何要搬離北京?

    央企總部匯聚於北京,既有計劃時期歷史因素遺留的結果,也不乏北京作為首都的獨特吸引力所致。

    然而,過多資源集中在首都,不僅帶來了顯著的「大城市病」問題,也不利於首都功能的有效發揮,因此,疏解非首都功能,就被提上日程。

    哪些功能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

    根據北京2035總體規劃,北京的定位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功能定位。

    立足於這一定位,不僅一般製造業、批發市場、物流市場等被疏解到周邊地區,就連北京市級機關35個部門共1.2萬人也已搬入位於通州的城市副中心,北京實現了「都」與「城」的分離。

    這兩步完成之後,就輪到在京部委所屬高校、醫院和央企總部了。

    顯然,央企總部外遷,並非北京留不住企業,而是要服從國家戰略部署的大局。

    疏解非首都功能,固然會對北京經濟產生一定影響,但立足於治理大城市病、落實首都功能戰略定位、推進高質量發展和京津冀協同化發展的未來,顯然是多贏之舉。

    藉助「四中心」的超級定位,北京的未來仍舊不可限量。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