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焦慮的年輕人,又催生出一門價值百億的生意

    焦慮的年輕人,又催生出一門價值百億的生意

    當你處於焦慮的情緒中,你會通過什麼方式解壓?

    冥想,開始成為年輕人逃離壓力的避風港。

    沈星在辭職、備考公務員的半年裏,長期處於刷題的焦慮、失眠的困擾中,之後開始每周在線下堅持1個半小時的冥想;

    張輝也一直處於焦慮的情緒中,頭痛、肌筋膜炎讓工作效率受到影響,看醫生的過程中,意外地從醫生那裏得到了冥想的建議;

    在豆瓣冥想組裏,一位用户提到自己這幾個月閉上眼睛腦子裏便會出現可怕的畫面,心情變得抑鬱,在接受心理諮詢後,開始配合冥想進行治療。

    考試、工作和經濟狀態,都可能將一個人推向崩潰邊緣,他們都需要在焦慮、壓力中自救,重新審視當下、確定未來前行的方向。

    當人們開始關注自我、自身的心理健康,一個個相關賽道也應運而生。冥想無疑是其中最受爭議的,由於起源與宗教相關,不少人認為冥想屬於「玄學」,敬而遠之。但在其反面,部分人看到了冥想作為心理學的療愈方式的科學依據,開始嘗試通過冥想減輕壓力、抑鬱、焦慮、疼痛和失眠。

    在國外,冥想賽道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隨着越來越多美國人陷入焦慮和壓力,Headspace、Calm等通過APP和其他渠道提供冥想內容的平台,已經陸續進入了獨角獸行列。2010年創立的Headspace已獲得累計獲得8輪、總計約2.2億美金的融資,最新估值已達20億。

    根據Marketdata數據顯示,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冥想市場,在2017年時市場規模就達到了 12.1 億美元,並預計在2022年將達到20億美元(約127億人民幣)。

    美國的這股冥想風潮也蔓延到了國內。不過,相比之下,國內有關冥想的產業才剛剛興起。線上市場比線下更為活躍,近些年,國內誕生了一批主打冥想的APP,如潮汐、Bloom、小冥想、呼吸冥想等。今年以來這一領域亦有許多新玩家湧入,其中FLOW冥想、Heartly Lab等成立不到一年便獲得融資。

    圍繞人們滋生的焦慮、壓力等情緒,正在逐漸衍生出更多生意。今年以來,精神心理網路賽道這一新概念引起越來越多的談論,吸引着投資者的目光;近些年討論度較高的失眠經濟、孤獨經濟等,也與大眾的心理健康變化有關;在消費領域,品牌也開始打起了「情緒牌」。

    當現代人的日常被頻繁的會議、爆炸的郵件訊息擠滿,臨睡前也抱住手機不肯放下時,冥想平台等新興企業,又想幫助人們將腳步停下來,閉上眼睛,放空腦袋。

    國內剛興起的冥想運動能否成為一股真正的熱潮?精神心理網路賽道又能否誕生更多的商業模式和獨角獸?

    壓力大的年輕人,紛紛上起了冥想課

    從職業發展不順、屢次跳槽,到裸辭、選擇考公,沈星覺得自己近些年一直活在極具挑戰性的環境中,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情緒起伏很大。

    她開始思考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雖然瑜伽、普拉提作為線下課程都較為常見,但她不太能夠理解冥想課為何吸引人。

    她上的是瑜伽課,路過冥想課的教室時,看到幾十個學員盤着腿坐在各自的位置,閉着眼靜坐,伴隨着一次次深呼吸。她當時的想法是,「我根本不會嘗試這種奇怪的課程」,當時選擇了敬而遠之。

    不久後,隨着考試壓力逐漸變大,沈星變得很難睡一個好覺,「每天只能睡四個小時,入睡困難醒得早,睡眠質量特別糟糕」。在接受心理諮詢後,在心理師的建議下,沈星開始每周進行一次冥想治療,每次持續1個半小時,付費600元。

    「一開始冥想的時候,經常一個人靜靜地閉着眼睛哭,現在我開始擺脱這種情緒,冥想時腦子變得放鬆,不會想太多。」沈星說。不過,為了不被認為是「怪人」,沈星通常不會將冥想推薦給身邊人。

    隨着生活節奏加快,996、007的高壓工作,每日重複、枯燥的日常,讓許多年輕人開始出現焦慮、壓力、抑鬱等情緒,也因此接觸到了冥想。

    和沈星不同的是,張輝選擇的是通過APP參與冥想。在偏頭痛、肌筋膜炎等持續困擾她半年之久後,一次醫生建議她嘗試冥想,回家後張輝便開始搜素冥想的概念、怎麼去冥想。

    許多音頻APP將冥想作為重要的版塊,用户只需要點開冥想版塊開始練習,APP裏便會出現指引的聲音,張輝會閉着眼睛聽着指引,感受心情逐漸變得舒緩、平靜。

    主打冥想的APP除了能幫助用户練習,還將理論作為重要版塊,幫助用户普及知識,並提供進階的系統學習體系。

    儘管更多人開始對冥想建立基本的認知,但冥想依然是一個極其小眾的活動。

    連線Insight搜索上海、杭州、武漢等多個城市的冥想課程發現,就算是一線城市,也少有專門針對冥想課程的線下機構,較為常見的是以瑜伽為主的線下機構搭配推出冥想課程,二三線城市更是少有線下冥想課程。

    在國內,冥想並未普及,概念也是從國外傳來。冥想的概念源自宗教,它類似於佛教的打坐、禪修,有時瑜伽的呼吸訓練也被稱作「冥想」。早期,世界上的大部分冥想形式,都與宗教相關。

    但隨着近年來人們對冥想愈發關注,冥想的宗教色彩被弱化。隨着大量科學研究的進行,冥想開始作為心理學相關的療愈方式,被認為可以影響人的大腦,使一個人更加快樂、友善、健康。

    神經科學家薩拉·拉扎爾曾發表名為《哈佛醫學院神經研究打坐與冥想如何改變大腦》的研究報告,其中提到,冥想與減輕壓力、抑鬱、焦慮、疼痛和失眠有關,冥想讓生活質量提高。

    這也是為什麼冥想總是和心理治療聯繫在一起。不少線下心理諮詢機構,將正念冥想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方式,頗受歡迎,相比催眠療愈療法、沙盤療法、專注力訓練等也並不遜色。

    在國內,冥想只是少部分人的活動,但在國外冥想的風潮早已從網路圈和科技圈的精英群體,蔓延到普通大眾。

    根據Marketdata發布的美國冥想市場研究,2014-2017年的三年時間裏,美國冥想市場估值持續增長,至2017年已達12.1億美元。同時,其預計這個數字將於2022年達到20.8億美元。

    冥想的追崇者不乏巨頭公司的CEO、高管,「蘋果之父」喬布斯、橋水基金CEO瑞·達利歐等都是冥想的愛好者。喬布斯傳記曾提到,喬布斯擁有一個兩百多平方米的辦公室,除了房間中央放置了一個打坐墊,辦公室少有裝飾、擺設。冥想是喬布斯多年堅持的一項活動。

    正因如此,蘋果、谷歌、亞馬遜、Facebook、高盛、麥肯錫、埃森哲等公司也設有冥想相關的培訓、冥想空間。與此同時,美國冥想產業也逐漸形成,甚至誕生獨角獸,冥想應用Calm曾在2019年初宣佈完成8800萬美元融資,併成為賽道里的首個獨角獸。

    焦慮的年輕人,逐漸撐起了一個新的市場,相似的故事也正在中國上演。

    悄然興起的冥想賽道

    冥想生意首先在線上火熱起來了,以此為賣點的生意層出不窮。

    冥想的線上變現方式,通常指三種。首先是,在喜馬拉雅 、荔枝等音頻平台上發布免費的指導音頻,積累粉絲,然後再通過付費課程變現。其次,是通過組織社群的方式,定期發布冥想內容、組織群友打卡,可以收取會費和課程費。

    然後,便是開發APP,以APP為載體提供冥想課程、服務,打造冥想社區。目前,市面上有潮汐、Bloom、小冥想、呼吸冥想等相關產品。

    冥想APP通常只提供幾種免費的背景音、課程,比如在潮汐APP上,新用户有一段的免費期,如果免費期過後想要體驗更多則需要付費。

    在國外,冥想概念帶動了健身、健康類APP的崛起,主打冥想的應用更是受到歡迎。根據Sensor Tower數據,2019年美國TOP 10的冥想應用一共獲得了1.95億美元的總收入,按年增長52%。

    當大洋彼岸已經誕生了數十億美金估值的明星項目,不難理解國內的創業者、投資者為何躍躍欲試。

    今年8月,精神健康品牌FLOW冥想獲得了由Evolve Ventures和光速中國共同領投的數百萬美元天使融資。

    對這一投資的商業邏輯,光速中國創始合夥人韓彥曾表示:「隨着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工作生活節奏的變快,人們從心底呼喚心靈的寧靜,這為冥想市場的誕生和發展,提供了合適的土壤與契機。」

    FLOW冥想是今年才正式啟動的項目,相似的是,今年7月,一個冥想類新平台Heartly Lab也獲得了種子輪投資,投資方為邵亦波家族基金和陽萌。核心用户群包括來自快節奏城市的都市白領、冥想和瑜伽積極實踐者,以及追求身心健康的大眾用户等。

    FLOW冥想、Heartly Lab恰好都是基於小程序推出,提供一些冥想入門和進階的課程,也許是試圖早期通過小程序獲取種子用户,後期再擴展多平台。

    除了主打冥想的平台逐漸增多,頭部健身機構、健身APP也開始關注冥想的需求,Keep、每日瑜伽等健身應用都上線了冥想功能和課程。

    Keep的線下運動空間品牌Keepland、線下健身機構超級猩猩等,也開始將冥想與瑜伽、

    運動、健身之外,人們解決身心健康問題的主要方式還有旅遊出行,因此也早已出現酒店專門定製「冥想之旅」「冥想房」的現象。

    國內酒旅公司音昱曾推出酒店冥想之旅,內容涵蓋了在湖濱、森林等自然環境中,完成壓力管理、情緒療愈、睡眠改善課程等。

    茶旅集團湘潭角色大酒店則在今年推出「冥想房」。根據相關負責人的介紹,酒店此舉是因為觀察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到了人們日常出行,難以找到合適方式疏解壓力。

    從國內看,冥想類產品的需求在逐步提升,但目前行業還未成氣候,企業規模化程度有待提高,行業內也尚未出現獨角獸企業。

    冥想之外,「焦慮」還催生了哪些產業?

    一直以來,人們對心理相關的生意存在「偏見」。

    今年8月爆發的「里程LEGACY令學員意外身故」的事件便是典型。這家培訓機構定位於心理成長發展類培訓,而後因對學員存在不當心理干預,而被外界質疑為「精神控制」、「精神傳銷」。

    儘管偶有負面案例,但人們開始正視精神健康這門生意也有龐大的需求。一個新鮮的賽道——精神心理網路賽道,正在冉冉升起。

    這個賽道包括精神科診療領域、心理諮詢領域、緩解心理情緒領域三大領域,針對的主要用户群體則包括精神障礙患者,以及需要緩解心理情緒的用户。

    據投資界不完全統計,2020年開始,心理健康領域共發生近60起融資事件,累計融資超10億美元。

    僅2021年至今,便有包括Flow冥想、壹點靈、小懂健康、Hope等,相繼完成融資,背後投資方則包括經緯中國、復星健康、德誠資本、通和毓承、KIP中國、荷塘創投等VC/PE機構。

    其中字節跳動投資好心情,當屬最受關注的一筆投資。今年9月,網路醫療平台好心情,宣佈完成由字節跳動領投的2億元人民幣C輪戰略融資。

    好心情平台專注於CNS(中樞神經)及精神心理健康領域,該輪融資則直接刷新了國內精神心理網路賽道最大單筆融資記錄。

    據中國疾控中心精神衛生中心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有超過2.5億各類精神病患者。需要緩解心理情緒的人群更是龐大,也因此催生更多相關產業。

    除了冥想類APP,針對心理亞健康現象的APP還有禪修類APP。一般通過禪修音頻內容提供服務、獲取用户,也可通過線下的定製化的禪修營,來提供落地的服務。

    失眠經濟也與大眾的心理健康變化有關。近些年,失眠年輕化加劇,年輕人為了睡個好覺想盡方法,這些需求也衍生出了各種生意,包括有益於睡眠的按摩器、枕頭、眼罩等用品,褪黑素等保健品,以及助眠APP。

    在消費領域,品牌也開始打起了「情緒牌」。國內新鋭洗護品牌chillmore的slogan是「就在呼吸之間」,通過特色的香氛,幫助人們在沐浴場景下舒緩解壓;功能性代餐品牌WonderLab曾推出解決睡眠問題的軟糖;旺旺為失眠人群推出安神飲料夢夢水……從消費者的失眠、焦慮等情緒出發,品牌藉此營銷,還開始定製產品。

    焦慮不分國界,甚至也不限階層、年齡,經濟狀況、睡眠、健康、工作壓力等,都有可能給人們帶來焦慮、壓力。

    人們的精神變化,伴隨着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都市人不斷加快的生活節奏,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精神健康的需求將長期存在。

    無論是冥想,還是精神心理網路賽道,都剛剛興起。從需求出發,這個賽道前景明朗,但在能否解決人們的情緒這一問題上,無疑也將面臨挑戰。這一新興行業能走得多遠,還需時間檢驗。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