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專家們解讀鮑威爾轉「鷹」:市場擔憂過頭

    專家們解讀鮑威爾轉「鷹」:市場擔憂過頭

    周二Moderna CEO對新冠疫苗對抗Omicron新變種的有效性提出質疑,加上鮑威爾稱通脹進一步上升的風險增加、高通脹可能不是暫時、考慮提前結束Taper(縮減購債),偏鷹派言論也嚇壞了市場。

    消息一出,美股應聲大跌,截至收盤,道指跌1.86%,納指跌1.55%,標普500指數經歷了一年多來最嚴重的動盪,跌幅達1.9%。FactSet的數據顯示,當天只有8隻標普500指數成份股上漲。上一次該指數當日上漲的股票少於10隻是在2020年6月11日。

    鮑威爾鷹派講話意味着什麼?

    鮑威爾表示,目前美國經濟非常強勁,勞動力市場迅速改善,通脹壓力也變得更高,因此考慮提前幾個月結束購債是合適的。這一鷹派言論着實讓市場意外,因為鮑威爾在首個任期內始終展露「鴿派」面貌,人們普遍認為鮑威爾會在新變種病毒面前繼續維持鴿派立場。

    投資者需要考慮的是,鮑威爾周二的國會證詞是否是貨幣政策的分水嶺,過去的貨幣政策已經幫助標普500指數自2018年聖誕節以來上漲約一倍。有分析指出,今年第四季度或將成為美股發生重大轉折的時候。

    鮑威爾罕見的言論可能也意味着他已經在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獲得廣泛支持,要求削減資產購買。包括美聯儲理事Christopher Waller、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行長Mary Daly和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行長Raphael Bostic在內的政策制定者都表示,如果經濟數據保持強勁,他們將考慮加快縮減規模的步伐。

    鮑威爾沒有說明緊縮的幅度會有多大。花旗集團分析師表示,美聯儲可能將縮債規模擴大一倍,至每月300億美元。此外,市場已經開始對加息預期急劇升温。市場目前預計,2022年美聯儲將至少加息兩次,每次0.25個百分點;有可能12月還將進行第三次加息。

    對於市場未來走勢,專家怎麼看?

    東吳證券醫藥研究團隊29日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奧密克戎的S蛋白突變眾多,現有疫苗和中和抗體的保護效力可能有所降低,但依然具備降低死亡率、重症率的潛在作用。研發新一代的新冠疫苗迫在眉睫,mRNA疫苗具備研發效率優勢,將成為對抗新冠突變株的有力武器。同時,一些小分子藥物對病毒的S蛋白的突變不敏感,在疫苗接種速度不及預期的國家,將成為主要的防控手段。

    Fundstrat Global Advisors:若此次可以解決通脹問題,對於2022的市場是一種利好

    研究主管Tom Lee表示,「投資者需要展望2022年。Omicron和鮑威爾的言論讓市場感到意外,但投資者更需要考慮什麼因素對2022年的經濟和市場影響更大。我認為Delta和Omicron,這些病毒確實會對經濟造成創傷,但現在更重要的是去關注通脹風險,鮑威爾說要提前縮減購債會降低通脹風險,如果到2022年通脹問題不那麼嚴重,對市場來說實際上是一種利好。」

    Ritholtz Wealth Management:蘋果和輝瑞等個股美股支撐大盤,指數並沒有回調太多

    Ritholtz Wealth Management的首席執行長Josh Brown認為,「當你看個股時,你會覺得美股跌的很慘。但實際上,從指數來看,標普500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目前仍只比高點低約3.5%。從新股、成長型科技股到周期股多種類型的股票都在暴跌,然而由於蘋果、輝瑞等一些個股表現出色,使指數看起來還算不錯。」

    傑富瑞(Jefferies):有三個潛在不利因素會影響市場

    傑富瑞(Jefferies)首席市場策略師David Zervos:「有三件事可能會對市場產生不利影響:第一是美聯儲似乎與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投資者得去充分了解一下美聯儲這巨大反差背後的原因;第二就是通脹要比我們想象中嚴重的多;最後就是最近的變種病毒也引起了相當大的轟動。」

    MAI Capital Management:在Omicron的背景公布加劇市場擔憂,但鮑威爾轉「鷹」並不是一件壞事

    MAI Capital Management的首席股票策略師Chris Grisanti說:「不幸的是,鮑威爾選擇了Omicron的背景來傳達這樣一個重要的訊息,但事實上,通貨膨脹正在緩慢增長,經濟也是,它意味着經濟在飛速發展,並不是一件壞事。只是在錯誤的時刻公布這個消息才會讓市場有點擔憂。不過話說回來更高的利率將意味着市盈率下降,股票的投資價值反而越大。」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