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32國取消中國出口普惠待遇,外貿變天?真正挑戰還在路上

    32國取消中國出口普惠待遇,外貿變天?真正挑戰還在路上

    疫情已經兩年了,改變無數人的命運。

    當人們回望2021年,一定首先會想起兩大新冠變種病毒的變態恐懼,美聯儲撼動全球市場的威懾力量,中國曾經的行業首富從聚光燈下消失的身影……

    但,很多人都會忽視一件發生在最後一個月的大事。

    2021年12月1日,中國被西方社會「宣判」為發達國家,至少提前十幾二十年的時間進入這個行列。

    歷史會記住這一天!

    01

    今天早上,一則重磅消息在到處流傳。

    從12月1日起,歐盟成員國、英國和加拿大等32個國家和地區正式取消中國出口產品的普惠制待遇,全球僅剩挪威、新西蘭和澳洲三國仍然保留。

    中國海關總署也在官網上證實了這個消息,稱自2021年12月1日起,對輸往歐盟成員國、英國、加拿大、土耳其、烏克蘭和列支敦士登等地貨物,不再簽發普遍優惠制度原產地證書。

    這兩個舉措屬於一體兩面。

    那麼,到底啥叫普惠制呢?

    普惠制其實是部分發達國家單方面給予發展中國家的,是一種實實在在的關稅待遇優惠。(有的人把它和WTO的最惠國待遇混為一談了)。

    我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類比。

    發達國家給中國的這個普惠待遇,其實就好像我們去遊樂場時看到的「身高1米以下兒童享受半價」,是一個特殊安排。

    中國此前就有一份根據它而制定的「普惠制原產地證書」,可以讓企業們向發達國家出口商品時享受3%-10%的關稅優惠。

    當今世界上,有38個實施普惠制的國家。除美國外,其餘37國都曾給予過中國普惠制優惠關稅待遇。它們包括歐盟27國,以及俄羅斯、白俄羅斯、土耳其、英國、瑞士、挪威6國,列支敦士登由於其關稅由瑞士管理,所以也包含在內。歐洲以外還有4個國家,它們是澳洲、新西蘭、日本、加拿大。

    全世界最早建立普惠制規則的地區,是歐共體。

    1971年,歐共體允許發展中國家的產品以低於正常關稅的稅率進入歐洲市場,宣告了普惠制的出台。

    我們知道,發達國家產品的技術、工藝、質量,各方面都要碾壓發展中國家。真要平等貿易,發展中國家肯定妥妥的吃虧。

    面對實力差距,發展中國家肯定是不願意和發達國家一起玩。因此,歐盟為了確保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能夠順利進行,就降低關稅讓一點甜頭出來,好讓發展中國家的商品出口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

    到了1995年,歐盟進一步建立了「畢業制度」。普惠制方案中的國家一旦「畢業」,將不再享受普惠待遇。

    也就是說,歐盟會定時考核普惠制方案中國家行業的發展水平,一旦達到標準,就不再能享受歐盟給予關稅紅利了。

    事實上,歐盟的普惠制本身也不斷在收緊。這些年來,畢業制度的考核越來越簡化,受惠國的數量也在不斷減少。

    2014年,享受歐盟進口優惠的176個國家和地區減至75個,享受優惠的進口總值從2009年的600億歐元減少到約377億歐元。

    儘管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也超過了一萬美元,但相比發達地區,我們的人均 GDP 僅為美國的六分之一、歐盟的四分之一,妥妥的發展中國家。

    然而,歐盟可不管這些。

    在它眼裏,你中國的綜合國力已經這麼強了,是個成熟的大人了,不能再走兒童通道,必須買「全票」。

    現在, 32個國家和地區正式取消中國出口產品的普惠制待遇,相當於中國「被畢業」了!

    歐盟這些年,是越來越玩不起了。

    02

    中國從普惠制中「畢業」,成為所謂「發達國家」之後會怎麼樣?

    很簡單。

    歐盟會以一個「發達國家」的身份來要求你參與國際事務,履行國際義務。中國會喪失在國際貿易中的所有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待遇。

    在世貿組織規則下,這些優惠待遇主要有五大類,150項。

    第一類:較低水平的義務;

    第二類:更靈活的實施時間表,即較長時間的過渡期安排;

    第三類:發達國家盡最大努力對發展中國家成員開放其貨物和服務市場;

    第四類:對最不發達國家更優惠的待遇;

    第五類:技術援助和培訓人力資本。

    這些中國原本擁有的優惠,將會一點一點地被蠶食殆盡。

    首當其衝的是第三類。在過去,第三類規則給中國商品打開了全世界的市場,僅這一點就助推中國登上今時今日全球第一進出口大國的地位。

    但未來要反過來,中國要盡最大努力開放自己的市場,接納全球商品,同時接受劇烈變動的價格和殘酷的國際競爭。

    還有以後可能被撤走的技術援助和培訓人力資本……

    今天消息出來後,我看到網上一片捶胸頓足,悲怨嗟嘆,哀嚎之聲不絕於野。

    有些人解讀為,中國又要被西方世界圍堵了,新的貿易戰正席捲而來。

    有些人則認為,中國外貿出口要熄火了,一大波出口企業要關門了,更大的危險要來了。

    還有的頭頭是道:這次歐盟等多國取消對華關稅優惠待遇,會影響到中國的一些低利潤及需要大量勞工的產業。受影響的外資工業產業可能加快將其生產基地遷移至亞洲和非洲等地區。

    為此,有些人進一步聯想到,樓市被錘,出口還被孤立,內循環必須要加速了,否則風險很大。

    彷彿新的一輪世界產業大洗牌要開始了,全球都會受到影響。

    莫慌!

    這些真的是過度解讀了。

    事實上,歐盟取消中國普惠待遇這件事,也並非是什麼新聞,而是徹頭徹尾的「舊聞」。6年前,歐盟就開始了對中國的「圍剿」。

    2005年,歐盟取消了中國16大類50種產品普惠待遇,工業製成品中只剩兩種繼續享受普惠待遇。

    2015年1月,歐盟取消了中國所有產品的普惠待遇。影響力第二大的日本,也早在2019年就取消了給予中國的普惠待遇。

    換句話說,這是一個持續多年的漸進式影響過程。中國對歐盟的出口,早就被掄過一遍了。該怎麼樣的承壓,我們都走過來了,基本都是「過去式」了。

    沒啥了不起。

    此次從12月1日開始取消中國普惠待遇的國家,真正算起來只有加拿大、土耳其、烏克蘭、列支登士敦等少數幾個國家和地區。

    就算再加上10月12日,取消中國普惠制產品優惠的俄羅斯、白俄羅斯等5國,對中國的影響也是比較有限的。

    所以大家切莫慌了手腳。

    真正應該引起警惕的是,是接下來我要說的三件大事。

    03

    悶聲發大財的時代已經過去。

    未來中國的對外貿易,會迎來三個方面的挑戰:

    第一,靠收購外企實現產業升級的道路已是壁壘森嚴,中國只有靠自己苦修內功了。

    11月23日,浙江吉盛機械有限公司在香港提交的一份官方文件顯示,意大利總理馬里奧· 德拉吉,自其今年2月上台以來,第三次利用黃金權力法則否決了一項中企收購計劃。

    而2012年-2019年間,意大利也才用過一次。2020年再用過一次,今年頻率格外密集。

    有人可能會問,這個浙江吉盛機械有限公司是個什麼來頭?之前完全沒聽過啊。

    沒聽過就對了,畢竟樹大招風。難道你還指望從新聞上看到華為或者中字頭的企業去進行海外收購嗎?

    今年7月30日,吉盛機械與美國應用材料公司成立合資公司Kesheng Equipment。吉盛機械注資9750萬美元,佔股65%,美國應用材料注資5250萬美元,佔股35%。同時,Kesheng Equipment以1.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在意大利的絲網印刷設備業務、在新加坡的晶圓測試設備業務和在中國的資產,其計劃生產的產品主要將應用在光伏、保健、汽車、消費電子和其它領域。

    這一次,意大利政府阻止的,正是Kesheng Equipment收購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在意大利的絲網印刷設備業務。消息人士指出,意大利工業部長吉奧吉耶蒂曾建議否決該收購案,認為這可能會對戰略性的半導體行業帶來影響。

    在核心技術領域,美國有當今的頂尖科技,歐洲有大量存量科技,但中國能跟誰要技術呢?中美科技爭端後,大量事實表明,中國再想通過合法的市場渠道染指核心技術,已經是「不可能的任務」。

    有錢就能買?別天真了。

    在長期的國家利益面前,只靠錢往往解決不了關鍵問題。

    晶片、光刻機、操作系統、航空發動機軟倉、觸覺傳感器、真空蒸餾機、高端軸承鋼……中國製造在許多關鍵技術領域,都與世界領先水平有很大差距。未來的自主科創之路,任重而道遠。

    第二,貿易壁壘有了新的玩法。

    包括「碳稅」和「數字稅」等。

    今年3月10 日,歐洲議會投票通過了「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議案,計劃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不力國家的某些產品徵收進口碳關稅。

    目前,歐委會僅對5個碳泄露風險最大的類別徵收碳關稅,分別是水泥、電力、農藥、鋼鐵和鋁相關產品;但從長遠看,歐盟後續極有可能擴大行業和產品範圍。未來,歐盟還有可能納入造紙、玻璃和化工產品。

    這些很多都是中國的重點出口產品,這些產品,也恰恰多集中在當前中國產能過剩的基礎性產業。這些產業在國內承載了大量就業,也是中國在國外被反傾銷的重災區。眼下,它們都要參照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TS)的碳排放價格,繳費購買相應的碳含量交易許可。

    而歐盟的碳交易價格正在快速攀升,已經突破了60歐元/噸。與之相對的是,中國的碳交易價格,則還不到100元人民幣,不到歐盟的五分之一。

    (智谷趨勢授權使用)

    也就是說,中國企業的出海成本正在提升,難度正在逐步加大。與歐洲本土的企業相比,有相當的競爭劣勢。

    你說,我們不跟歐盟玩了,行不行?

    想都別想!因為受到歐盟的激勵,更多的國家和地區都會將碳定價、碳關稅看做全球貿易的核心問題。

    這也就是中國為什麼要加快施行「雙碳」減排政策的原因。如果不盡快進行「雙碳」轉型,中國企業在國際貿易、海外投資、項目建設與融資方面,會受到國際碳定價的很大牽制。

    中國已經不能再等了。

    但如果,中國突破了這些貿易壁壘,對經濟就是劃時代的影響。

    因為貿易壁壘本身就是一種遊戲規則的一部分。它是遊戲的准入門檻,要麼花錢買門檻,要麼拜拜。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倒逼國內產業升級,走向綠色環保的發展路徑。

    第三,澳洲起到了負面效應。

    立陶宛不是第一個蹦躂出來,懟中國的西方國家,恐怕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據《外交政策》雜誌報道,2020年5月,為了回應澳洲的外交挑釁,中國對澳洲大麥、小麥、羊毛、龍蝦、糖、銅、木材徵收了大規模關稅。

    於是這一年,澳洲對中國的出口損失了54億澳元(約合40億美元),但在其他地方開拓了44億澳元(33億美元)的新市場。10億澳元的淨虧損僅佔澳洲出口的0.25%。

    到了2021年,由於鐵礦石價格飆升,根據聯合國的數據,澳洲對中國的出口價值實際上增長了10%。

    (智谷趨勢授權使用)

    換句話說,澳洲玩火之後,沒有太大的「損失」。這可能會起到「示範效應」。

    澳洲是西方社會里少有的資源輸出性國家,相對處於產業鏈的上游。與中國公然對抗固然會使其遭受一定的貿易損失,但仍然能夠在全球市場範圍內找到合適的中下游賣家。具備這種優勢的西方資源國雖然不多,但仍然值得中國警惕。

    當然了,誰也無法阻擋中國的和平崛起。

    在構建內循環為主的新經濟格局中,中國必然會修煉出更強大的體魄。未來在碳中和碳達峰的戰略中,中國也會以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身份,推動全球產業鏈條的升級。

    從明年開始,重磅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就將正式生效。中國開始引導和重塑當下的遊戲規則,建立外貿朋友圈。加之中歐投資協定,以及越來越多的自由貿易協定,中國開門做生意,對外開放的大門越來越廣。作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中國將有力支撐起疫情下脆弱的國際經貿。

    世界離不開中國。中國也離不開世界。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