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汽車AI晶片爭奪戰

    汽車AI晶片爭奪戰

    2021年,缺芯潮席捲全球,汽車界也不例外。

    許多造車新勢力不得不延遲交付,甚至推遲新品發布。

    汽車產業正經歷從「機械定義汽車」到「智能定義汽車」的時代,而電動車無論是車載晶片的數量還是質量,都要顯著高於燃油車。隨着新能源車滲透率大幅度提升,智能駕駛漸行漸近,而汽車AI智能晶片正是其中的「核心支點」。

    這場缺芯潮,讓車載AI智能晶片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1 黃金賽道

    1939年,紐約世界博覽會上,通用汽車公司(GM)用「Futurama」的模擬城市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自動駕駛的夢想。

    直到2015年前後,汽車行業才看到了實現自動駕駛的希望,並開始探索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和產業化。如今,行業層面已形成共識:晶片和汽車的大融合,是智能駕駛的前提。

    從最早的ECU「行車電腦」,到如今各式各樣的汽車晶片,汽車電子產業的發展突飛猛進。

    時至今日,汽車上搭載的晶片可以大致分為三類:AI晶片、控制類MCU和IGBT功率器件。這其中,AI晶片是一輛汽車從「傳統汽車」進化為「智能汽車」的關鍵,它負責着自動駕駛感知、人機交互的計算和處理。

    資料來源:興業證券 企業公告

    和智能手機的升級換代一樣,智能駕駛等級的逐步提升,對汽車晶片算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傳統的MCU難以滿足智能駕駛的需求,AI晶片才能「挑起大梁」。現階段L2級別自動駕駛計算量為10TOPS(1TOPS代表處理器每秒可進行一萬億次操作),L3級別需要60TOPS,更高級的L4算力將躍升至100TOPS,是L2級別的整整十倍。

    相比MCU,AI晶片完全是「降維打擊」,後者的算力得到了躍進式的提升,更能滿足智能駕駛的算力需求。比如,英偉達祭出的Xiavier/Orin/Atlan晶片算力可以達到驚人的30/200/1000TOPS,堪稱「性能怪獸」。

    據研究機構預測,汽車MCU的市場空間未來十年翻倍,而汽車AI晶片在未來十年將擁有15倍的增長空間,年複合增長率高達近30%。

    預計到2025年,中國汽車AI晶片的市場蛋糕將達到68億美元,2030年為124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預計可達28.14%。

    全球市場的增速更快,預計到2030年,全球汽車AI晶片市場將以31%的年複合增速飆升至236億美元。

    與此同時,政策面也有明確的時間表。此前頒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中就提出,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先於2025年在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實現商業化;2035年,就要實現規模化應用。

    技術迭代,疊加政策面的大力支持,汽車AI晶片成為新能源車下一個「黃金賽道」。

    但令人擔憂的是,即便智能駕駛已經提到了國家政策層面,更是我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但和消費電子領域的晶片一樣,我國在汽車晶片賽場上的「參與感」很低,嚴重依賴進口。

    真實的數據更為殘酷:2019年,我國自主汽車晶片規模僅佔全球的4.5 %,汽車晶片對外依賴度高達90%。

    就連非常基礎的胎壓監測晶片,直至去年才由四維圖新旗下的傑發科技實現自主研發量產。

    這背後,必須要弄清楚汽車晶片和消費級晶片的區別。

    汽車晶片的標準高於民用晶片,僅次於軍用晶片。由於使用場景更為複雜,汽車晶片必須耐高温、耐低温、防塵防水防顛,且生命周期要遠遠高於數碼產品,可靠性和耐用性要遠高於消費級晶片。

    而且,汽車晶片要具備一定的技術性能,最重要的要滿足車規級的要求,即行業有相關的標準ISO26262、AEC-Q100。

    雖然總體而言,汽車晶片技術指標弱於手機晶片,製程工藝上,手機晶片已經向5nm進發,而汽車晶片目前普遍在7nm-180nm之間,但未來車載AI晶片的技術要求將進一步提升;另外,車規晶片的使用要求更加嚴苛,因此在汽車晶片領域,我國一直處於落後狀態,國產化仍然道阻且長。

    2 歐美壟斷

    目前汽車晶片基本被海外巨頭「卡脖子」,缺芯潮又更加凸顯了這種窘境。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先來看看國外巨頭的市場格局和發展策略。

    在L1-L2低級別輔助駕駛領域,英特爾Mobileye和賽靈思佔據領先地位,Mobileye的市佔率超70%。2020年,Mobileye年出貨量接近2000萬片,賽靈思則超過700萬片。

    Mobileye擅長視覺技術,賽靈思擅長感知計算。汽車廠商L2級自動駕駛普遍使用Mobileye的視覺方案+賽靈思的毫米波雷達晶片,這一市場基本被Mobileye和賽靈思「壟斷」。

    2017年3月,英特爾以153億美元現金收購了Mobileye;去年10月,AMD宣佈計劃以350億美元收購賽靈思,這筆收購有望在今年底完成。因此,未來在低級別駕駛輔助晶片領域,英特爾和AMD將有望成為兩大巨頭。

    在高級別(L2+級以上)領域,英偉達和高通開始加入戰團,並且採取不同的策略。

    高通主攻智能駕駛艙領域,由於在消費電子領域的積累,高通可以將其技術優勢進行平移,目前市面主流的智能駕駛艙車機晶片基本都出自於高通。

    2014年,高通攜602A晶片殺入車載市場,目前裝車最多的要數高通驍龍820A,驍龍820是2016年高通推出的旗艦手機晶片,820A則是在此基礎上進行車規級的改良。從手機到汽車,高通期望贏者通吃。

    雖然當前的820在移動端上已經落伍,但820A依然是車機晶片中的頂級貨,主流車型的首選。

    時間來到今年6月,第3代高通驍龍汽車數字座艙平台,已經在吉利星越L上首次實現量產。該款車採用了高通8155車載晶片,採用7nm工藝,性能是820A的三倍,功耗卻是其1/4。

    黃仁勳領導的英偉達則是後發制上,依靠強大的技術實力,英偉達在高級別自動駕駛領域遙遙領先。

    今年4月12日,在英偉達發布會上,黃仁勳拿出了全新的自動駕駛SoC Atlan晶片,單顆SoC的算力能夠達到1000TOPS,戰力爆表,相比上一代Orin晶片算力提升近4倍,比大多數L4級自動駕駛車輛整車的算力還要強。

    基於此晶片,英偉達推出了目前世界上算力最強的自動駕駛晶片方案——Drive AGX Robotaxi。

    當然,這樣的算力無疑是過剩的。此前英偉達推出的Orin及Xavier是當下車企搭載的主流,7nm工藝的Orin晶片可實現200TOPS的運算性能,功耗僅為45W,採用12nm工藝的Xavier,算力為30TOPS,功耗僅為30W。

    可見看出,英偉達擁有不斷迭代的技術路線,產品序列囊括了Xavier、Orin、Atlan系列晶片,以及Hyperion、Drive AGX系統平台,可支持L2-L5級別的自動駕駛。

    特斯拉則是採用自研晶片的「全鏈路」路線,也是軟硬件結合最為成功的車企。自研的FSD晶片已經在Model 3量產,其FSD業務在2020年就進賬10億美元,特斯拉預計FSD未來的收入將會超過賣車。

    今年8月,特斯拉發布超級計算機DOJO,算力可達362TOPS,使用7nm工藝,預計2022年量產。

    可見,國外科技巨頭在汽車AI晶片領域上演着你追我趕的「軍備競賽」,併為下一代技術做着充足的儲備。

    3 中國追趕

    國外巨頭已經紮好籬笆,先行出發,並建立起規模、技術、生態等優勢。但靠着巨大的新能源車增量市場,中國企業正加速追趕。

    首先是通過資本併購,韋爾股份(603501.SH)併購豪威科技,成為車載CIS(圖像傳感)晶片領頭羊,全球範圍內僅次於安森美半導體;

    其次是依靠自有體系快速成長。典型的案例是比亞迪半導體,依靠比亞迪飆升的新能源車銷量,比亞迪半導體快速成長為國內IGBT的領頭羊,目前僅次於英飛凌,在國內IGBT市場佔有率為19%,位居國內廠商第一名。

    當然AI智能晶片的難度要遠高於CIS和IGBT,不過,國內企業已經開始構建生態圈,仰仗龐大的新能源車市場,進行合力突圍。比如華為+塞力斯、北汽極狐等;地平線+長安汽車等;零跑+阿里平頭哥……

    由於先進製程的5G晶片受限,而車規級晶片壓力較小,華為開始在汽車晶片領域發力,智能汽車業務成為其突破之道。

    汽車AI晶片必須和下游汽車廠商通力合作,才能真正實現產業化落地。華為和北汽的合作就十分緊密,11月19日,配置了麒麟990A座艙晶片、鴻蒙OS系統、華為高階自動駕駛ADS系統的北汽極狐阿爾法S華為HI量產版正式亮相。

    類似高通,華為將其在消費電子領域的技術積累遷移至汽車領域。而華為在座艙領域和自動駕駛領域都有佈局,分別拿出了麒麟晶片和昇騰晶片。產品應用方面,除了綁定極狐Alpha S華為Hi版和小康塞力斯,聯盟戰友還包括:上汽、吉利、江淮、一汽紅旗、東風汽車等車企。

    最後,國內一些企業開始自我研發,蔚來成立了Smart HW項目,新興企業黑芝麻、地平線等都在死磕自動駕駛晶片。

    地平線推出的征程5算力達到96 TOPS,製程工藝提升至7nm,對標英偉達Orin、Mobileye EyeQ5。下一代晶片征程6也已投入研發,有望在2024年實現量產。

    目前,多家車企已向征程晶片拋出橄欖枝,長安UNI-T、嵐圖FREE、奇瑞螞蟻、上汽智己、傳祺GS4 Plus等車型有望採用地平線的晶片。

    資料來源:興業證券 公開資料

    成立於2016年的黑芝麻,是汽車自動駕駛晶片領域的新兵,但技術迭代飛速。

    黑芝麻推出的基於A1000晶片的級聯FAD方案,最高算力可以達到280TOPS,直接叫板特斯拉的FSD自動駕駛電腦。

    今年4月,黑芝麻又拿出了新一代A1000pro,算力將達到106TOPS,刷新了國內自動駕駛計算晶片的算力記錄。

    目前,黑芝麻已經和一汽、蔚來、上汽等車企,博世等汽車零部件巨頭,滴滴等網約車平台,以及中科創達等軟件企業展開合作。其中,黑芝麻和一汽紅旗深度綁定,未來有望在紅旗的車型上,看到黑芝麻的產品。

    重壓之下,華為、地平線、黑芝麻等國內企業已經開始奮起直追,一些國產替代方案已經開始在國產車上量產落地。

    冰河已經開始破裂,但勝利還遠未到來,華為的ADS方案還沒有找到第二個合作伙伴,地平線、黑芝麻、零跑等初創企業才開始發力。除了堆疊算力,軟硬件的結合,商業模式的打造,還處於摸索階段。

    而晶片和駕駛體驗的深度融合,甚至智能駕駛和整個智慧交通的同步發展,都將是AI晶片企業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