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無人機」提速,科技成美團三季報核心詞

    「無人機」提速,科技成美團三季報核心詞

    11月26日,美團公布了2021年三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報。這是美團被反壟斷處罰後的首份財報,自然吸引了不少目光。

    財報顯示,美團本季度營收達488億元人民幣,較去年按年增長37.9%;去除反壟斷罰款金額後,美團本季度經調整淨虧損按年擴大為55億元。

    至於虧損原因,是美團加強了在研發、科技領域的支出。財報顯示,美團三季度研發支出按年增加60%至47億元,佔收入比例已經接近10%。

    事實上,美團2021年Q3財報,也是美團將戰略升級為「零售+科技」後的首份財報。一個細節是,在財報公布同日,美團宣佈了「首個城市低空物流運營示範中心落滬」的消息,這意味着,美團一直以來致力於打造的「無人機配送」邁出了關鍵性一步。

    一直以來,外界的目光會落在美團的外賣業務和本地生活服務特質,但卻忽略了美團的科技屬性。自美團CEO王興在今年5月股東大會上說出「美團是一家科技公司」結論後,美團長期以來默默在科技研發領域的投入,已經逐漸揭開了神秘面紗。

    研發投入成財報新亮點

    持續的科技投入,需要資金、人力的支撐。美團的主體業務,依然表現穩固健康。

    受研發投入加大及反壟斷罰款影響,美團在Q3的經營虧損有所擴大。但經營虧損並不意味着美團核心業務增長邏輯的變化,三季度美團總收入達到488億元,按年增長37.9%;整體經營利潤達47億元,按年增長30.56%。

    拆分來看,三季度美團的支柱業務餐飲外賣交易金額達到1971億元,按年增長29.5%;到店、酒店及旅遊業務收入來到86億元,按年增加33.1%。包括美團優選在內的新業務及其他收入為137億元,按年增長66.7%。

    「穩固健康」的主體業務,支撐美團在科技領域的研發投入,而研發投入也成為美團三季報中的核心亮點,側面展示了「美團是一家科技公司」的特點。

    財報顯示,2021年Q3,美團研發開支達到47.16億元,按年增長56.67%,按月增長20.90%,研發佔收入比例達到9.7%。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3月,公司有員工近8萬人,其中研發技術類超1.8萬人,研究生以上學歷佔比達43.41%。

    事實上,美團在研發上的投入一直在悄悄增加。只是在宣佈「零售+科技」的新戰略後,這一數據格外引人注目。

    美團對研發的大力投入也收穫了蔚然成績。截至2021年3月,美團在國內申請專利5355件,授權專利2130件。所獲授權專利中,60%以上為發明專利。其中,人工智能方面1218件、無人技術方向731件。

    此外,美團還獲批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創建了北京市企業技術中心、高精尖產業設計中心等創新平台,承擔省部級重大原創性研發課題累計超3000萬元。

    美團的「科技」基本盤

    「美團的使命是『幫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要實現這個使命就需要依靠科技。」王興曾表示,他把技術能力分為軟件和硬件兩部分。

    「我們是在移動網路的基礎上,由一個APP開始,逐漸為越來越多的用户和商家提供服務,我們建立了一個世界上最大的訂單配送和調度系統作為我們業務的基礎。」王興稱。

    分鐘級配送網絡「超腦」系統,就是美團在軟件領域的科技投入之一。

    美團外賣是世界上最大的配送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每天數以千萬計訂單能夠準時送達,依賴的就是美團強大的超腦調度系統。這其中藴藏着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大量高新技術。

    具體來講,智能調度系統通過全自動分單,幫每個訂單匹配最合適的外賣小哥。除了在消費者、騎手、商家三者中實現最優匹配,智能調度系統還要考慮是否順路、天氣、路況、消費者預計送達時間、商家出餐時間等諸多因素。

    這是一項極其複雜的工作,因為智能調度系統既需要保證用户「等的時間短」,還要讓騎手「跑的路程短」。

    數據顯示,分鐘級的美團超腦系統配送網絡已經覆蓋了全國2800個縣市區,形成一套完整的城市調度系統。

    此外,美團自主研發的「美團商業大腦」還為B端商户提供精細化經營建議,從而極大提高了經營效率。

    事實上,無論是「分鐘級配送網絡」還是「美團商業大腦」,這些智能系統研發迭代的前提是海量、精準、不斷更新的數據。

    除了每天數以千萬計的外賣訂單,作為O2O和共享經濟的代表,美團服務了數百萬商户與數億用户,豐富的線上線下業務場景產生了大量真實業務數據。這些,都為美團科技進行更深層技術迭代提供了條件。

    不斷推進的「無人配送」

    「美團從事的服務需要實現非常強大的履約和交付功能,所以我們不僅需要軟件,還需要硬件。」王興表示。

    「無人機配送」,就是美團在硬件領域的探索。在Q3財報發布當天,在華東無人機基地創新發展論壇上,美團與金山區政府聯合宣佈,首個城市低空物流運營示範中心落户上海。

    城市低空物流網絡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飛行器、地面裝備和後台系統:飛行器即配送無人機;地面裝備,包括社區配送站、樓宇配送站、接力配送站和智能換電站;後台系統,是美團自主研發的UTM無人機交通管理系統。

    在現場,有用户親自體驗了一次無人機外賣服務:打開美團外賣,選擇1公里外的咖啡廳,一杯熱咖啡從製作完成到送達手中只需4分鐘左右。

    美團無人機業務負責人毛一年稱,無人機落地上海後,會率先在咖啡店、生鮮店等高度重視配送效率的商户中試水。預計明年上半年,上海市民將可以親身體驗無人機配送帶來的便利。

    據了解,此次合作中,美團將藉助上海華東無人機基地的優勢資源,依託國家民航局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的創新舉措,在上海構建起城市末端15分鐘配送圈,用科技助力高科技產業化落地。

    在上海城市低空物流網絡落地前,美團無人機已經在深圳完成了首個面向真實用户的訂單配送任務。截止目前,美團無人機已在深圳落地7個社區,覆蓋8000多户居民。

    除了無人機,美團還有自動配送車。早在2016年美團成立專項小組,啟動對自動配送技術的研究。2017年12月美團第一代自動配送車「小袋」正式誕生。2018年9月美團自動配送車在雄安落地運營,正式在園區內上線,產生第一個用户實際訂單。今年4月底,美團在第一代自動配送車基礎上迭代推出自動配送車「魔袋20」。

    疫情期間,美團無人配送也在防疫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公開訊息顯示,2020年以來,美團自動配送車等設備陸續在北京、深圳、南京、成都等地發揮優勢,參與到科技抗疫工作中。

    截至2021年9月,美團自動配送車已在順義配送訂單近10萬真實訂單,自動駕駛里程超50萬公里。

    「無人配送可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美團將持續投資無人配送。」王興曾表示。

    科技投入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以「無人機」「無人車」為代表的無人配送,是基於美團大量生活服務領域的應用場景和需求。美團平台擁有包括外賣、餐飲、酒店、旅行等超過200個生活服務場景,這些都是技術落地的天然場景。無人配送取得如今的成績,正是美團一直堅持的結果。

    因此,美團在科技領域的投入絕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場景驅動型的科技,是用科技解決真實場景需求,讓每個人都能無門檻的享受到其帶來的便利。

    加速投資科技公司

    今年9月份的戰略會上,王興宣佈,將美團的戰略從「Food+Platform」升級為「零售+科技」,這是美團首次把零售和科技提到戰略高度。

    「我們是中國最大的軟件工程師團隊之一,目前已有超1萬名工程師。」美團除了加強軟件、硬件領域的自研,還在積極投資科技賽道。

    天眼查顯示,美團的戰投團隊及其產業基金美團龍珠去年以來投資了數十家公司,其中不乏自動駕駛、機器人、半導體、智能汽車等科技型公司。

    例如美團龍珠最近的兩筆投資,就分別投向了手術機器人公司康諾思騰和企業服務軟件公司甄雲科技。前者成立於2019年9月,致力於創新型手術機器人的開發;後者致力於企業數字化採購變革,推動企業採購更加智能、高效、透明,賦能企業經營發展降本提效。

    實際上,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美團戰投就開始向科技領域投來越來越多的目光。先後投資了室內配送機器人企業普渡科技、新能源汽車企業理想汽車、智能清潔機器人研發商高仙機器人、通用智能機器人公司非夕科技等。

    2021年,美團繼續在機器人、自動駕駛等領域加碼,先後投資了平台型機器人研發商盈合機器人,AI+3D+智能工業機器人解決方案提供商梅卡曼德,自動駕駛領域公司毫末智行、嬴徹科技,激光雷達製造商禾賽科技,人工智能視覺處理晶片研發商愛芯科技等公司。

    從自主研發到賦能企業,美團在科技領域的持續加碼既是基於其自身業務的需求,也是對行業發展的探索。

    Q3財報會議上,美團CFO陳少暉表示:「隨着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趨勢進一步加快,我們對科技為行業和社會創造價值充滿期待。美團會圍繞用户、商家、騎手及上下游合作伙伴來持續加強核心能力建設,堅持以長期回報為導向,不斷提升客户體驗,推動行業健康發展,讓行業參與者都能從科技創新中受益。」

    這是美團對自身的憧憬,更是美團對整個行業的期待。當然,對於美團來說,把「科技」提升到戰略層面,無人機配送都僅僅是一個開始。科技助力行業的發展從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件需要「長期」「有耐心」的事情。

    美團堅持的「長期主義」會在科技領域如何踐行?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