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商湯科技撤回IPO,中國企業如何應對投資限制?

    商湯科技撤回IPO,中國企業如何應對投資限制?

    美國對中國科技類公司的限制並不讓人意外,但這一事件發生在IPO階段確實罕見。

    12月13日,商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交所公告:「董事會宣佈,全球發售及上市將會延遲,且本公司預期將刊發補充招股章程,補充招股章程修訂及補充招股章程,將載有經更新上市時間表、香港發售股份的相關申請程序及其他相關資料。本公司仍致力儘快完成全球發售及上市。」

    商湯科技原計劃於12月17日掛牌上市,擬發行15億股B類股份,發售價將不超過每股3.99港元。

    而在12月10日,美國財政部將商湯科技列入「非SDN中國軍工複合體企業名單」。對此,商湯科技先是在12月11日發布聲明回應稱:「我們對於這一決定與相關指控表示強烈反對。我們認為該決定與相關指控毫無根據,反映了對我公司根本性的誤解。科技發展不應該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但兩天後,商湯科技還是做出了上述延遲上市的決定。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則在12月13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美方對中方的有關人員和實體實施制裁,這嚴重干涉中國內政,嚴重違反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也嚴重損害中美關係。中方對此堅決反對,予以強烈譴責。

    截至發稿,已有富途證券、華盛證券、華泰國際、輝立證券等多家券商表示,將返還包括打新手續費及利息在內的客户認購款項。

    1. 「一個什麼都能掛的衣架」

    2021年6月3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令,將59家中國企業列入禁止美國個人與機構投資的「非SDN中國軍工複合體企業名單」。這份名單被視為特朗普政府《第13959號行政命令》的升級版,將被限制的中企名單從31家增加至59家,並留出繼續擴大的空間。

    一旦被列入制裁清單,美國政府將禁止投資者購買或出售這些公司的任何公開交易證券;在公司被列入名單後,既有投資者有一年的時間進行撤資。

    《華盛頓郵報》援引市場數據提供商Pitchbook的數據指出,2018年,包括包括 Tiger Global Management和Glade Brook Capital Partners在內的幾家美國風險投資基金投資了商湯科技。

    商湯科技招股書顯示,軟銀、阿里巴巴、IDG、鼎暉投資等頭部投資機構為公司主要股東。此外,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國盛海外香港、上海人工智能產業股權投資基金、上汽香港、廣發基金、Pleiad基金、WT、Focustar和Hel Ved為基石投資者。

    自2018年以來,中美關係緊張持續升級。中美科技戰中,華為、抖音、微信都曾成為美國封鎖對象。天風證券全球科技團隊認為,美國將商湯科技列入涉軍企業名單,意在打壓遏制中國科技發展。

    銀科控股首席經濟學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夏春對《巴倫周刊》中文版表示,美國對中國科技類公司的限制並不讓人意外,但這一事件發生在IPO階段確實罕見。

    香港《英文虎報》認為,在2019年美國商務部將商湯科技子公司加入黑名單後,美國如今對其採取進一步限制,是地緣政治爭端的一部分。「非常可悲,美國所謂侵犯新疆人權問題已經成為什麼都能掛的衣架,這樣美國可以輕而易舉地把它的許多指控掛在上面。」

    一些知情人士對《華爾街日報》稱,美國官員還在考慮在未來幾個月將更多中國科技公司列入商務部的實體清單和財政部的禁止美資投資名單。

    從法律的層面看,「非SDN中國軍工複合體企業名單」的影響集中在上市公司的美國投資者持股,直接干預及影響其向美國實體募資。夏春認為,商湯科技投資方中美元基金佔比較大,但商湯科技應該只是延遲IPO計劃,補充與受美國製裁相關的風險披露後,在香港上市的問題不大。

    夏春指出,延遲IPO可能會影響商湯科技和同類型未上市公司的估值前景,以及股權市場的募投管退;其他正在排隊IPO的公司也可能受影響,甚至會影響到香港在IPO市場上的吸引力。但他補充道,和滴滴退市一樣,商湯科技屬於比較特殊的個例,預計對整體中概股香港上市的影響有限。

    新加坡DZT研究公司研究部主管柯岩(音譯)對福布斯表示,由於之前未曾預見的風險,商湯發行股票時可能被迫做出10-20%的折讓。

    2. 中美金融真能脱鈎嗎?

    商湯科技提交IPO申請之際,監管環境已經開始變得複雜。今年8月,Eurasia Group全球科技政策負責人Paul Triolo曾在接受《巴倫周刊》採訪時表示,商湯科技的IPO「承載了投資者的巨大壓力,但同時也面臨着比一年前更為複雜的監管環境。」

    但風險不足以勸阻一些境外投資者看好中國市場。Harding Loevner的基金經理 Pradipta Chakrabortty告訴《巴倫周刊》:「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不僅因為消費力,還包括製造業生產要素的價值鏈。一些有吸引力的企業在實現更高增長的拐點上擁有巨大的增長機會。」

    據普華永道統計,2021年上半年,中國科技、媒體及通信行業企業IPO數量共78起,融資總額約為人民幣2138億元。上半年,中國香港及海外資本市場成為內地TMT企業的主要上市選擇地,44%的內地TMT企業選擇在香港及海外上市。

    同時,港交所正在加大改革力度,吸引中資公司和在海外上市的公司赴港上市。

    但《巴倫周刊》指出,改革可能仍不足以降低大多數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赴港的壁壘。總部位於上海的Bamboo Works負責人Doug Young稱:「一位金融科技官員告訴我們,在美國上市的253家中國公司中,只有約10%符合在香港二次上市的要求。」

    高盛集團12月6日的一份報告則稍顯樂觀——49家公司滿足回港上市的市值和收入要求,佔253家公司的19%。

    Gavekal Dragonomics的公司分析師Thomas Gatley說:「誠然,相較於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時,如今的在岸和香港股票市場規模已經大了很多。但是,在銀行系統中補充資本,併為大量『戰略新興產業』的資本支出提供資金,可能會進一步擴大龐大的流動資金池。」

    另一方面,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在金融領域的交流和滲透已經很深。安邦智庫曾對BBC表示,無論從經濟利益,還是社會利益的角度,中美之間完全「脱鈎」對雙方都不利。

    據日經中文網報道,早在8月20日的會議上,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表示將創造條件推動中美審計監管合作。不過,美國證監會正承受來自美國國會對華強硬派的壓力,難以輕易做出妥協。

    不過,相關法律人士告訴《巴倫周刊》中文版,美國政府的行政命令仍可能影響在美上市公司的上市資格問題;市場仍需要持續留意觀察,後續將產生何種具體影響。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