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印尼中斷煤炭出口 2022年中國火電企業還有春天嗎?

    印尼中斷煤炭出口 2022年中國火電企業還有春天嗎?

    2022新年伊始,當大家還沉浸在假期的喜悦中時,世界上最大的島國——印度尼西亞(印尼)又給這世界增添了一絲魔幻。

    印尼能源與礦產資源部發布通知,當地廟堂決定1月份禁止煤炭出口,為了緩解國內煤炭供應短缺的問題。何時恢復供應,得看國內的煤炭庫存和電力供應情況綜合決定。說白了,印尼國內都用不上電了,哪裏還有心情給別的國家送温暖(印尼每年國內生產的70%的煤炭都用於對外出口)。

    要知道,我國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就是印尼,去年前11個月,我們進口了印尼的動力煤(用作火力發電的煤)高達1.77億噸,按年增長54%,佔進口動力煤總量的3/4。

    印尼這一波騷操作,直接反映在了照常開盤的港股市場。投資者擔心我國煤炭供應不足,價格將穩步上漲,所以煤炭板塊一路領漲,兗州煤業股份(01171)上漲了接近5%。

    遙想2020年的年底,中國停止了從澳洲進口煤炭,就曾引起過國內投資者的恐慌。後來事實證明,我國從澳洲進口的主要是焦煤(主要用於鋼鐵冶煉和煤化工),對我國電力供應影響有限。這次的印尼斷供,是否會讓我們體驗一把凜冬將至呢?今天筆者就帶你盤一盤,此次事件的影響,順帶分析一下,未來我國的火電行業,將何去何從?

    戰略上重視禁令,戰術上藐視禁令

    先看看我們每年要消耗多少煤炭。

    去年12月份的數據還沒公布,1-11月我國動力煤的有效供應量為33億噸。其中國內產量約30.6億噸,進口2.4億噸。印尼這一次禁止出口的動力煤量,佔我國有效供應的5%左右。

    由於我們每年接近75%的動力煤都是從印尼進口,而且1月份往往是動力煤需求的傳統旺季,短期來看,我們也比較難找到這麼大量動力煤的其他進口國。印尼的禁令對我國電力供應肯定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下一步,我們作為投資者,可以持續關注和俄羅斯、菲律賓等國的煤炭貿易情況,這對我國煤炭供應緩解也至關重要。

    但是,凡事也得辯證地看,印尼的出口禁令,或許對國內的煤炭玩家來說還是個利好消息。去年年底為了做好冬季電力保供,發哥親自下場控制煤價。這次,預計煤炭短期內開啟上漲行情。

    印尼煤炭銷售基準價(煤炭資源網)

    除此之外,筆者還觀察到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因為國內保供政策的實行,電廠都開始持續提升庫存,據統計,全國電煤庫存已達1.66億噸,按年增加3485萬噸,按年增長的這3000多噸煤,相當於兩個月從印尼進口的煤炭量。以北方港煤炭庫存為例(見下圖),目前處於全年高位。

    北方港煤炭庫存(同花順)

    所以,實際上也不用太悲觀。撐上兩個月,印尼國內,說不定已經實現燈火通明瞭呢?

    火電的轉型,永遠在路上

    說完了煤炭,我們再來看看其下游,火電產業。

    未來的火電怎麼搞,其實今年的經濟工作會已經定好了調子: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看好了,這裏可絕對沒有談煤色變,我們要充分尊重我國多煤少油少氣的基本國情。去年在全球能源危機下,煤電中流砥柱的作用就是一次最好的證明。

    先來聊聊火電行業過去幾年去產能的效果。六年前廟堂大棒揮下,要淘汰煤電落後產能,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產能出清的政策。隨着有形的手介入,一些高污染、高排放的煤電機組逐漸被淘汰,同時,我國煤炭生產也持續向資源優勢區集中。煤炭企業的集中度基本開始逐年上升,2019年的CR5超過了32%。

    煤炭企業集中度(煤炭工業協會)

    同時,隨着雙碳戰略的日益深入,未來火電行業的總裝機量增長將十分有限,預計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約13.6億千瓦。結構性地看,碳排放較小、調峰能力更出眾的燃氣發電比例或許會有所提升。新能源的裝機量將大踏步前進,已經成為行業共識,火電企業也紛紛向着這條路轉型,這裏就不詳細展開了。

    聊完了火電行業去產能和未來裝機情況,最後必須要聊聊電力市場化。2020年的第一天起,我國的煤電標杆上網電價機制由原來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改為基準價+上下浮動的市場化機制。但是,時間過去了僅一年多,隨着煤價大幅上漲,火電企業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發哥又做出調整,有序放開全部燃煤發電電量上網電價,進一步擴大了上下浮動的範圍(不超過20%)。

    一步一步,穩紮穩打,煤電市場化的改革永遠在路上。火電企業一方面可以向下遊疏導煤炭採購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高電價抑制下游高耗能企業的用電需求(比如用電大户電解鋁行業),一石二鳥。對火電企業自身而言,未來的盈利情況必然將得到進一步改善。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