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歷史轉折中的中概股

    歷史轉折中的中概股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中概互聯?

    新年伊始,不少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新篇章。對中國網路行業來說,也是如此,因為它們過去一年實在太不順心了。

    據我們統計,從2020年10月馬雲在外灘金融峰會上那通著名的發言開始,中概股在14個月的時間裏,光是重大的利空消息就多達20多條,包括但不限於:

    將強化反壟斷作為2021年重點經濟工作任務、對《反壟斷法》進行修訂、鉅額處罰阿里巴巴和美團、審查滴滴並下架其28款App、教育「雙減」政策落地……

    至於行政處罰等輕度利空消息,更是紛至沓來:一年多來,僅反壟斷局給予的行政處罰就高達86起,而且處罰對象涵蓋騰訊、阿里、美團、百度、京東等主要大廠派系,可謂毫無死角。

    重壓之下,中國網路概念股的股價開啟了花式跳水錶演,最慘的幾隻,其年內跌幅甚至超過90%。

    2020年才被基民封神的公募基金「一哥」張坤,2021年就因重倉了不少中概股而損失不輕,他主管的易方達亞洲精選股票基金近一年下跌了30%,業績在同類269只基金中排名259,因此被基民怒斥為「易方達亞洲瞎選」。

    虧得更狠的則是易方達中概互聯,這隻市場上規模最大的中概股指數基金,2021年的淨值下跌了41.59%, 被基民調侃為「中丐互憐」——當痛苦到了一定程度,便不再有憤怒,只剩下自嘲和麻木了。

    吳曉波老師在年終秀上,用宏觀的視角對中國網路的2021年進行了總結:消費網路的紅利周期已經結束。

    但很多人還是會感慨加疑惑:這紅利結束得也太突然,變化也太猛烈了吧?這中概股還有沒有救?

    中概互聯變化的兩層邏輯

    中國網路企業之所以突然從雲端跌落凡塵乃至深淵,有兩層邏輯。

    最明顯的一層邏輯當然是政府的反壟斷行動,以及對資本無序擴張的反對態度。

    確實,我們的社會已經到了要轉型的時刻。改革開放40年,網路蓬勃發展20年,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但一直都是效率優先,公平儘量兼顧。

    如今,這個先後次序是不是該調整一下呢?

    對此,連網路大佬自己都已經有了一定認知。

    早在四年前,劉強東就說過:「富到了有人說賺一個億是一個小目標了;

    富到了一個月賺幾十億已經讓人很痛苦的時候了。在這麼富有的時候,我國還有幾千萬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的狀態。」

    所以,監管勢在必行。

    在此之外,還有另一層隱含的邏輯——網路競爭局面的變化。

    2021年6月11日,騰訊的光子工作室要求員工強制6點下班,保證雙休,加班則需要報備申請。

    半個月後,快手和字節跳動陸續宣佈將取消隔周周末上班的工作安排,即取消「大小周」制度。

    三大廠衝鋒在前,其他同行也趕緊跟上,美團優選、江西貪玩、4399遊戲、boss直聘等公司陸續宣佈取消大小周。

    8月底,京東宣佈成立集團工會,隨後有消息稱美團、阿里和滴滴也正在籌備工會。

    這些決策背後,當然有應對監管和輿論的考量,但企業自身也有思考:讓員工加班幹活,到底還能不能產生對應的價值?

    除了少數細分領域外,大部分網路企業的貢獻在於對社會系統的提升優化,而非生產產品。

    比如電商,提升了購物的效率;再比如網約車,優化了出行的體驗。用馬雲的話說,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可這個優化提升是有極限的。現在,網路就走到了這樣的時刻——放眼望去,各行各業能夠被現有網路技術進一步改造的空間已經很少了。

    當提升空間很大的時候,加班加點等於搶佔先機;當提升空間所剩無幾,加班加點便等於強行內卷。

    你多出2分力,可能也只能從同行那裏搶來1分利益,對整個社會並沒有多少貢獻不說,最終還會逼迫自己出更多的力。

    因此,即便去年沒有監管的重拳,網路企業拼命就能掙錢、閉着眼睛數錢的好日子很可能也已經到頭了。

    監管會徹底破壞網路企業的美好前景?

    行業本身遇到拐點,政策面又在發力加強監管,而不少中概股所依賴的美國資本市場,也籠罩在加息和中美摩擦的雙重陰雲之下。

    三座大山壓頂,即使再樂觀的網路從業者也很難樂觀起來。

    不過,對於監管,咱還是應該樂觀一點,理性看待。

    經濟學的開山祖師亞當·斯密曾提出過一個廣為人知的觀點:自由市場像一隻看不見的手,指揮着每個人去追求個人利益,從而實現最大的公共利益。

    而在2015年出版的《釣愚》中,這個觀點被系統地反駁了。這本書的兩位作者喬治·阿克洛夫和羅伯特·席勒,都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分別是2001年和2013年),他們認為:

    「看不見的手」會指揮逐利者最大程度地去滿足人們的不良嗜好,因而需要對自由市場進行一定監管。

    書中舉了很多例子,比如,美國證券交易監督委員會(SEC)。1934年,美國證監會成立,強制上市企業披露自己的財務訊息等,企業界沸反盈天,認為聯邦政府侵害了企業的權益。

    但很快,民眾就發現了這個看起來邪惡的機構,維護了他們所有人的利益,包括企業本身——因為一旦市場上有欺詐獲利的機會,那麼堅守底線的企業就不得不同流合污,否則就會在市場競爭中被消滅。

    拿中國網路來說,例子也有很多。比如,自有平台屏蔽其他平台網址鏈接,這明顯不利於消費者,也不利於網路企業優化社會效率,但是隻要有一家做了,其他家便不得不如此,最終導致本應最開放的網路,卻扎牢了最不開放的籬笆。

    監管,正可以結束這樣的局面。

    在暴風驟雨般的2021年裏,很多網路人都認為大廠們的好日子徹底結束了,監管正破壞網路企業的發展前景。

    但事實恰恰相反,好的監管不會毀滅行業,反而能促進行業的發展。

    被破壞的,只是野蠻生長的邏輯而已。種子才適合野蠻生長,現在網路企業已經是參天大樹了,需要修剪枝丫,成為棟樑之材。

    中國網路企業未來的方向

    回到開頭的問題,2022年,中國網路企業會變得更好嗎?

    首先要明確,監管不會放鬆,只會更加嚴格。不過,對行業巨頭來說,監管並不像大眾想的那樣完全是壞事,有可能還是好事。

    舊的競爭邏輯結束了,新的競爭邏輯正在構建,誰有先發優勢?這得看誰有更多的資本和更出眾的人才。

    很顯然,站在起跑線最前方的依然是網路大廠們。但跑越野賽,關鍵不是先出發,而是方向正確。

    晚唐詩人曹松曾寫過一首《己亥歲》,以其第四句而名垂千古: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網路有馬太效應,網路很容易「一將功成萬骨枯」,網路也可能導致生民無法「樂樵蘇」。

    比如:不給騎手交五險一金,讓億萬網友吐槽的超前點播政策,從小商小販手裏搶生意的社區團購,更嚴重的還有罔顧監管風險草率地到美國上市。

    網路企業需要新的發展方向,但如果這個方向會損害民眾和國家的利益,那還是免開尊口,莫話封侯事吧。

    那麼,敢問路在何方?

    目前來看,主要有兩條,一曰出海,二曰基建。

    出海就是去海外開疆拓土,是好路子,但從往績來看,這路並不好走。

    根據最近一個財年的財報:阿里巴巴和美團的海外營收佔比都是10%,騰訊為7.03%,滴滴為5.71%,拼多多則是0。

    作為對比,亞馬遜、臉書、谷歌和奈飛的海外營收佔比分別為31.74%、57.83%、53.42%、53.85%。

    出海,意味着要與這些實力強大的國際巨頭競爭,而且我們還得承受巨大的先天劣勢——語言和文化的不同。

    相比而言,基建在短期內更加可行一些。對實業來說,基建是修路修橋;

    對網路來說,基建自然就是有益於整個行業乃至全社會的基礎性科研。

    這種探索有非常遠大的前景,一點不亞於出海。舉個例子,阿里雲和成宜高速合作,通過技術手段建設了一段150公里長的數字孿生公路:

    如果有輛車開上成宜高速,那麼在1秒鐘內,它就會同時呈現在3D的數字孿生世界中,這將使交通安全和運輸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還可以有多少這樣的公路?答案是16萬公里,這是中國高速公路網的總里程數。

    所以,在醫療、工業製造、交通、通信等各方面,能被現有網路技術改造的空間不多了,但能被新技術改造的空間,還有很多。

    做一個長期主義者

    挑好聽的說,一些大廠已經採取了積極的行動。阿里和騰訊去年都宣佈要投入1000億元,助力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共同富裕,並表態會堅定投入量子計算、晶片等長期基礎性研究,向網路的「無人區」探索。

    挑難聽的說,這條路的先期投入會非常非常高昂,收穫卻不會來得太快,想要走得穩,需要的不僅僅是砸錢、定目標、喊口號,還需要站得夠高,從社會、國家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另外還得在管理上多花點功夫。

    而很多網路企業在監管之前對此毫無心理準備,僅僅把生意當成生意,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所擁有的數據資產到底意味着多大的社會責任。

    道路曲折,如果你正身處網路行業,或是正投資着網路企業,那最好得保持對光明未來的信心。困境不會突然反轉,戰鬥將是長期的。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