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沒有成功的企業 只有時代的企業

    沒有成功的企業 只有時代的企業

    製造業無疑成為了元旦過後的熱點。

    開年以來多地重大項目相繼開工,其中電子訊息、新材料、高端裝備等製造業項目成為投資佈局的重頭戲。據報道,近期從部委到地方正密集部署新一輪舉措,加力推進工業穩增長,提振製造業投資。一方面,儘早啟動實施「十四五」規劃已確定的工業和訊息化領域重點工程項目,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加大企業數字化、綠色化改造的支持力度,以轉型升級增強發展後勁。

    數據顯示,2021年12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3%,比11月上升0.2個百分點,製造業景氣水平繼續回升。

    作為最核心的實業版塊,製造業上下游連接廣泛,景氣程度反映經濟發展動能狀態,政策扶持也會直接調高市場熱情。如同去年初新基建的驅動力量,相信製造業也會在上半年乃至更長周期釋放外部效應。

    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面前,提振實業投資,加快項目落地腳步,推進數字化轉型升級,是更理性、更有效的發展思路。

    實體經濟升級的新範式

    回歸理性,是中國經濟整體氛圍的一個關鍵詞。回看2021年,單從投資領域來看也能看出一些清晰的趨勢。過去一年,一級市場更加務實:一是市場價值回歸,重回「投早投小」,前沿科技、專精特新成為強勢標的;二是看多中國,高壁壘、強需求、優先轉型升級的國內實業被普遍看好。

    理性選擇的,必然偏向關聯根本、穿越周期、長期價值。2021新能源、半導體、先進製造、新消費、大健康等領域堪稱鮮花着錦,當然泡沫喧騰仍然是有的,但總體來講更多的人開始不論風口而看價值,不苦心孤詣造模式,而是回歸真創新、真轉型。

    這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結果。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周期,技術驅動的權重在進一步上升——從年初製造業的投資佈局上也可見一斑,對於更多的傳統產業而言,要更加關注一橫一縱的轉型升級:一縱,是指所在垂直領域的創新突破,是面向同業的高牆壁壘,是核心競爭力;一橫,則是橫截在幾乎所有實業面前的一道必答題,即要把數字化轉型升級看做是階段性核心任務之一,橫向比照不同行業的數字化水平,見先思齊。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正式提出「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強調「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政府指導的方向進一步印證了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需要數實融合,載體就是產業網路。產業網路的核心價值在於用數據度量、優化和連接多個產業環節,通過數字化技術優化產業鏈從生產到消費終端的各個環節和整體鏈條,最終達到價值提升,增效降本的核心目的。在數據化過程中,實體經濟將實現虛擬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緊密融合,並通過新的協同作用,基於產業網路創新出實體經濟的新模式、新業態和新的價值鏈體系。

    數實融合不是新思路,但對於很多傳統領域而言,仍然是隻聞其聲不見其人的新課題、新範式。對於企業而言,數實融合不僅是技術和方案供應商的技術創新,也不僅是企業 IT 部門的技術升級,它需要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真正主動的相向而行,相互融合,從理念到行動,從產業價值到社會價值,一起攜手共創。

    到基本面去

    前幾天馬化騰在朋友圈評論中轉發了騰訊助力實體經濟的廣告片。有意思的是,在這條狀態下,馬化騰還發了一個評論,他認為,數實結合,才是真正的元宇宙。在眼看着元宇宙概念成為風口向空中席捲的節點,「唱反調」提示要向下看,向實業紮根,倒是很符合騰訊一貫務實的風格。

    這支片子是騰訊繼2018年發起「紮根消費網路、擁抱產業網路」的戰略升級、2019年提出「用户為本、科技向善」新使命願景和2021年將「推動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納入公司核心戰略之後的首支品牌片,在總結過去三年助力實體經濟實踐的基礎上,表達了面向未來的戰略目標。

    過去騰訊是第一代本土網路企業,曾經乘借網路、移動網路時代紅利成為中國最頭部的企業,商業上獲得極大成功。而在新一輪技術變革面前,騰訊以工具箱,連接器的角色重新自我定位。

    在這個過程中,騰訊從一個大企業真正連接到了國民經濟廣闊的基本面。在不以企業商業成功為核心要義,而以社會價值為重中之重的算法指引下,騰訊找到了自己通往未來的方向。

    這樣的角色轉變,也並非頭一次。十年前3Q大戰後,騰訊曾經花了半年調整戰略,深刻自省後選擇開放,還專門請外部專家來當面罵騰訊,騰訊放棄了孤城王者攻城略地與創業者為敵,而是成為工具箱,連接器,打造生態,含蓄數字化水源,通達供需。從聚光燈下轉向幕後,為新生代舞者掌燈。彼時騰訊的廣告片《彈指間,心無間》恰切表達了騰訊的成長宣言。

    事實證明,這一次的選擇,正是一次成功的蜕變,騰訊用開放生態的思路,贏得了移動網路十年。但隨着網路流量見頂,產業鏈上下游互卷,大平台藉由自身勢能優勢,自然對生態下游的小企業形成壓力。但當算法逐漸失去了先進性,就必須迭代。

    930變革後,騰訊成立平台與內容事業群(PCG) 和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紮根消費網路、擁抱產業網路,強化產業連接能力。此後騰訊由C轉B+C,投身產業網路,騰訊戰略進一步升級,決策背後是各領域產業數字化轉型需求飽滿,以及經濟結構與引擎的轉換。

    2021年,騰訊實現戰略升級,以紮根消費網路,擁抱產業網路,推動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作為發展戰略,致力於做好連接器、工具箱和生態共建者,成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助手。

    騰訊的可貴之處,甚至是幸運之處,就在於它能夠主動審時度勢找準自身的價值定位,而沒有固執地守着「真金白銀」直到被時代拋棄。

    數實融合三重命題

    在數實融合這個題目面前,騰訊們的加入,既是一種解法,反過來也映射了目前實體經濟數字化升級仍面臨的三重命題。

    首先是數字化冷啟動需要更多新基建的建設者。中國講數字經濟講了多年了,從高端商場到菜市場都能移動支付,老百姓出門都不帶錢包。的確,從消費端來看,中國在全球範圍內是遙遙領先的。這些成就讓很多人忽略了很多傳統產業的數字化基礎還非常薄弱,甚至卡在狹義「數字化」的階段,更不要談什麼智能化、訊息化。而且不同行業、不同區域的產業數字化發展階段不同,理解與需求也不同,這也意味着數字化不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需要動腦筋、下功夫「因地制宜」。

    之前跟一位頭部科技公司的銷售人員聊,請教他雲業務賣得怎麼樣,他直言不好乾。很多企業管理、運營歷史數據都落實在紙面上,就光把客户的資料從小本本爛筆頭變成「0、1」數字化,就要從最基礎開始去花大功夫,所以可見整個經濟體的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任重道遠,不僅需要巨大的時間、資本投入,並且不能很快帶來投資收益,所以,除了依靠政府政策引導和公共投入,也亟需社會領軍企業的積極參與,才能實現數字化的冷啟動。

    第二個命題,創造融合創新的新連接。新一代產業變革的主要方向就是,實體經濟有迫切的轉型升級的需求,而科技企業又亟需技術創新落地場景。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推動傳統產業與新技術融合,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打造新產業新業態,就成為產業界和投資界必須共同面對的歷史任務。

    實體經濟與新興科技之間的融合創新,需要連接技術與需求、算法與場景的重要媒介,推動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有效結合,幫助和支持傳統企業進行跨地域、跨時間、跨行業的創新升級,加快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提高創新效率,實現商業模式和管理創新,從而培育出新模式和新業態,來推動整個企業和行業的發展,促進新舊動能的轉換,服務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

    第三個命題是彌合產業技術鴻溝的追求共同富裕。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過程,是在各個產業、地區數字化程度參差不齊的前提下進行的。因此,這場產業變革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加大投入,加強訊息基礎設施建設,彌合不同產業間的數字鴻溝,讓更多行業受益於技術創新,讓更多人享受產業變革的福利。因此,更深層面,共同富裕不僅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的,也是實體經濟數字化的應有之義。

    中國目前擁有1.5億各類市場主體,其中絕大多數是實體經濟企業,99%以上是中小企業,這個龐大群體的數字化轉型升級關聯就業和民生大局,中短期要穩中求進,長遠來看,則是要實現共同富裕。

    這三重命題需要實業自驅力,需要政策扶持,也需要科技公司、學界的聯動。

    耕耘,需要天時地利,更需要泥腿子。

    平台型企業價值轉型機遇

    數實結合,產業網路,需要更多的騰訊。但對於騰訊們這類平台型企業而言,更重要的是把握數實融合為自身帶來的價值轉型的新機遇。

    有人評價騰訊的選擇給行業打了個樣,也的確如此。

    事實上,騰訊們歷經技術與市場環境變遷所拿到的一張張「船票」,呈現過去二十年技術與市場機會遞進爆發的脈絡,也映射了社會共識的凝結和流動——訊息化、共享、中心化與去中心化、次元突破、共同富裕……他們從基本面來,也應到基本面去,基於立身的技術和能力,服務更廣泛的實體經濟。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站在二十年代初回看從上世紀末端破土而生的創業者,很容易從一個技術或應用看到一個企業,進而從一代人看到一個時代。事實上,只有時代的企業,才能有所成就。

    所有一切仍有待於將來。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