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僅4.3%大學生月薪過萬 中國的教育焦慮

    僅4.3%大學生月薪過萬 中國的教育焦慮

    去年有個著名的財經調查,估計很多人看過,《中國青年報》面向全國大學生就業調研,近7成的00後認為自己畢業10年內,達到年入百萬。

    現在這世道,新聞都像電視劇有上下續集。

    最近12日發布的《2021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僅4.3%的2020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後月收入過萬,五分之一的本科生畢業起薪在4,000元人民幣至5,000元之間。每十個裏就有一人月薪不到3千。

    我看了下評論區,嘲諷全開「被知乎忽悠瘸了」「知乎人均年薪百萬,微博人均985」「年輕人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說真心話,沒必要嘲笑年輕人。今天,整個社會都在瀰漫教育焦慮氣氛。

    01

    設想下,一箇中產家庭的00後,他的父母高校畢業,他從小揹負希望,在雞娃教育中成長。整個社會都在告訴他「書中自有黃金屋」「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親戚是這麼說的,老師是這麼說的,報紙電視都是這麼說的。

    鋪天蓋地的課外班廣告,向中產家庭製造焦慮:「您來,我們培養您的孩子,您不來,我們培養您孩子的競爭對手!」 家長不得不投入畸形的教育軍備競賽,內卷卷到幼兒園階段。

    年輕人十多年的苦讀,青春全部獻給書山題海,終於考上一個985/211。換成誰,誰都會覺得必須賺他個年薪百萬,不然,怎麼彌補之前的投入。

    長輩親戚們告訴他,考上大學後,日子就輕鬆了,可以成為人上人了。然而就業市場給他回饋,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能月薪過萬。

    這種社會現實和他之前腦子裏輸入的東西是完全相反的。

    00後以為自己應該是社會精英、人中龍鳳,十年內年薪百萬,結果他畢業後在北上廣只能租15、20平米的房子,沒有獲得精英的生活,你怎麼勸00後接受現實?

    現在社會上灌輸的教育觀念大多是錯的,嚴重高估教育回報率,彷彿一個人學歷高,就萬事大吉,money honey 自然 go my home。

    網易內容頻道的某70後編輯曾在飯桌上說過,他自己進入網路行業工作二十年,工資漲了二十倍。這種直升機漲薪是罕見現象,時代的運氣,個人的運氣,大部分國家的人是一輩子遇不上的。

    經濟學家托馬斯·索維爾做了一個調查,統計美國農工商各行各業。1970年代,事業黃金時期(取的年齡段是35至44歲之間)的員工掙的錢,僅僅比自己剛入行時候多了1 倍。到1990年代,漲工資幅度稍微高了些,事業黃金時期的員工比自己剛入行時多3倍一點,遠遠少於中國的成功人士。

    進一步說,教育回報率這個東西,到底是因還是果,值得仔細思量。一些白領崗位並不需要啥學歷,高中生也能幹。

    美國很長時間以來,會計營銷等白領職業都不需要大學,你只要在專門的學校(類似中國的大專)接受訓練,就能出來幹了。而到了1970年代以後,大公司卡學歷逐漸嚴格起來。這時候工作崗位稀缺,必須加一道門檻。

    在中國有個非常典型的崗位——銀行櫃員。這個工種技能有啥難度?沒有的。

    但是08年之前,只招收名牌大學生,學歷低了,銀行看都不看你一眼。北京上海的銀行,錄用一個櫃員起步要求就是211碩士畢業。

    優秀人才就這樣被廢掉了,除了少數人進入銀行高管層,多數在底層的櫃員崗打雜。

    今年的考公熱也是如此,基層公務員崗位填寫報告,報户口材料之類的瑣事,沒啥技能難度的,美國接近一半的公務員崗位是高中生。

    現在的中產雞娃,要是雞出個比爾蓋茨馬斯克,也倒算是促進生產力,有益社會,但是通常雞出個編制工。預計2022年有212萬人考公,462萬人考研,900萬人考教,幾乎60%多的大學生,加入了考入體制的內卷大軍。

    02

    有人講,中華民族有科舉讀書的傳統。

    其實呢,中國人愛學習、艱苦奮鬥是被逼出來的,本質是低福利社會,缺乏保障。

    一旦福利高了,大家就不談「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以前計劃經濟時代就是如此。城市國企子弟下課後就玩,青少年玩得很hight,不投身教育軍備競賽。

    今天網上有個很著名的笑話。

    新華字典:「小明考上了北大,小王考上了中專,我在商場當營業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其實,在八九十年代,商場營業員確實有前途,是個不錯的職業。當時的工人階級普遍高工資,北京三級技工和中學教師的收入相差無幾。

    因此國企工人子弟對考試並不上心,喜歡玩耍、體育運動,跟現代歐美式的寬鬆教育沒太大區別。

    結果還搞出了意外效果,體育事業有聲有色,足球、籃球等運動特別繁榮。

    1954年國家頒發《關於在政府機關中開展工間操和其他體育運動的通知》,根據調查統計,全國1191家廠46萬工人,常參加體育活動佔總數30.43%。

    上海作為重工業基地,體育事業異常發達,工人熱情地投入球類運動。1956年,全市共建7個產業體協和3395個基層體協,足、籃、排和乒乓球隊共11918個。

    其他城市的工人體育活動也不落後。在瀋陽、武漢、天津等工業城市,建造露天燈光球場成為各單位、廠礦的一大景觀。每到國慶節、勞動節等重要節慶,民眾都要開展大規模的體育活動。

    截至1989年,全國有各行業基層體協4000多個,有300多個大中型企業辦了高水平運動隊。

    為啥工人武德充沛,體育能力max?因為他們享受高質量的生活條件。從出生到退休,企業辦社會,看病去的單位醫院,育兒的有單位託兒所,不發愁。

    同樣原因,城市的文藝生活也非常繁榮。

    家長沒有望子成龍的強烈意願,父母實行寬鬆教育,允許孩子打球或者玩音樂。那種一定要孩子高考,上個名牌大學的家長,很少存在。

    前幾個星期,微博上有個民粹分子翻車了,他說電影《鋼的琴》是小資產階級情調。

    評論區,網友當場打臉,告訴他,八九十年代的工人業餘生活精彩,彈琴欣賞藝術,工人不是刻板印象裏滿手機油的大老粗。

    03

    從計劃經濟時代看出,只要福利有保障兜底,普通人很快就擁有自我,燦爛人生。所謂中國人刻苦學習,愛讀書的泡沫幻影,立刻就破了。

    現代歐美國家可以看作是超級大號的國企社會,福利擴大到全民階層。意大利等國實行過特殊的勞動力補貼制度,它定期調整生活成本,將工資與通貨膨脹掛鈎。一旦物價上漲,勞動者獲得一定比例的津貼補償,這個制度被形象地稱為「自動扶梯」(escalator)。學歷較低的藍領工作,也能獲得安穩的生活。

    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北歐,通過稅收等工具,調整社會各階層,減小兩極分化。在福利國家制度下,最窮的群體有政府保障兜底,社會氣氛安逸,不崇尚競爭,沒必要從小折騰孩子。

    根據OECD的調查,2016年上海的十五歲學生平均每周花13.8個小時做作業,另外很多學生要上補習班。美國的高中生寫作業為6小時,英國的高中生為5小時,而北歐為3小時,北歐不愧為福利天堂。

    有本《愛,金錢和孩子》,最新前沿的教育問題著作,介紹了當前最新的西方育兒模式。書裏做了問卷調查,墨西哥等貧富懸殊的國家,他們家長跟中國人一樣極為重視勤奮,堅信「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墨西哥中產階級贊成刻苦讀書的比例在65%以上,在德國這個比例就小了,為30%,在福利制度最完善、兩極分化最小的北歐五國,這個比例最低,在11%—17%之間。

    在丹麥、挪威,國家正式義務教育要到7歲才開始,小學生在年滿13 周歲之前不會收到任何成績單。在一到三年級的課堂,孩子們甚至可以不坐在位子上,在教室裏閒逛。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郊區的一所獨立學校,教學模式非常獨特,校方允許學生每周自己制定時間表,按其個人意願決定修課數量。學生也可以制定和修改自己的學習目標。

    寬鬆教育絲毫沒有影響他們的創新水平,瑞典這個盛行佛系養娃的國家,在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中名列前茅。

    04

    說到底,歐美教育通向的最終結果是做大蛋糕,一個國家最聰明的人,用知識創造新的財富,不斷湧現新的點子,為社會生產新的蛋糕,然後讓全體國民受益。

    有的國家,最聰明的那一批人讀了書後,往現有蛋糕裏瓜分,搶食,這種雞娃模式又有何益。

    我記得自己讀書那會,大概2000年到2010年左右,還有媒體反思中國教育的弊端,填鴨式做題不利學生身心健康,提倡歐美教育。

    現在壓根很少人敢提了,稍微說兩句,就會被「美國寬鬆教育不給底層出路」「中國高考最公平」的唾沫星子給淹死。

    微博知乎上的一些販賣焦慮的號,談到國外,言必「日本階級固化」「美國窮孩子不能出頭、哈佛耶魯一半是權貴精英」,還裝模作樣列數據,美國年收入超過63萬美元的前1%家庭,入讀常春藤的可能性比年收入3萬美元以下的家庭要高77倍(華東師範大學田雷教授主編的《雅理譯叢》)。

    這些號不告訴大家,另一面事實——人家美國藍領住大house,居住條件比北上廣網路企業上班的白領好多了,美國中西部農村一個窮人的消費能力吊打北上廣中產。

    華盛頓智庫Action Institute曾經依據BEA的數據,對美國貧困户(即收入位於社會金字塔最底層的20%)生活水平進行了橫向比較。

    美國貧困户的商品和服務的消費,比世界多數發展中國家國民人均水平還高出3-30倍不等;

    美國貧困户的人均消費水平高於全部OECD國家,也高於大多數歐洲國家的人;

    如果把美國貧困户人口(總數約6200萬)單獨成立為一個國家,就消費能力而言,該國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鄉下人悲歌》那書的作者萬斯,他說,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世界國際格局,是去伊拉克服役,看到了當地的人權狀況和窮人的生活。萬斯自己作為美國底層社會的孩子,從小到大那些唾手可得的現代化生活用品和服務設施,在國外是稀缺品,伊拉克有的地方,基本的水電都不能正常供應。

    而早在2001年,低於美國官方貧困線的窮人家裏都有中央空調和一個微波爐。2001年大多數貧民窟裝有有線電視,並且還是兩台。到了2003年,接近四分之三的低收入家庭擁有一輛汽車,40%的家庭擁有兩輛甚至更多輛汽車,官方貧困線以下美國人的人均居住面積超過歐洲人的平均水平。

    漫威電影《小丑》剛上映的時候,美國人用它來發泄社會不公,底層怒火。但我們中國人看了後,感官卻是:美帝真富強,主角亞瑟·弗蘭克住的房子真大,不愁吃穿,還有醫保,第一次去看心理醫生,居然是免費的。

    國內有自媒體號販賣焦慮,擔心歐美貧寒子弟不能階層跨越。

    人家老外需要中國人來操心?

    真是幽默。

    發達國家這種高福利模式是必然的趨勢,一個良好的社會,應當是通過教育為社會生產新的財富,把蛋糕做大做好,讓藍領階層的中專生、職校生過上體面生活,而不是拼了命內卷,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名校高材生在為數不多的蛋糕裏爭個頭破血流。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