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RCEP正式生效 將帶來怎樣的變化?

    RCEP正式生效 將帶來怎樣的變化?

    從2022年1月1日起,RCEP已經在中國、澳洲、日本和6個東盟國家先行正式生效了,其他國家也會陸續生效。

    屆時將會覆蓋全球30%的人口和經濟總量,是世界最大的自貿區,沒有之一。

    回想一年前,RCEP趁着美國陷於大選、無暇西顧迅速簽訂的時候,幾乎是舉國振奮。

    預計到2030年,RCEP將帶動成員國出口淨增5,190億美元,國民收入淨增1,860億美元。

    對於中國而言,這不是一份普通的自貿協定,是一份劃時代的宣言書。

    (一)為什麼要搞RCEP?

    RCEP的本質,就是大家互相減免關稅,促進貿易,成員國之間平均能達到90%商品的關稅減免,你也許會奇怪,這和WTO不是一樣的麼?那為啥還要多此一舉?

    談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說一下WTO史上著名的「多哈回合談判」。

    2001年前後,世界因為網路泡沫,爆發了一波經濟危機,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尤其疲軟,中國也不例外。世界銀行預計到2002年,世界貧困人口將增加1,500萬(貧困線標準是每天收入不足1.25美元)

    這樣下去當然不行,為了促進經濟恢復,各國就聚集在卡塔爾的首都多哈,趁着世貿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之際,啟動了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史稱「多哈回合談判」。

    當時的主流觀點普遍認為,經濟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阻礙貿易的壁壘太多了,如果清除這些壁壘,世界經濟將有很大發展,發展中國家對此尤為期待。

    「多哈回合談判」的重點便放在了消除貿易壁壘上,主要有八個方面:農業、非農產品市場準入、服務、知識產權、規則、爭端解決、貿易與環境以及貿易和發展問題。

    本來大家設想,最遲到2005年就能完成談判,結果,困難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談判啟動兩年後,也就是2003年9月,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的WTO第五次部長級會議上,談判陷入了僵局,主要是各國無法就農業問題達成共識。

    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出發,希望發達國家能削減農業補貼,同時保護本國內糧食生產之類的;

    而發達國家堅持給予國內農業高額補貼,雙方互不相讓。

    2005年的WTO第六次部長級會議,各方再次談了個寂寞,到2006年,多哈回合談判無奈地暫停了,雖然2007年一度宣佈要重啟,但實際上一直沒有正式重啟。

    後面每次WTO的部長級會議,都被稱為「多哈回合談判」最後的機會,但每次都談不成,一直到現在,「多哈回合談判」已經沒下文了。

    本質上,「多哈回合談判」就是傳統的世界貿易機制的縮影,世界各國由於發展水平差異、產業水平差異、國情不同等等因素,導致利益訴求千差萬別。

    發展中國家或者發達國家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比如歐盟,德國汽車工業強勢,所以很關注汽車問題,對於農業一般可以讓步,但是法國農業比較強勢,無法接受農業上的讓步。

    想要拿出一套令所有人都滿意的方案,難於上青天!

    而傳統的WTO貿易談判機制屬於「一票否決」式的,有一個國家不同意就搞不成,要是大國不同意更難搞。

    談判再多也是浪費時間沒有結果,越來越多的國家不再寄希望於傳統的WTO機制,而是選擇單幹,要麼是雙邊談判,也就是兩個國家談,然後簽自貿協定,要麼是幾個鄰近國家談,然後簽區域性自貿協定。

    在歐洲,有歐盟,北美有北美自貿區,非洲,則有東南非自貿區,囊括20個國家,俄羅斯拉着白俄和中亞斯坦們搞起了歐亞經濟聯盟,連南美洲,都由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烏拉圭搞了個南方共同市場。

    世界經濟呈現出「區域集團化」趨勢。

    經濟的區域集團化對於大國和小國都是有好處的。從小國的角度,諸多小國抱團,不僅僅擴大了市場,還獲得了和大國談判的籌碼。

    東盟便是典型,各方為了拉攏東盟,可謂給足了面子。

    從大國的角度說,這就是給自己準備了一個後院,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經濟勢力範圍,一個緩衝地帶,有了它,就有了除本國之外的基本盤,這非常重要。

    而經濟上的強勢,必然逐步傳導到政治,使得大國在本區域集團內成為政治領袖,德國在歐盟的地位就是這麼來的,德國藉着歐盟老大的地位,實現了與中美俄的平起平坐,要是沒有歐盟,德國根本不可能獲得這樣的地位。

    既然滿世界都在搞區域經濟集團化,那中國自然也不能落後,但偏偏在過去,中國在這方面是落後的,除了中國--東盟自貿區,並沒有更大的區域經濟集團。

    別人都是抱團的,而我們只有自己,再加上以前內需市場不振,這就使得面對經濟危機,我們的迴旋餘地較小,而且我們一個國家,面對對方一個經濟集團,往往在國際貿易規則制定中處於下風。

    另外,缺乏區域性經濟集團,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的畸形,按常理來說,任何國家最重要的貿易伙伴都是自己的鄰國,比如美國,美國進口最多的國家常年不是中國,而是墨西哥。

    而中國長期最大的貿易伙伴卻是大洋彼岸的美國,如2010年時外貿依存度高達50%,其中和美國的貿易又是大頭,和鄰國的貿易反而遠遠不如,以上兩個因素疊加起來,就導致了我們面對美國缺乏底氣,金融危機後幫美國背了一次通脹,也有這個原因在。

    為了擺脱憋屈的現狀,我們必須打造由我們主導的區域性經濟集團,RCEP的正式名稱就叫「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劃重點,區域。

    正好,東盟也有這個心思,而且比我們還要積極,RCEP就是東盟發起談判並邀請我們加入的,面對東盟遞過來的橄欖枝,我們沒有猶豫。

    為了避嫌,我們一直強調RCEP是東盟主導的,不是中國主導,但傻子都看得出,以中國的體量,一旦RCEP成真,中國必然逐步成為主導者。

    對此,美國不可能容忍。

    (二)美國的攪局

    美國自從奧巴馬上台,就確立了「重返亞太」戰略,軍事上將60%的海軍力量調往亞太,政治上全面挑撥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在南海等問題上推波助瀾,經濟上則祭出了TPP。

    TPP的實質,就是通過高標準的壁壘,重新構建一個將中國排除在外的經濟圈,達到孤立中國經濟的目的,TPP跟RCEP的成員國很大程度是重疊的,兩者本質是競爭關係。

    但要構建這樣一個圈子並不容易,如果沒有確切的好處,別人憑什麼跟你一起搞,奧巴馬政府的策略就是讓利,美國負責高端部分,而中低端製造業、甚至部分農產品市場,則讓給東南亞。

    這個設想不得不說是完美的,面對這麼大的紅包,一大堆國家心動了,我們乾着急,但也沒辦法,畢竟我們給不了這麼大的紅包。

    所以TPP正式簽署的時候,國內普遍悲觀,認為TPP就是個經濟智子,我們的經濟發展要被鎖死了。

    然後,令人大跌眼鏡的事情發生了,懂王上任第一天,就昭告天下退出了TPP,TPP從長遠來看,是真的可以嚴重傷害中國,可特朗普一天也等不了,莫非他真是建國同志?

    當然不是。前面說了,TPP的實質,就是美國讓出中低端製造業和部分農產品市場,的確很慷慨,但對美國工人、農民群體來說,你這不是慷我之慨?

    讓出中低端製造業,那工作機會流失到了東南亞,你奧巴馬無所謂,我喝西北風去?把我兜裏的錢裝入紅包送給別人,紅脖子們雖然沒什麼文化,但絕對不傻。

    所以美國工人和農民對於TPP那是深惡痛絕,一致認定那就是賣國協議,以致於美國政壇沒有幾個政客敢明着支持TPP,誰都知道希拉里是TPP的幕後操盤手,然而即使希拉里競選時,也不敢明着說支持TPP。

    特朗普的基本盤是工人和農民,再加上特朗普本來就是走民粹路線的,根本不敢得罪基本盤,基本盤如此憎恨TPP,那退出TPP就是理所當然,不僅要退,而且要退得高調,恨不得讓全世界知道。

    美國退出之後,日本把TPP改成了CPTPP,並開始正式運行,但本質上已經是個雞肋組織,作用遠遠不及當初。很多人擔心,拜登會不會回到CPTPP。

    大概率不會。

    因為經過特朗普四年的不懈宣傳,「美國優先」的理念已經在美國深入人心,誰都別想佔美國便宜。

    像TPP這種讓利性質的協定,已經被今天的美國輿論高度反感,哪個政客敢提讓利,他也別想幹了。所以拜登上任這麼久,這事連提都不敢提。

    有記者曾經就這事問過白宮,白宮顧左右而言他,都不敢正面回答。

    美國不僅不願意再讓渡利益,反而要壓榨他國來顯示「美國優先」,再加上2020年的時候,疫情嚴重衝擊了全球經濟,大家都受損嚴重,迫切需要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

    於是大夥一合計,趁着美國大選難解難分之際,趕緊將生米煮成了熟飯。

    (三)RCEP對中國的利好

    RCEP對中國的利好,主要有幾方面,第一如前面所說,讓我們有了經濟勢力範圍,獲得更廣闊的經濟縱深,特別是面臨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當下,誰的縱深更廣闊,誰的血條就厚,誰就更有希望熬死別人。

    RCEP總計15個成員國,分別為東盟十國、中日韓澳新,全球30%的人口(22億)和經濟總量的30%(26萬億美元),而中國又在其中佔了大頭。

    整個26萬億的大市場中,中國的商品毫無疑問會處於強勢的地位,RCEP生效後,中國近30%的出口實現零關稅待遇,覆蓋的貿易額約1.4萬億美元之多,對於製造業、尤其中高端製造業來說無疑是一波利好。

    以前希臘能造公交車、捷克能造汽車,但自從進了歐盟之後,這些都歸了德國,歐盟市場成為了德國製造的自留地,假以時日,中國製造在RCEP內部也能擁有這樣的地位。

    過去我們之所以比較怕美帝制裁,一大關鍵是對美帝出口佔GDP比重太大,關乎了太多的就業,很多人家裏能不能揭開鍋,就看美帝臉色呢。

    目前,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2020年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已經變成了東盟,歐盟第二,美帝滑落到第三,如果計算與RCEP國家的貿易總值的話,已經佔到中國外貿總額的31%。

    有了RCEP之後,我們的貿易重心會更加傾向西太國家,跟美帝的貿易重要性會相對越來越低,與之對應,我們對抗美帝的底氣也就相對越來越充足了。

    而這種變化會直接帶來國民心態的變化,《環球時報》旗下的環球輿情中心從2006年起,每年都會搞一次「中國人看世界」系列的民意調查,已經連續進行了十六年。

    其中在「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雙邊關係」這一項上,以前15年都是「中美關係」最重要,而今年,歷史性的的一幕出現了,55.8%的人認為「中俄關系」最重要,其次是中歐關係,第三才是中美關係。

    這背後的變化,就來源於中國經濟重心向周邊轉移,當我們的經濟重心逐漸轉向周邊,那國民也肯定更加關注周邊,那樣一來,國民對「眯眯眼」們的容忍度就會越來越低。

    之所以過去這麼多「咪咪眼」,除了單純的壞或者蠢之外,就是因為和西方的經濟關聯度太高,而且中西經濟交往時,西方處於甲方地位,很多人為了拿到西方的合同,就會自己丑化自己來討好西方,將自己往眯眯眼的方向打扮。

    而一旦西方的重要性降低了,那就沒必要再醜化自己了,當年只能跪着賺錢,很寒磣,現在可以既站着,還把錢賺了,那我還跪個啥。

    當然,有人可能會問,那我們會不會為了討好RCEP國家而醜化自己,明確告訴你,

    不可能!

    在RCEP中,我們才是甲方,你啥時候見過甲方討好乙方的?

    所以接下來要說的就是RCEP對中國的第二大利好,便是可能重構產業鏈,初步打造一條由中國主導的區域性產業鏈,讓我們成為甲方。

    過去的產業鏈是怎樣的?

    美帝與歐盟作為消費國,輸出資本、技術與高端產品,進口原材料和低端產品;

    日韓新加坡等作為高級打工人,專心於製造,被允許掌握一定的技術,中國則是中低級打工人,不被允許掌握技術,也不能製造核心產品,東南亞之流作為最低級打工人,三者總體承擔生產國的角色;

    另外還有中東、澳洲等負責輸出原材料和能源。

    很明顯,在傳統產業鏈中,中國的位置就是個肉夾饃,前有西方堵截,後有東南亞追兵,利潤低不說,原材料價格還動不動就上天,讓我們賣一單虧一單,別提有多憋屈。

    而在RCEP中,各國的互補性很強。

    中國已經有了充足的資本、世界最龐大的消費市場和一定的技術,急需市場和原材料,日韓新加坡這類有部分技術和資本,需要市場和原材料變現,東盟剩下九國有原材料、廉價勞動力,還有一定的製造業基礎,最需要的就是技術、資金和產業轉移,澳洲和新西蘭原材料和農產品充足,急需市場。

    各國一看,你缺的就是我有的,我急需的就在你手上,那咱們組團吧。

    而在任何一個經濟團體中,老大必然是消費國,消費國敞開自己的市場進口,同時向外輸出技術和資本,並掌握制定規則的能力,整個經濟圍繞着消費國循環。

    很顯然,在RCEP中只有中國有能力擔任消費國的角色,因為只有我們有龐大的消費市場,這也是東盟要把中國拉進RCEP的原因。

    當我們成為了消費國,便有了建立中國標準的能力,比如,以前你的農產品出口都是按照美國標準的,現在你要瞄準龐大的中國市場,那肯定要按我們的標準來,中國標準就這樣輸出了。

    消費國還會輸出資本與管理理念,我們近些年來對東南亞的大量投資,如阿里收購Lazada、將一些低端製造業轉移到東南亞,都屬於此列,最終通過中國資本、中國標準、中國理念,實現對產業鏈的重構。

    當你的產業是中國投資、管理使用中國理念、技術是中國輸出、產品出口目的地也以中國市場為主,那這條產業鏈還不是我們主導?

    恭喜中國,榮升甲方。

    而經濟上的影響力必然傳導到政治,經濟控制一定會帶來政治控制,中國對RCEP各國的政治影響力將不斷增加。

    最近澳洲國防部對中企租借達爾文港99年的調查已經公布了結果,結論是沒有發現什麼國家安全威脅,這實際上就是中國影響力增強的證明。

    當年法德這對大陸宿敵都能在歐共體的框架下和解,中國和澳洲之流更不存在不可化解的矛盾,當經濟不斷融合,兩國利益也就互相捆綁了,很多時候都不用我們出面,有什麼事他們自己的相關利益群體就會搞定。

    今天能租借港口,日後把美軍趕走也不是不可能。

    過去很多年西太各國都是「經濟靠中國、政治靠美國」。這一方面是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了很多好處,但整體的好處還沒有超過美國,另一方面美國當時外交戰略還在線,願意讓渡利益,所以腳踏兩條船,最符合各國利益。

    RCEP大部分成員國同時參加TPP和RCEP就是這種兩頭下注心態的體現,美國退出TPP後,由日本牽頭的CPTPP成了雞肋組織。

    各國馬上意識到,中國要一家獨大,日本尤其不爽,於是拼命要拉印度進RCEP,還一度放話「印度不進RCEP,我就不進」。

    為了制衡中國,各國真是給足了面子,但三哥獅子大開口,要其他成員國給印度80%以上的商品關稅減免,而印度只給別人40%的商品關稅減免。

    RCEP群裏一下就炸了,三哥哪來的自信,赤裸裸把「佔便宜」三個字寫在臉上,美帝都沒這麼大面子,你是來談判的還是來砸場子的?

    印度怕被踢出群,於是做了一些讓步,並且耍了個小心眼,想玩各個擊破:

    1. 對於矛盾最大、預期衝擊最大的中國,印度只給中國減免42%,但要求中國給它65%;

    2. 對於衝擊較大的日韓,印度給他們減免65%商品關稅,要求對方給它減免80%;

    3. 剩下12個相對弱的成員國,要求對印度減免90%商品關稅,印度只給他們80%減免。

    大家一看,您老還是到恆河裏涼快去吧,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直接說:「願在沒有印度的情況下先達成RCEP」。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印度就算自己不走,也註定被大家踢出群聊,日本這個媒人都不好意思幫印度說話了。

    於是莫迪強勢宣佈退群,很多人都說,印度錯過了RCEP,錯過了複製中國入世經濟奇蹟的機會。

    其實我說真的,這事不賴莫迪,他已經做到極限了,印度的國情決定了他只能做這麼多。

    印度有兩大困難,一是缺乏中央集權,這個問題很多人說過了,我們不再展開。

    二是大量勉強維持生存的人口存在,這些人處於各行各業,收入很低,根本經受不起波動,比如印度的零售業,主體依然是小商户、雜貨鋪這一類,外資如果進入,短期內就會導致大量小商户破產。

    儘管從長遠來看,這樣是進步的,但是短期內必然導致出現大量失業人口,在選票政治下,政客敢這麼幹絕對是找死,2012年時,印度曾經想直接開放零售業,引進沃爾瑪,結果引發了全國5000萬人大遊行,總理辛格瞬間就慫了。

    莫迪本來就是玩民粹上台的,基本盤是國內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在貿易上對外資持懷疑態度,莫迪不敢背叛基本盤,空有改革的心,無奈「百萬漕工衣食所繫」。

    說回RCEP,RCEP對中國的第三個好處是助推人民幣國際化。

    自從疫情爆發,美國無限印鈔以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如果不能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那賺再多綠紙,也是給美帝做嫁衣。

    而人民幣國際化長期以來缺少一個明確的方向,有些東敲一榔頭,西敲一棒槌的意味。

    RCEP的到來,無疑為人民幣國際化指明瞭下一步的方向--先在RCEP成員國內部實現國際化。

    2014年時,中國與RCEP國家的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規模只有12314.4億元,2019年便已上升到3.5萬億,雖然還不能跟美元比,但勢頭非常迅猛。

    RCEP生效後,人民幣的結算量將繼續攀升,而為了人民幣的國際化,未來人民幣是不會再大幅度波動了,必然維持其幣值穩定。

    RCEP還有兩個意外收穫,一是間接達成了中日韓自貿區,過去中日韓自貿區搞不成,美帝看得很緊,動不動就弄死幾個談判代表。

    而在RCEP下,日本對華出口商品實現86%零關稅,對韓國出口實現92%零關稅;

    中國對日出口商品88%零關稅,對韓國出口商品92%零關稅;

    韓國對中國出口商品91%零關稅 ,對日本出口商品92%零關稅。

    中日韓自貿區就這樣迂迴搞成了。

    第二個意外收穫,是把台灣省排除在外。

    RCEP成員國與台灣地區的貿易額佔台灣總進出口的70%以上,RCEP生效之後,將對台灣形成直接衝擊,比如台灣出口到大陸的水果,質量又差,價格又貴,過去靠着惠台政策和我們對東南亞的關稅,賺得滿盆缽。

    現在,東南亞水果大舉進軍大陸市場,質量比台灣的好,沒有了關稅,價格更便宜,誰還買台灣的?

    還有機電產品,台灣的機電產品將逐漸丟失大陸和東南亞市場,未來的台灣經濟將繼續下行,大部分產業萎縮,人口外流,儘管台積電一時半會還不會倒,但光靠半導體,是撐不起2300萬人的。

    難怪有人調侃,RCEP是「環台灣省自貿區」。

    (四)RCEP對中國有哪些不利

    凡事有兩面性,有好必有壞。

    RCEP對中國的壞處也很明顯,第一就是低端製造業可能會外移,由於中國還有大量的低收入人口,保留部分低端製造業仍有必要。

    針對低端製造業的保留,國家一方面在中西部完善基礎設施、招商引資,目前已經吸引了一大批中低端製造業西移,像河南長垣市,就成了中低端醫療用品集散地,全國一半的醫療耗材來自這裏。

    但必須明確一點,我們不可能留住全部,因為有些產業,比如製鞋,其對成本就是十分敏感的,而人力成本又是大頭,我們又不可能降低工資,所以大概率會繼續往東南亞轉移。

    所以國家做了兩手準備,一是推動自動化,二是主抓中端製造的轉移,目前來看效果還不錯,大量的中端製造業近年來向中西部轉移,比如富士康轉移到鄭州,筆記本電腦製造轉移到了重慶,鄭州目前製造了全球一半以上的蘋果手機,重慶則佔據了筆記本電腦製造全球40%的份額。

    RCEP對中國的第二個不利,就是農業尤其是糧食會受到衝擊。

    長期以來,中國由於土地的問題,農業無法規模化經營,生產成本很高,比如大米,國家為了保證糧食安全,不得不給予大量補貼,再加上不斷提高採購價,才讓農民有利可圖。

    但這樣一來,就導致糧食的價格高了,不具備市場競爭力,導致中國糧食進口逐年增加,2020年進口糧食14262萬噸,增長高達28%,RCEP生效後東南亞靠着廉價人力,生產出來的糧食價格也較低,必然對國內糧食行業產生衝擊。

    農產品的衝擊也不容忽視,比如新西蘭奇異果,RCEP生效後,進口量肯定會更大,奇異果和我們的獼猴桃其實是同一個東西,但是新西蘭那邊產業先進,科研水平高,打出了品牌,能賣出高價。

    而國產獼猴桃產業落後,又散又亂,不受消費者歡迎,面對湧入的進口產品,可能會丟失更多的市場份額。

    另外,RCEP的生效代表一個趨勢,那就是區域內人員流動的不斷增加,未來RCEP成員國之間的簽證可能會日趨簡化,甚至搞出類似神根區的協議(當然,疫情期間特殊)。

    這對於國內的旅遊業未必是好事,很多人都抱怨國內的旅遊景點服務差、東西貴,根本不值,寧願去東南亞、日韓玩一趟,RCEP無疑會助推這一趨勢。

    RCEP對中國利好與利空起飛,但就整體而言,還是利好更多,因此我們必須邁出這一步。

    而且利空還可以倒逼一些行業轉型升級,像旅遊業,有了RCEP成員國的競爭,國內的旅遊景點會不會服務好一點,票價低一點、套路少一點呢?

    又如寶媽們一直抱怨都在國內奶粉價格過高,進口的普遍一兩百,國產動不動就三四百,貴不說質量還未必有別人好,RCEP生效會不會帶來更多優質廉價的進口奶粉,倒逼國產奶粉降價提質、向消費者讓利呢?

    這些對普通消費者來說都是有好處的。

    既然對國家整體、對普通個人都有明顯的好處,還可以倒逼落後的行業升級,那RCEP何樂而不為?

    最後說一點,RCEP的關稅下調是逐步實現的,有些行業是生效之日立刻實現,有些行業則需要陸續下調,像紡織服裝類,日本對華徵收最高11%的關稅,要完全降到0需要長達15年。

    同樣的,中國對日本威士忌徵收5%的關稅,RCEP生效後每年降低0.9%,要到第11年才會完全降到0。

    所以RCEP紅利不會立刻顯現,萬里長征第一步而已,大家謹慎樂觀。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