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蘋果衝擊4萬億?兩樣「秘密武器」獲分析師看好

    蘋果衝擊4萬億?兩樣「秘密武器」獲分析師看好

    蘋果財年為每年的10月1日至第二年的9月30日,最新披露財報為2022財年Q1財報(10月-12月),預計將於下周四1月27日美股盤後公布。

    據彭博分析師預期,2022年Q1蘋果營收為1186.92億美元,按年增長6.5%;調整後淨利潤為311.93億美元,按年增長8.5%;調整後每股收益為1.89美元,按年增長12.5%。

    來源:彭博

    對此,上周有數位華爾街分析師發表了對蘋果前景的報告,重申了對該公司的樂觀態度並表明了對其Q1財報的看法。

    股價方面,蘋果(AAPL)在2021年末從10月開始連漲3個月,漲幅超20%,市值迅速逼近3萬億美元,並在今年第一個交易日成功觸及這一前無古人的里程碑。有看漲者認為,截至12月31日的第一財季業績可能會刺激該股最終站穩這一台階。該公司目前市值約為2.77萬億美元。

    行情來源:華盛證券

    01

    iPhone熱賣,據稱13系列上季賣出4000萬部

    據Wedbush分析師Dan Ives分享來自對供應鏈的調查結果表示,在過去的10月~12月的假日季,蘋果總共賣出了4000萬部的iPhone 13系列,創下新紀錄。

    iPhone 13作為新機型本身就比較受歡迎,另一方面其發售時間又剛好趕上不少西方節假日,比如感恩節、黑五、聖誕節等等,這進一步促進了新款iPhone大賣。因此,在蘋果的Q1營收中,iPhone 13系列或許會有較高的佔比。

    Loop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Ananda Baruah上周五表示,在2022財年,蘋果的iPhone銷量和平均售價均將超過華爾街的預期。他認為,蘋果今年的iPhone銷售額和總營收可能都將增長10%至15%,遠高於華爾街同行平均預測的4.4%的增長。

    Baruah估計,12月當季iPhone銷量應在8400萬- 8500萬部之間,高於華爾街平均預期的8100萬部。在iPhone強勁銷售勢頭的推動下,他推算蘋果12月當季的營收將達到1220億美元,每股利潤為1.95美元,高於同行平均預測的1180億美元和1.88美元。他還指出,華爾街對2022年iPhone產量的預估太低了——他預計產量為2.43億至2.45億部,而華爾街的平均預估為2.4億部。

    此外,Baruah重申了他對蘋果股票的「買入」評級,並將其目標價從165美元上調至210美元。

    摩根大通的Samik Chatterjee則在上周四的一份報告中表明:「我們預計即將發布的截至12月的財報將顯示出一些與新產品有關的供應鏈緩慢的不利因素,這將限制數字上漲的幅度;儘管如此,我們預計在iPhone出貨量改善的帶動下,盈利營收數字會有適度的上漲。」他預期蘋果2022財年Q1營收可達1190億美元,每股盈餘為1.94美元,並重申對蘋果的「增持」評級,目標價為210美元。

    02

    醫療保健、汽車等業務或助力蘋果走向4萬億美元

    Piper Sandler分析師Harsh Kumar上周五在研報中談及蘋果財報:「我們認為,蘋果在2022年將迎來一個良好的開局。」並補充道,「我們相信,由於5G的普及,iPhone的銷售增長勢頭將得以延續,尤其是在美國和中國。此外,我們可以預見,增值服務和可穿戴設備的增長將部分抵消我們對Mac和iPad銷量的擔憂。」

    Kumar還補充說,他認為醫療保健和汽車是「該公司的下一個主要增長市場」。他聲稱,進軍這些市場將使蘋果的市值擴大到4萬億美元甚至更高。

    他表示:「在醫療領域,我們看到Apple Watch在不斷增加更多的相關功能,最終的目標是提供血糖監測系統。」此外他還表示,「汽車業務方面,雖然蘋果官方從未承認,但我們認為他們進行佈局是合理的,因為有了這款汽車作為硬件平台,蘋果可以更好地銷售自家服務。」

    他重申對蘋果股票的「增持」評級,同時將其目標價從175美元上調至200美元。

    Apple Car傳聞概念圖

    Evercore ISI分析師Amit Daryanani也重申了對蘋果的「增持」評級,同時將目標價從200美元上調至210美元。他認為,蘋果 AR/VR頭戴設備業務將複製Apple Watch的強勁增長軌跡,上市後第5年,有望貢獻181億美元的銷售額以及0.19美元的每股利潤。

    大家又是如何看待蘋果公司前景的呢?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