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中國單身人口超過2億

    中國單身人口超過2億

    母胎單身並非單身主義者

    2018年,中國的單身成年人口達到了2.4億人,其中獨居狀態的單身青年高達7700萬人。

    以前討論過很多有關單身的問題,包括單身的原因,不想結婚的想法,或者是單身的好壞處。

    其中《單身的理由可真多》裏面,就提到了有一些單身青年往往是「被迫單身」。

    現在學校裏面繁重的學習壓力,亦或是社會工作帶來的繁忙與負擔,都導致了單身群體的擴大。

    現在,我們把視角放到單身青年裏面的一個重要群體——「牡丹」,其實也就是母胎單身的音譯。

    母胎單身也叫母胎solo,最早起源於韓國,由韓文「모태솔로」翻譯過來,意思就是從出身到現在一直單身的人。

    經過時間的發展,這一詞語逐漸從韓國的娛樂圈擴散到追星族,再通過網路等手段傳到世界各地。

    現在,在中國,許多人也用此來吐槽自己是個「單身狗」。

    母胎單身的青年們與其他單身群體最大的不同就是完全沒談過一段真正的戀愛,除了一些社會交際,他們的生活更多是幾點一線,亦或是宅在屋內,享受安靜的生活空間。

    目前,社會上對「母胎單身」群體的研究也比較多,包括什麼原因導致了母胎單身,這些單身群體對自己的心理與生活、社會發展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在這一群體裏面,有一部分是「主動型」單身,覺得自身的生活節奏不應該被戀愛打破;

    也有極大的一部分則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動」單身。

    「主動型」母胎單身群體中的青年更多受「單身亞文化」的影響。

    在這一文化背景下的青年們,在面對新的經濟形勢與更加開放的環境時,更多地按照自身的意願來選擇單身這一種讓自己更滿意的生活方式。

    但是,這種「單身亞文化」的存在,也給了一些「被迫單身」的「牡丹」們單身的藉口。

    對於這些人來說,並不是不想脱單,而是難以脱單,但是為了不被「調侃」,往往用自己是「單身亞文化」主義者來掩蓋事實,但私底下卻會為「脱單」焦慮。

    「被動」母胎單身的他們,也希望有脱單的機會,但是往往會因為自我的生理原因、心理原因而難以實現,長久的單身問題也會給自己的心理帶來不良的壓力。

    除了自身的因素外,如價值觀的變遷、周圍人及網絡傳播的戀愛經歷甚至是影視劇文化等社會因素都會帶來影響。

    解決單身問題,不僅對想要「脱單」的「牡丹」們有利,對社會文化環境的形成、感情觀念的改變也會起到指導作用。

    自然,這一群體的「脱單」也有利於改善一些社會問題,間接推動國家的三胎政策,改善老齡化。

    所以說,母胎單身的群體,其「單身」已經不再是一個個人問題了,也是一個社會問題。

    「難」以脱單的他們

    單身了幾十年的他們,都面臨着「難」以脱單的問題。

    對「主動」單身的「牡丹」而言,他們的「難」主要是因為自身秉持單身思想,不願被親密關係打破以往的生活節奏。

    所以,儘管是不脱單,對他們來說也是不影響的。

    但對於那些想要擺脱母胎單身的青年們,「脱單」就是一個比較大的痛點。

    對青年而言,重視自我主體性並沒什麼不好,但對那些想要脱單的人來說,過於注重自我主體性,對進入新的親密關係就構成了一定的阻礙。

    渴望脱單的青年們,本就需要與他人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與外界建立溝通的橋樑。

    但部分青年習慣於自處的生活方式,且隨着年齡的增長與社會壓力的增大,越來越不願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在感情試錯與發展上,所謂「理性化降低情感支付」,又進一步降低了脱單的可能性。

    當然,除了過於注重自我主體性外,造成青年們母胎單身的「罪魁禍首」離不開自我定位的偏離。

    部分青年過於自信,對另一方比較挑剔,設定很高的擇偶要求,易錯失許多脱單機會。

    更多的青年則是存在「自我貶低」的傾向,即使面對喜歡的人也認為自己不夠優秀,而不敢邁出下一步。

    在現在的社會上,外貌的確會影響着一部分人的心態,整容行業也隨之興起。在母胎單身的青年群體裏,外表文化理論或許能解釋其「自我貶低」從而導致單身的部分原因。

    這一理論認為,個體接觸到的外表文化越多,其面臨的外表壓力就越大。

    在母胎單身的青年裏,許多人認為自己「個子不高」、「外貌不夠好看」、「沒有什麼優秀的點可以吸引別人」、「經濟條件不夠好」,缺乏自信的他們因此受困於「妄自菲薄」。

    中國近14億的人口,絕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的,但「自我貶低」的青年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

    當然,這也與我們現在「看臉」的社會有關係。外部環境的影響,對母胎單身的青年的觀念影響很大。

    首先不得不提到的一個就是家庭或者學校培育下養成的觀念。

    部分家庭在青少年時期會約束子女不能談戀愛,到成年後就希望能「一次修成正果」,這種觀念的輸入會讓許多青年們不敢「試錯」,躊躇不前。

    以前的「不能早戀」也使得一些青少年塑造了比較謹慎保守的戀愛觀,在成年後也缺乏對戀愛關係的探索與處理技巧,導致許多青年不能正確地面對情感問題並進行解決。

    隨着青年進入大學,進入社會,即使對情感關係懷抱着一顆「躁動」的心,也容易受周圍人戀愛經歷的影響而產生逃避的心理。

    周圍人或者知乎、微博上「渣男渣女」、「海王」、戀愛關係中「冷暴力」、「PUA」的出現,使得原本情感空白的母胎單身青年們更容易產生害怕心理,進而產生自我逃避的現象。

    更為特殊的是個別母胎單身的人會存在「性單戀」的問題,即當愛慕的一方對自身也釋放喜歡的信號時,自己反而會對對方產生厭惡的心理。

    這樣的青年在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也更難脱單。

    單身久了,也想改變

    然而,隨着時間的發展,無論是出於自身的需求還是受外界的影響,許多母胎單身的青年們也想嘗試與外界建立戀愛關係,其中親朋好友介紹、參加社交活動、在婚戀或交友網站相識是主要的「脱單」渠道。

    對於「脱單」的原因,在母胎單身的青年群體中,不乏想要嘗試新生活模式的想法。

    往往單身久了的部分青年們,尤其非「單身亞文化」的擁護者,在自身體驗過長期的固有生活模式後,希望通過戀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嘗試不確定性。

    在這種模式更改的背後,也藴含了母胎單身的青年們想要尋求自我與社會認同感的想法。

    雖然國內的思想愈發開放,但是許多地方或者在一些老年人心裏,遲遲找不到對象似乎意味着這個人「有問題」。

    其中存在「自我貶低」定位偏差的單身青年們,更是在負面的社會評價中遭受更大的壓力,自我貶低意識加劇。

    當單身青年長期身處在周圍人都有親密關係的環境中時,隨着年齡的增長,其嘗試與外界構建新的親密關係的願望愈發強烈。

    尤其是身處大城市又是「空巢青年」的母胎單身青年們,在孤獨感的充斥下,「脱單」的想法更為強烈。在對「空巢青年」的調查中,最讓其感到壓力的三個問題就包括購房(28.4%)、婚戀(24.8%)以及收入不足(12.6%)。

    這些「空巢青年」,雖身處自由,但脱離了傳統熟人社會帶來的共同感與依靠感,也缺失牢固的社交網絡。

    而那些既是母胎單身又是「空巢青年」的人,則面臨着構建親密關係的雙重壓力。

    最後,不得不提到的一點就是家庭或者說是社會觀念的影響。

    正如傳統的婚戀觀念束縛了母胎單身青年們的「脱單」一般,傳統觀念同樣也督促着包括母胎單身在內的單身青年們努力地擺脱「單身」的身份,進入戀愛再結婚的環節。

    受改革開放浪潮的影響,國內逐步放開了婚戀觀念的思想。

    但畢竟傳統的文化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的歷史,「傳宗接代」與「家庭價值」的觀念仍刻在許多人的身上,一些母胎單身的青年們也不例外。

    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年過30還未結婚就會受到長輩的「催婚」,對於單身女性來說,這方面的焦慮會更加明顯。

    在傳統觀念上來看,母胎單身那麼多年還沒有對象似乎是違背了「傳統」,是對自己以及原生家庭不負責任的行為。

    隨着母胎單身的青年們年齡漸長,家族裏的長輩愈發干涉子女的婚戀狀況,不斷施加的壓力也使得母胎單身的青年們迫切想要逃離單身狀態,進入新的親密關係模式中。

    正確看待單身問題

    在如今單身青年越來越多的社會環境下,隨着觀念的開放,單身也不完全是件壞事。至少在這種單身群體壯大的背景下,單身經濟蓬勃發展。

    單身公寓的設計出租、一人食餐飲的發展、迷你傢俱的出現甚至寵物經濟的發展都有單身群體的功勞。

    在推崇單身主義或者是追求「隨緣」的母胎單身青年中,持有「單身」的身份對其生活並沒有什麼影響。

    但是,畢竟單身二三十年,對於「被動型」單身的「牡丹」們,擺脱單身的身份成了不小的焦慮,也需要不少的努力。

    首先要做的就是擺正對自我的認知。如上面提到的,過度自信或者自我貶低都不利於進入一段親密關係,自我定位的糾正,還是依靠個人的努力。

    而在家庭與社會環境下養成的觀念,也應隨着時代的開放有所改變。

    許多「談戀愛就要走到底,步入婚姻的殿堂」的想法束縛了「牡丹」們嘗試的腳步,在面臨外部不確定的環境時更容易產生自我逃避的心理。

    但是,理想的親密關係往往不能實現,一些理性化或功利性的觀念更應該考慮現實情況,但在嘗試中觀念總會有所豐富與改變。

    當然,個人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轉變也要配合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

    在幼年到青年時期,原生家庭與學校幾乎佔據了全部時間,兩者對青年觀念的培育影響重大。

    與國外存在的戀愛關係與性教育較為普遍相比,國內對親密關係的教育涉及較少,許多成年後的單身青年面對親密關係時往往「盲人摸象」,甚至「不知所措」。

    從某一時期開始,豐富青年對親密關係的認知與處理技巧,應是家庭與學校的責任。

    從國內的社會環境來看,目前,選擇單身生活方式的青年越來越多,丁克等開放性的思想也層出不窮。

    當個人的選擇軌跡與社會期望的「標準化軌跡」出現偏離時,社會環境應給予更多的包容空間,這也是目前國內與西方國家應縮短的差距。

    在包容性上,西方國家對單身的青年尤其是女性以及丁克類的思想包容程度更大。

    從對國內外的研究中可以找到,同樣是面臨家庭中存在的大齡單身子女時,西方的家庭往往會減少與他們的聯繫,子女們更多處於「隱形」的地位,這也與西方國家的「核心家庭」架構有關,而國內的家庭則選擇干預子女的單身狀況,不斷施加壓力。

    在家庭的助力下進入新的親密關係自然有所好處,但過多的壓力反而會給「牡丹」們帶來焦慮感,讓原本就情感空白的他們突然進到戀愛甚至婚姻家庭的關係,跳躍性過大。

    在外部環境下,社會與媒體也應減少負面的輿論,減少對「剩女」、性別以及單身方面的歧視。

    同時,也要減弱外表文化理論的影響,大可不必「推動」「容貌焦慮」。

    還是得對單身等開放思想給予更多的包容性,或者多給予「牡丹」們從感情「真空」過渡到親密關係再到婚姻關係的時間與空間,共同打造一個更具開放的、包容的公共領域環境。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