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連平:新階段中美貿易關係怎麼走?

    連平:新階段中美貿易關係怎麼走?

    本文作者連平系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常冉系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2020年1月15日簽署的《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於2021年底到期。中美第一階段協議目前完成度如何?哪些因素影響了第一階段執行率?在當前美國通脹高企、我國經濟力求穩增長的情形下,第一階段之後中美貿易會產生哪些總量及結構的新變化?美國是否有降低對華關稅的新訴求?中美貿易會面臨哪些新挑戰?本文將展開分析,並提出對策與建議。

    一、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如何收官?

    疫情擾動、通脹高企和高水準目標導致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執行存在不小難度。截至2021年11月,我國自美進口約完成兩年總目標的58%。農產品、製成品和能源品的進口分別已完成兩年目標的84%、58%和43%(圖表1和圖表2)。一是農產品採購完成度較高,達到84%,對其他農產品進口國產生擠出效應。農產品的兩年目標新增量僅為2017年進口額的1.3倍,且農產品價格彈性小且進口需求穩定,故完成難度相對較小。二是能源品採購完成度較低僅為43%,主因是能源品的兩年目標新增量高達2017年進口額的7.7倍,目標設定較高。三是製成品完成比例介於農產品和能源品之間,為58%。製成品行業對勞動就業要求較高,但美國疫情波動、結構性失業嚴重,加劇了製成品供給緊張程度。

    第一階段期間美國對我國的貿易逆差形勢未變。雖然我國對第一階段協議的執行力度並不小(圖表3),但期間美國對我國的進口依賴度加強,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美國自我國的進口增速2019-2021年間顯著上升,由-21.4%升至6.1%。從商品結構上看,美國對我國的進口依賴是全面性的(圖表4)。

    當前美國高通脹是制約第一階段協議目標完成的主因。高通脹提升了中上游產品價格,降低出口競爭力,拉低進口意願。美國出口商品價格指數2021年漲幅5.5%,遠高於2020年1.8%的漲幅。為保障外貿利潤和物價相對平穩,規避自美高價商品的進口,成為經濟主體自發選擇。同時,由供應鏈瓶頸引發的通脹加劇了美國出口增速回落。歷史數據表明,美國的出口增速與通脹率走勢具有同步性,但自2021年7月以來,美國通脹水平和出口按年增速出現背離,通脹高企的同時出口增速下滑(圖表5)。不同以往單因素驅動通脹,本輪通脹由「貨幣投放型+需求拉動型+成本推動型」多因素共同作用。根據宏觀經濟學理論,在貨幣超發和成本推動型通脹的情景下,社會產出降低,失業率居高難下,隨之帶來生產供給不足、出口動能乏力。

    二、改善中美貿易和下調對華關稅成為美國緩解高通脹的可選擇手段

    當前,美國物價上漲制約消費,拉低居民消費信心。調查顯示,本輪通脹造成家庭支出成本增長高達3倍,居民消費信心指數創2011年以來新低。物價飆升刷歷史新高,但非農時薪按年增速居於高位,遠未「跑贏」CPI上漲速度,工資與通脹螺旋上升抑制就業恢復。美國PMI物價指數由年初77上升至85,但產出指數則由60降至59,顯示不斷高漲的物價拖累了製造業的產出。結合中美第一階段協議執行率不高的情況,調整並降低對華關稅可能成為美國緩解高通脹的重要手段。

    事實已經證明,抬高對華關稅的成本由美國消費者主擔。據美國政策研究機構(AAF)統計,特朗普時期對華加徵的關稅在2020年美國進口商品中涉及3319億美元金額,增加的關稅成本合計514億美元。據測算,在中美貿易中,美國消費者承擔了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92.4%的成本,僅7.6%的成本被我國消化。這不僅給美國企業造成1.7萬億美元的市值損失,且兩年內加徵關稅使美國家庭總收入降低了880億美元,這意味着美國進口商和消費者支付高出原價約20%的費用,加重了美國消費者負擔。

    加徵對華關稅加劇了美國國內供應瓶頸。據2018年以來的數據觀測,美國受特朗普關稅保護政策漲價較明顯的進口產品,受供應鏈瓶頸影響也較大。其中耐用消費品關稅漲價6.1%,供應瓶頸漲價49.2%,金屬工業用品及材料關稅漲價2.0%,供應瓶頸漲價30.1%。下調對華關稅,有助於緩解美國供應瓶頸最為嚴重的耐用消費品和工業製成品的通脹壓力。

    三、美國對華貿易政策考量:有足夠的意願和空間進行關稅調整

    在美國經濟復甦受到高通脹和疫情干擾的當下,促進中美經貿回暖正在成為對華貿易政策的優先選項。去年9月10日中美元首通話為中美關係定下「重回正軌」的基調,釋放出雙邊貿易關係改善的信號。10月4日,美國貿易代表在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發表演講,強調了中美貿易不應「脱鈎」,而要「重新掛鈎」,之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啟動關稅重新評估程序。11月12日,美國進出口商協會(AAEI)等24家美國商會和行業協會聯名致信貿易代表和財政部長,要求「擴大關稅豁免程序,為美國人提供額外的救濟」,體現了美國實體經濟降低對華關稅的較強意願。11月16日,兩國元首舉行視頻會晤,進一步增強了中美經貿發展正面預期。12月2日,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路透社會議上表示,每年數千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加徵25%關稅,確實導致美國國內物價更高,通過重啟排除程序降低上述關稅,有助於緩解通脹壓力。

    雖然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緩和」意向明確,也具備足夠的意願和空間調整降低特朗普時期加徵的對華關稅,但從貿易利益的角度看,美國全面快速下調關稅可能性不大,大概率會有步驟、階段性地推進關稅豁免。從實際經濟利益出發,關稅對CPI漲價影響較大且對我國進口依賴較高的行業可能列入優先減免範疇。其中,機械設備、機電類成品將進入最先減免行列。一是高關稅對機械製造、勞動密集產業的通脹影響最顯著。據測算,關稅對皮革鞋製品、電子光學儀器、機械製品、橡膠塑料CPI指數的影響係數分別為5.2%、2.5%、1.3%和1.1%,其他商品的CPI影響係數均小於1%。二是美國電氣製造、機械設備對我國依賴度最高,輸入型通脹路徑對美國物價影響的強度最大。根據中美國家間區域投入產出表和美國進口完全消耗係數,經過我國出口對美國通脹的行業影響係數測度發現,計算機設備、電氣設備、金屬製品等機電類商品對美國輸入型通脹影響係數居於前列。同時,通過中美貿易結構分析發現,美國自中國進口機電商品的佔比高達45%,是進口依賴度最高的大類商品。三是從美國關稅排除清單可推斷相關產品優先進入豁免行列。美國對華啟動了關稅「武器」的同時,也給一些重要品類留了「後門」。自2018年12月起,USTR網站上陸續公布關稅排除清單,機電產品和機械設備優先進入關稅排除清單。2019-2021年間,非防疫物資的排除清單及延期清單生效的商品數量中,機械設備、機電產品、傢俱製造、汽車船舶的平均佔比最高,分別為41%、36%、10%和9%。

    將機械設備和機電產品納入關稅排除清單與美國價值鏈地位和專業分工有關。根據世界投入產出數據庫(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WIOD),通過測算美國的機械設備和機電產品行業的價值鏈前向參與度和後向參與度發現,美國機械設備和機電產品的前向參與度高於其他機電品生產大國,表明美國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上游地位,佔據研發高端環節;同時美國的後向參與度高於其他機電品出口大國,表明美國佔據銷售服務的尾端位置,將高附加值環節留在國內,低附加值環節外包海外,對機械設備和機電類中間品進口依賴度較高。故當全球疫情突襲,對美國價值鏈兩端環節產生較大沖擊時,原有關稅壁壘加劇了價值鏈前向聯繫和後向聯繫的阻塞程度。

    勞動密集型商品關稅減免將視東盟生產鏈恢復情形而定。據美國曆次公布的關稅排除清單,食品、農產品和紡織服裝始終未大規模進入到清單中。只有在2020年二季度越南等地實行封鎖後,防疫物資、「宅經濟」品類才陸續進入美國的排除清單。若東盟產業鏈修復,中長期訂單迴流,則美國對我國勞動密集型商品的進口依賴度可能會下滑,但若東盟產業鏈修復不穩,短期內訂單難以回籠,則美國對我國的勞動密集型商品需求或仍將維持。

    四、2022年中美貿易走向展望

    1、對美貿易仍將保持穩步增長

    美國外需拉動仍具剛性,但對美出口有邊際走緩趨勢。當前變異病毒不斷干擾經濟復甦,美國服務業對商品消費的替代短期內難以實現,美國的商品外需仍有剛性。但美國各州失業補貼已在9月陸續停發,美聯儲預計於2022年一季度結束Taper(逐漸縮減資產購買規模),提前步入加息和縮表階段,美國財政刺激和量化寬鬆政策退出,需求回落基本明確。今年體現美國消費潛力和進口需求的「超額儲蓄」和「超額消費」將呈現雙降,可能拖累對我國的需求拉動。

    東盟經濟復甦短期難以擠佔我國對美出口份額。受疫情波動干擾不斷,東盟產業鏈恢復一波三折,供應鏈缺乏穩定性保障。去年東盟接種率最高的是越南和泰國,分別約為65%和64%,仍低於我國77%左右的接種水平。我國和東盟的疫苗接種、疫情防控的反差決定了我國對其出口供給替代效應短期內仍存。2021年4-10月,美國自我國進口占美國總進口的比重由13.7%升至16.5%,同期越南進口占比由2.9%升至3.2%,顯示東盟產業修復短期並未擠佔我國份額。今年我國對美國出口仍有韌性,但鑑於高基數和刺激政策退出,出口增速將有所放緩。

    中美貿易協議可能重啟談判,我國自美進口將較快增長。2021年在中國採購的拉動下,美國第一階段協議產品出口保持增長,顯著好於其他品類,是撬動美國經濟復甦的重要支點。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規定「如因自然災害或其他不可控情況,導致一方延誤,雙方應進行磋商」。鑑於此,第一階段未完成的目標可能會在下階段經貿談判後調整繼續執行。新冠疫情暴發至今,國際能源市場和美國商品市場的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若第一階段繼續執行或將面臨調整。

    2、對美貿易結構可能有所改善

    我國汽車和機械等產品對美出口可能受益。目前美國汽車和機械設備處於強補庫需求階段,根據美國分行業的合意庫存指數測算,汽車及零部件、機械設備的上輪補庫周期平均增速處於較高水平,分別為2.5%和1.8%,而上述產品的最新季度補庫增速均處於低水平僅為-10.1%和-4.5%,顯示其較強的補庫動力和需求。綜合對華關稅減免的推斷和美國基建法案的落地來看,我國電氣設備、機械以及塑料橡膠等製造業的出口將得到提振。若對華關稅減免達成,對美國To B端機電類產品出口景氣抬升,我國外貿企業增收不增利的境況可能改善。

    我國鋼鐵和化工等基建產品的美國需求拉動顯著。2021年4月以來,美國「鋼鐵荒」持續存在,首先向美國政府提出降低對華關稅訴求的就是美國鋼鐵商會。在全球致力於「脱碳生產」和用工缺口擴大的情況下,全球鋼鐵產能收縮明顯。在未來全球能源結構轉型背景下,基建類高排放產品的供給緊張局面短期難以扭轉。去年11月拜登簽署1.2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一旦落地將是美國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跨黨派基建法案,5年內美國約投資5500億美元用於修建道路、橋樑和鐵路等。未來美國在依靠基建拉動經濟和就業的前提下,對鋼鐵和化工等基建產品的需求將有增無減。RCEP已於今年落地生效,根據其貨物貿易關稅減讓規則,我國從RCEP成員國進口石化原料、鋼材原料和基建品零部件的成本大幅降低,有利於壓縮基建類生產成本和提升鋼鐵產品的出口競爭力。綜合而言,在我國基建產品具有較強出口競爭力的基礎上,美國經濟復甦和基建法案落地將對我國鋼鐵和化工品形成較顯著的出口拉動。

    我國對美國的消費品出口仍會延續較高景氣。在疫情波動影響下,美國消費者尚未明顯縮減支出,而是更多采用線上消費形式。2021年美國網上銷售額佔美國零售業總銷售額20.9%,高於2019年約7個百分點;2021年網上銷售額按年增長11%,相比2019年增長了61%,線上消費品類集中服裝製造、日常用品、玩具、視頻遊戲、書籍等。2022年美國勞動力短缺依然存在,生產端修復依然滯後,耐用消費品供給仍然存在較大缺口。2021年11月,美國私人部門職位空缺率尚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其中製造業、零售業、批發業的職位空缺數分別是2020年一季度的2.8倍、2.5倍和2.2倍。美國製造業的工業生產指數(SIC)按年增長率從2021年4月的24.2%降至11月的4.9%,逐月下滑顯著,製造業生產恢復並不樂觀。在勞動市場尚未修復、製造生產恢復緩慢情況下,我國耐用消費品出口對美仍佔舉足輕重地位,能夠緩解美國供應缺口和通脹壓力的終端消費品(如服裝箱包、玩具、傢俱附件、雜項製品等)對美出口短期內仍將維持高景氣。

    來自美國的農產品進口可能繼續增長。第一階段協議涉及農產品關乎美國搖擺州利益,拜登政府若要保證2022年中期選舉順利,則亟需平衡並解決搖擺州農民群體的切身利益,更加關注農產品的出口增長。目前拜登的支持率已由6月的65%下滑至11月的44%,降至上任以來最低水平。農產品是六大搖擺州的主要出口商品,預計2022年農產品仍將是中方採購重點,拜登政府或將出台政策保障農產品出口。目前,我國自美進口農產品主要為玉米、大豆和棉花等,自東盟進口農產品主要為木薯、棕櫚油和熱帶水果等。雖然RCEP落地生效,我國自東盟進口農產品關稅成本降低,但從商品結構看自美農產品進口難以被擠佔,我國自美農產品進口有望持續增長。

    來自美國的傳統能源進口可能會被新型能源部分替代。疫情暴發以來,全球能源產能收縮,供應緊張仍未解決,但生產修復和消費韌性對能源需求不減,加之拉尼娜寒冬增加主要國家能源儲備需求,進一步擴大了能源的供需缺口。鑑於此,美國為保障國內生產和消費,石化和煤炭等傳統能源品的出口意願降低,我國自美傳統能源的進口可能被壓縮。但美國新型能源的製造和出口意願顯著增強,為支持美國國內綠色經濟的發展,拜登政府頒佈1.75萬億美元的「重建更好未來」法案,包含5500億美元對新能源發展的支持,未來光伏、風電、儲能和新能源汽車等進入加速發展期,對此類新能源產品的出口推動力度將加大。2021年11月,中美在格拉斯哥聯合國氣候大會發布的聯合聲明,中美經貿在氣候變化和環境改善領域的合作將有所加深。未來我國自美能源類產品的進口中,新型能源的份額可能有所提升。

    美國針對我國的晶片等高端製造產品的出口限制仍將存在。美國於2018年開始對我國進行301調查,涉及價值約500億美元,涵蓋1300多種商品,鎖定在「中國製造2025」的產品領域,目的是遏制中國高端製造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為在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拜登政府不可能在高精尖技術產品上放鬆對華限制。例如美國允許國內企業對華為出口汽車晶片,但限制國內企業對華出口5G用晶片等高技術含量產品。目前至少半導體晶片、電動汽車大容量電池、稀土金屬、藥品等產業仍是美國施壓的主要領域,其相關上游品的進口和製成品的出口可能仍將受限制。

    五、積極拓展全球多元化貿易格局,有效應對美國貿易政策限制

    目前中美經貿關係改善程度和發展進程仍有不確定性,需要採取綜合性舉措來加以應對。

    一是充分利用RCEP落地契機,積極拓展外貿「朋友圈」。充分利用好RCEP的開放承諾和規則條款,促進貿易支柱產業高質量發展。鞏固擴大「一帶一路」對我國外貿的帶動作用,積極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加快推進中日韓自貿談判。拓展泛東北亞區域的貿易市場,降低對固定進口來源和出口輸出地的依賴,以實現高水平、多範圍的貿易開放合作。

    二是加強出口跨境電商發展和海外倉儲建設。疫情影響下,我國出口美國的耐用消費品逐漸轉向線上銷售,因此跨境電商新模式和海外倉儲新業態的建設,將在中美貿易中日益發揮重要作用。未來應加強貿易與產業的融合發展,建成一批要素集聚、主體多元、服務專業的跨境電商產業園區。優化海外倉項目的承保條件,支持海外倉更好地發揮降低運輸成本的作用,目前我國海外倉數量已超過了2000個,總面積超過了1600萬平方米。同時豐富完善海外智慧物流平台,更廣泛的服務外貿企業。鼓勵具備條件的金融機構推出有針對性的融資、信保產品和服務,加大對海外倉建設的金融支持力度。

    三是佈局進口多元化戰略,保障初級產品供給。根據中美第一階段協定中農產品和能源品的完成進度可以看出,我國對美國能源初級品存在一定依賴。根據WTO預測,2022年能源和糧食價格上漲導致多國通脹上升,低收入國家40%的消費將用於支付高漲的糧價。我國是初級產品的進口大國,需加強與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的多雙邊合作,通過中長期貿易協議等方式,建立糧食和能源的應急供應保障機制。實施糧食和能源類商品進口多元化戰略,改變進口來源地相對單一的局面。

    四是加大力度發展核心技術新興產業,以打破自美的安全審查和限制清單。中美經貿關係雖然釋放緩和信號,但拜登政府仍通過供應鏈安全審查和限制進出口實體清單等手段制約我國核心科技發展,未來核心技術攻關仍需依靠我國自身驅動。為鼓勵高新技術發展,應繼續實施稅收減免政策,對「專精特新」科技企業進行補貼,並增設更多獎項鼓勵在科技創新上做出傑出貢獻的個人和企業。應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深化產學研結合,完善優化科技創新生態。繼續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拓寬和歐盟地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當我國企業在國外法治國家遭遇法律糾紛時,應學習研究並積極運用所在國的法律條文,聘用專業團隊採取針對性舉措,有效應對濫用國際規則阻礙我國科技發展的事件。

    五是關注美國貨幣政策變化和匯率波動,提升外貿企業匯率風險管理能力。2021年前三季度,企業套保比率為22.1%,按年上升7.9個百分點,說明企業匯率風險管理意識有明顯提升。企業應加強與專業銀行機構的合作,選擇合適的金融衍生工具,明確企業部門職責、衍生產品品種與期限、決策機制及重大事項,制定和完善相關管理政策與制度。銀行應創新匯率避險產品,推廣電子渠道結售匯服務,重點關注和服務中小微外貿企業,協助外貿企業在匯率波動中實現財務影響最小化。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