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GDP罕見零增長,真「蚌埠住」了?

    GDP罕見零增長,真「蚌埠住」了?

    「蚌埠住了」,本是一句城市出圈的諧音梗,卻沒想到,剛過去的2021年,蚌埠的經濟指標真的「繃不住了」。

    1月17日,安徽省蚌埠市政府官網掛出一份《關於蚌埠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下稱《報告》),其中提到,受產業轉型升級不快、統計核查及統計數據質量等因素影響,預計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按年持平」。

    具體指標顯示,蚌埠年初計劃GDP增速將實現8.5%,但全年實際完成為0。

    圖片來源:《關於蚌埠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雖然不要唯GDP論,但也不能拋棄GDP。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強調「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在近日舉行的安徽省「兩會」期間,有關領導到蚌埠代表團時指出:去年以來,蚌埠經濟失速、發展失位、結構失衡的壓力凸顯,已經到了「退無可退、背水一戰」的關鍵當口。

    在此之前,蚌埠多次喊出要「重回C位」「重返全省第一方陣」「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這座皖北重鎮,怎麼就突然失速了呢?

    基因

    蚌埠地處安徽北部,是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百餘年前,因為津浦鐵路通車,中外客商來到這個小漁村開設工廠。

    到了「一五」時期,蚌埠被國務院確定為重點工業發展城市,第一台空氣壓縮機、第一塊手錶、第一輛自行車、第一台冰箱……安徽工業多個「第一」出自蚌埠,蚌埠產的「五大機」聞名全國。

    上世紀80年代,蚌埠的工業結構進行了「加輕減重」的調整,新增諸如捲煙廠、酒廠、火柴廠、肥皂廠,擴充當地的工業門類。

    以上歷史奠定了蚌埠的工業底色,也帶來「合(肥)老大、蚌老二」的工業榮光。

    然而,傳統工業發展終究不可持續,蚌埠的工業需要注入「科技創新」與「綠色低碳」。相比新生,轉型更難,在老工業基礎上裂變新型工業過程中,蚌埠發展步伐放緩。

    失速

    慢進則退,蚌埠的經濟數據被省內幾個兄弟城市相繼超越。

    安徽歷年統計年鑑顯示,1990年,蚌埠經濟體量還排在全省第5位、皖北第2位,居於合肥、滁州、安慶和阜陽之後;到2000年,蚌埠的排名已滑落至全省第8位、皖北第3位,合肥、蕪湖、安慶、滁州、阜陽、宿州、馬鞍山經濟總量都在蚌埠之上。

    此後20多年時間,蚌埠努力向上,但收效甚微——蚌埠的地區生產總值到2019年才站上2000億台階,比蕪湖晚了6年,比滁州遲了3年,比同處皖北的阜陽也慢了2年。

    而且,從2019年開始,蚌埠的經濟增長已顯露疲態——安徽16個地市中,銅陵增速為負排名墊底,蚌埠GDP增速則為5.7%,倒數第二。那一年,疫情還沒開始。

    蚌埠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回顧2019年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時提到:創新引領尚未全面發力,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產業集中度不高,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縣域經濟活力不足,民生工作還有短板。

    在《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上述問題被重新提起,矛盾和問題依舊待解。

    2020年,蚌埠GDP僅以微弱優勢排在宿州之前,排名全省第7位;2021年前三季度,蚌埠又被宿州超過,掉至第8位,經濟增速也降至0.2%。2021年年底,增長徹底停止。

    原因

    按照《報告》裏的解釋,GDP增速為零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產業轉型升級不快」,二是「統計核查及統計數據質量」。

    《報告》裏全面分析了蚌埠現存的問題與挑戰,共有8項:

    一是主要指標增速不快。受歷史基數大、產業轉型升級不快、統計核減等原因影響,去年前三季度,全市多數指標增速位次全省靠後,地區生產總值、第二產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距目標差距較大。

    二是經濟總量不大。202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居於全省第7位,長三角41個地級市中第29位;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居全省第8位,長三角41個市中第30位,僅為寧波的1/6、合肥的1/5,蕪湖的1/2。

    三是產業結構不優。2021年前三季度,三次產業比重為10.1:38:51.9,一產佔比高於全省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二產比全省低4.1個百分點。大企業、龍頭企業不夠多,全市除煙廠以外,產值超50億元以上企業還未實現「零」突破。農業產業化水平不夠,服務業新業態不足,缺乏生產性服務業。

    四是縣域支撐不強。縣域經濟總量不大、佔比偏低、發展不快,三縣GDP佔全市比重45%,縣域規上工業增加值總量不抵一户「中煙」。

    五是中心城市能級不高。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尚不完善,城鎮化率整體偏低,市縣之間經濟互動性不強。鄉村振興任務繁重,農村基礎設施存在諸多短板弱項。

    六是要素制約較大。用地不多與閒置低效用地問題並存,全市工業企業畝均稅收僅有7.43萬元;能耗容量不足與結構不優問題並存,全市能耗強度0.31噸標煤/萬元左右,遠遠低於全省、全國平均,未來下降空間小。存量企業能耗指標挖掘難度大,新增重大項目面臨能耗指標約束趨緊。

    七是民生保障有短板。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優質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居民增收面臨諸多困難,社會治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八是發展能力水平還需提升。存在「標杆不高、擔當不足、投入不夠、能力不強」的問題,思想不夠解放,用市場的邏輯謀事、資本的力量幹事、平台的思維成事本領不強,缺乏系統思維、邏輯思維,做不到穿透式分析、前瞻性謀劃。

    劃下重點,經濟指標增速慢、體量小是最終呈現出來的結果。原因則是產業結構不優、地區發展不均衡、城鎮化率偏低。這座城市目前正在運轉的企業,以高能耗創造着低收益;除了煙廠,全市再無產值超過50億的企業;下轄三個縣域規上工業增加值的總量,同樣不敵這户煙廠。

    細節

    城叔又找了一些細節數據,希望了解其工業發展質量。

    《報告》中提到了「統計核查及統計數據質量」的原因。僅以「三次產業結構」為例,梳理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有些年份之間的數據並不一致。

    例如,根據蚌埠2018年的統計公報,其當年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2.1:44.5:43.4,二產佔比還高於三產;而2019年的統計公報,又將2018年的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0.9:42.5:46.6,三產佔比已超過二產。

    蚌埠2018年統計公報(上)與2019年統計公報(下)對比

    關於第二產業,蚌埠2021年初的計劃是增長9.2%,結果第二產業實際增速-8.3%,嚴重拖累了總體表現。第三產業5%的實際增速,也沒有完成年初定下的9.2%的目標。

    從工業企業數量上來看,安徽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省16個城市中,有7座城市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在千家以上,蚌埠以952家位列全省第九,不到合肥2045家的一半,也比蕪湖少了839家。

    其中大型工業企業,蚌埠只有4家,比其他皖北五市都少,更不及蕪湖的45家、合肥的70家。這4家大型工業企業的總產值也只有185億元。

    還有一個與預期相差巨大的細節數據是「固定資產投資」。2021年初計劃增長9.5%,全年交出的成績卻是-16.5%。

    蚌埠市招商局局長此前談到:「工業方面,蚌埠還存在着缺少大項目、好項目和龍頭企業、產業鏈不全等問題」。

    《蚌埠市「十四五」工業經濟發展規劃(徵求意見稿)》中提到,蚌埠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有三個,除了宏觀環境、產業結構轉型難,還面臨着激烈的區域競爭。

    向東是長三角,向西是中部城市群,蚌埠此前還在合肥、南京兩大都市圈間徘徊。近年來,蚌埠工業結構偏重、轉型緩慢、交通優勢又被削弱,經濟體量長期位居安徽中游,它在長三角一體化的浪潮中,發展機遇不如滁州、馬鞍山,在周邊各大都市圈的勢力中,也不如宣城等地「左右逢源」。

    蚌埠地理位置示意圖 圖片來源:自然資源部網站

    蚌埠自我分析,整體存在「高端人才短缺和用工成本上漲並存,融資需求大和金融服務水平不高並存,基礎設施保障效率不高」的問題,與區域內其他城市相比較,「尚未形成明顯的比較優勢,承接產業轉移面臨激烈競爭」。

    此外,2019年,蚌埠市經信委經濟運行局一名工作人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還提到「蚌埠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比較高」的問題。該人員稱,自2018年以來,「全市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一直是低於購進的價格指數,這就反映了我們生產成本依然是居高不下。」

    C位

    蚌埠的工業轉型,雖慢,但在路上。

    安徽是新材料大省,2021年國際新材料產業大會就是在蚌埠開的。坐擁礦產資源的蚌埠圍繞「硅基和生物基」,也在佈局新的、高端的賽道。近兩年,蚌埠的工業沉澱了一些原創性的創新成果,工業發展也有可圈可點之處。

    比如自主研發出30μm柔性可摺疊玻璃、「毫米波與太赫茲(50GHz-500GHz)測量系統」填補國家空白,比如成功下線全國首片完全自主知識產權8.5代 TFT-LCD 玻璃基板、0.12 毫米世界最薄玻璃,比如成功投產國內首條聚乳酸全產業鏈生產線。蚌埠希望據此打造出「創新之城、材料之都、製造高地、幸福蚌埠」新的城市名片。

    安徽對蚌埠依然寄予厚望,在安徽省「十四五」規劃中,提到蚌埠時表述為:「支持安慶、阜陽、蚌埠、黃山建設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

    與之配套,支持蚌埠機場建設,支持蚌埠硅基、生物基新材料項目建設,支持蚌埠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建設,支持蚌埠自貿片區啟動建設聯動創新區帶動沿淮、輻射皖北。

    皖C,是蚌埠車牌號。在全省工業和城市現代化格局中被「邊緣化」的蚌埠,喊出了「重回C位」的口號。

    轉型之路,困難與希望一路交織。蚌埠給2022年定下了新的目標:

    圖片來源:《關於蚌埠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但願GDP零增長,僅僅是過程中的陣痛。但願蚌埠「繃住」。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