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各地GDP最大看點:東部逆天,中西部入冬
截至2022年1月24日上午,我國內地31個省級行政區GDP增速初步數據,都發布了。
諸多媒體和分析人士已經做了一些總結:比如湖北增速領跑;從經濟總量看,廣東成為全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GDP12萬億大省。
廣東12.4萬億元相當於什麼水平?按年平均匯率折算,GDP總量約1.92萬億美元。這一數字放在2020年可以排到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中的前十位,且高於2020年前十名中的意大利(1.89萬億美元)、加拿大(1.64萬億美元)、韓國(1.63萬億美元)等發達國家,堪稱「富可敵國」。

圖表來源|網絡(特此感謝) 槓桿遊戲提示數據不一定完全準確,基本可以參考
當然看人均數據,廣東還遠談不上優秀,如上圖。
說回來,廣東和江蘇(11.64萬億元)是2021年,我國僅有的兩個GDP總量超10萬億元省份。
其後,山東(8.31萬億元)、浙江(7.35萬億元)自成一檔,且分別首次突破8萬億、7萬億關口。
總量超過5萬億元大關的,還有河南(5.89萬億元)、四川(5.39萬億元)、湖北(5萬億元)等,四川、湖北為首次進入「5萬億俱樂部」。
重慶(2.79萬億元)似乎超越遼寧(尚未對外正式發布),山西(2.26萬億元)超貴州(1.96億元)……
今天槓桿遊戲從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下簡稱「省區市」)經濟增速角度,做個有趣的分析。
1
發達的東部地區經濟增速逆天,中西部壓力凸顯
和全國GDP初步核算8.1%的實際增速比,槓桿遊戲做了一個統計,2021年只有13個左右省區市跑贏大盤,2020年時有22個左右(全國終核增速2.2%),2019年(全國終核增速6.0%)時跑贏全國實際增速的有23個左右。
僅從這一指標看,就能發現我國多數省區市遇到了嚴重的經濟壓力。

其中特別有趣的是,如上圖,我統計發現2021年經濟增長排名前10的省區市,湖北12.9%、海南11.2%、山西9.1%、江西8.8%、江蘇8.6%、浙江8.5%、北京8.5%、山東8.3%、安徽8.3%、重慶8.3%,有5個位於東部地區。
分別是第2位的海南、第5的江蘇、第6的浙江、第7的北京、第8的山東。
而2020年時,增速前10僅河北算東部,其實在東部地區的經濟地位也是「西部」。西藏7.8%、貴州4.5%、雲南4.0%、河北3.9%、安徽3.9%、重慶3.9%、甘肅3.9%、寧夏3.9%、四川3.8%、湖南3.8%。
除了河北,上述全部位於中西部地區。
2020年特殊黑天鵝,對東部,特別沿海的省份衝擊很大。
2021年在相對低基數的情況下恢復增長,東部省份增速表現較好,似乎順理成章。

但如上圖,2020年河北實際增長3.9%,較高以外,東部地區的江蘇實際增長3.7%、山東3.6%、浙江3.6%,分別排12、14、15位,增速位列中游,也不算差。
這些省份恰好2021年又都衝進了前10,且上述3省均為東部經濟大省。
不僅如此,2021年實際增速上海8.1%、廣東8.0%、福建8.0%,其實也都恰好或接近全國8.1%的增速。
這背後,或許體現出的是東部經濟大省(含直轄市)們的經濟韌性。
上文槓桿遊戲分析過,2020年時有22個左右(全國終核增速2.2%)的省份經濟增速,基本達到全國增速。
2021年所有省區市增速普遍更好,反倒只有13個左右達到全國增速,其中中西部省份明顯減少,反過來大概也說明中西部省份的發展,遇到了自己的困境。
如果只和2020年數據比,可能不夠全面,槓桿遊戲整理了2019年各省區市的增長排序。

當年增速第1是貴州8.3%,然後雲南8.1%、西藏8.1%、江西7.9%、湖南7.6%、福建7.5%、四川7.4%、湖北7.3%、安徽7.3%、浙江6.8%,位列前10。
增速前10,東部僅福建、浙江。
但如上圖,東部的河北、廣東、北京、上海、江蘇也達到或接近全國增速。2019年(全國終核增速6.0%),跑贏全國實際增速的有23個省份左右。
綜上,多數東部省份無論逆境中,還是正常年份基本可以跑贏/接近大盤;而中西部一些省份,或許就是看天吃飯了。
這個問題,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速從高增長變為中增長,增長動能從過去依靠投資、房地產等比重較高,轉為看誰的製造韌性更足、出口更好、消費能力更強,拼的就是基本功了。
因此,對於每個地方來說,因地制宜,做大優勢,同時積極調整經濟結構,讓經濟底子更紮實顯得尤為重要。當然西部部分地方重點是生態,要求其過快增加沒有意義。
本文數據,槓桿遊戲均採用實際增速,未採取名義增速,這樣口徑一致,按年情況下更顯各自實際的增長能力。
2
二產跑贏和跑輸全國增速,為什麼?
按照國統局的初步數據,2021年我國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為8.2%。
其中工業增加值增速為9.6%,製造業9.8%,建築業2.1%。
建築業增加值,主要依賴基建和房地產建設產生,也包括一些工業建設。
恰恰全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户)544547億元,比上年增長4.9%;兩年平均增長3.9%。分領域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0.4%,製造業投資增長13.5%,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4.4%。
增速普遍不高,因此建築業增加值偏低也就可以理解。

2021年二產增加值增速跑贏全國(截至2022年1月24日上午,部分尚未出數據)的,只有北京23.2%、湖北13.6%、浙江10.2%、山西10.2%、江蘇10.1%、上海9.4%、貴州9.4%、廣東8.7%、江西8.2%,9個省市。
如果細看數據,槓桿遊戲發現,上述省份要麼2021年經濟增速位居前10,要麼也是基本跑贏了全國增速的。
二產的地位畢竟在這裏,二產好了,起碼經濟不會太差,且越是逆境越能打。
對了,這些地方個個有絕技。
比如北京,2021年,規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1.0%,兩年平均增長15.8%。
重點行業中,醫藥製造業在疫苗生產帶動下比上年增長2.5倍,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19.6%,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6.7%,汽車製造業下降12.0%。
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分別增長1.1倍和89.2%,兩年平均增長52.5%和43.7%。
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智能手機產量比上年分別增長56.0%、21.7%和17.1%。

湖北也不僅僅因為2020年特殊情況,讓2021年數據好看。
細看數據,我們發現,湖北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30.2%,快於全國12.0個百分點,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10.9%,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
比如新能源汽車、液晶顯示屏、手機、平板電腦產量分別增長3.8倍、2.9倍、76.2%、24.6%。
對了,湖北經濟總量2021年也重新回到第7,重新超福建。
其他超過全國二產增加值增速的槓桿遊戲就不一一舉例,總結起來,他們普遍有這樣幾點規律:
第一,工業出口交貨加速增長,拉動工業;
第二,有強勢或者新興製造業大幅拉動;
第三,資源品優勢或者基數此前較低。
而更多二產增加值增速跑輸全國的,很多製造業增速其實還可以,但是房地產和基建投資增速不行,嚴重拖累了建築業增加值,最終導致二產增加值增速一般。
當然,還有一些製造業、基建、地產都不景氣的,我就不舉例,有興趣的杆友可以對照看看相應省份。
3
部分省份局部疫情、管控較嚴、房價較高等影響三產
按照國統局的初步數據,2021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增速也是8.2%,和二產一樣。
2021年三產增加值增速跑贏全國(截至2022年1月24日上午,部分尚未出數據)的有海南15.3%、湖北12.6%、江西9.5%、山東9.2%、重慶9.0%、四川8.9%、福建8.8%、安徽8.7%、山西8.3%,和二產跑贏全國的數目一致,也是9個。
海南、湖北旅遊業、各類服務業恢復性增長,很好理解。
江西則是因為消費市場還錯,2021全年該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206.7億元,按年增長17.7%,高於全國平均水平5.2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10.1%。
比如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3960.3億元,增長19.5%。
山東統計局表示,2021年1-11月,規上服務業實現營入10323.8億元,比上年增長26.3%,兩年平均增長13.8%。
從行業看,32個大類行業中,有30個實現營收增長,增長面為93.8%。

重慶統計局數據顯示,該市2021年1-11月,規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收4668.74億元,按年增長19.9%,兩年平均增長10.8%。
規上訊息傳輸、軟件和訊息技術服務業營收按年增長26.1%,兩年平均增長27.2%。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營收按年增長22.9%,兩年平均增長14.6%……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967.67億元,比上年增長18.5%,兩年平均增長9.6%。
四川、福建、安徽類似。
三產增加值增速略高於全國的山西,則是得益於規上服務業快速增長,比如2021年1-11月,該省規上服務業營收增長33.2%,比全國快12.5個百分點。
其中網絡貨運平台營收增長2.1倍,網路和相關服務業增長37.6%。
還如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增長17.8%,訊息傳輸、軟件和訊息技術服務業增長11.8%,衛生和社會工作增長10.8%,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9.7%……
三產增加值跑輸全國的原因多樣,比如一些局部的疫情影響較大,旅遊業衝擊,管控較嚴,房價較高影響消費等。
綜上,2022年顯然是壓力不小的一年,除了基建、房地產,拼的可能更是經濟底子了。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