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中國造車的韌性與野心

    中國造車的韌性與野心

    中國製造長期以參與者的身份自居,如今則要面對新的挑戰。

    製造業的繁榮是無數產業發展的基礎,曾幾何時,中國製造憑藉着人口紅利和規模龐大的市場,通過各行各業的生產製造,從單純的消費市場,逐漸深入製造業的各個版塊。「世界工廠」是對參與者身份的高度凝練,但大而不強也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底色。

    歸根到底,曾經的中國製造,還是在產業分工的位次上太靠後。利潤是其次,更重要的是,發展的主動權和定義權在別人手中,就意味着被動的發展只能處處掣肘。

    即使是最樂觀的預判,也認為這種效仿和學習將會持續很久。技術壁壘、商業模式的邯鄲學步不是致命問題,人口紅利的下降和勞動密集製造業的南移,也只是在唱衰的風氣中徒增一筆而已。

    依託一個現有的全球體系發展起來,本身就會同時受到它的優勢和桎梏。尤其在以長周期和慢積累聞名的製造業,想要突破甚至是反超,要付出的絕對不止是努力那麼簡單。

    但歷史從不等待弱者勤奮的量變,質變的節點來的要遠比想象中更為激進。想從廣泛的參與者轉變為定義規則的人,歷史機遇下,需要的是一張夠狠的答卷。

    傳統企業的破繭出新,正在成為決定分數高低的「關鍵題」。

    「憑什麼」的必答題

    1月19日,在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1年宏觀經濟數據中,中國製造在全球供應鏈產業鏈飽受衝擊背景下,仍然實現了增加值31379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9.8%。

    多數行業拿下兩位數增長,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上升1.1個百分點,達到27.4%,扭轉了過去幾年製造業比重下降的勢頭。

    「韌性」這個詞,在報告中被多次提及,在全球製造業變局的多重因素疊加下,中國企業提前迎來了身份變革的機遇,已經在上一個周期小有成績的中國製造,要以怎樣的方式發揮韌性,實現自我變革?

    長城汽車的答卷乾淨清晰。

    根據1月23日發布的2021年度業績快報,長城汽車全年營業總收入1363.17億元,按年增長31.95%,淨利潤67.81億元,按年增長26.45%。

    有幾個關鍵數據尤為亮眼:全年銷售新車超128萬輛,按年增長15.2%,創歷史新高;全年單車平均售價超過10.64萬元,按年增長14.50%;海外銷售14.3萬輛,按年增長103.7%,銷售佔比達11.1%。

    這顯然不是以往給大家留下「多生孩子能打架」的長城汽車能實現的,平均售價和海外銷售數據的雙高,甚至已經在部分市場實現了對傳統汽車巨頭的雙超越,這標誌着長城汽車在全球汽車產業的身份角色,在發生質的變化。

    要在製造業實現身份超越乃至根本變化,顯然不是單純的市場或者規模來決定的,所有從「跟隨者」轉向「引領者」的企業,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產業鏈內部的靈魂拷問。

    正如雞蛋破殼一般,沒有強烈的願景和使命,很難說服固有體系的持續跟隨;另一面,市場也需要一個確鑿的答案,來說服今天更多元化,更個性,更高要求的消費群體願意為一個企業買單。

    「憑什麼要跟隨你?」的疑問,背後指向的是品牌力和產品力的高價值要求,產業鏈希望有價值上升,能夠帶來業務的更多想象;消費者也需要高價值的體驗,物美價廉在任何時代都是消費的核心法寶。

    中國汽車行業對新範式的追求,也逃不開此列,快速增長的時代漸臨尾聲,市場的風向在逐漸轉向存量市場的同時,遇到了汽車產業新的根本性變革,燃油向電動的變化只是管中窺豹,根本上是智能化背景下,從汽車向出行服務方向的進化。

    而要一次解決價值增量的雙向問題,答題的核心就是技術創新。

    記住公式,只是第一步

    技術創新是一個常提常新的詞語,但真正能夠結合實際並得出正確答案的則少之又少。

    縱觀國內汽車市場,自主研發創新是一個幾十年來都掛在第一位的詞語,但大多都是在逆向研發或者苦苦追趕,至於「有所為」和「有所不為」,沒有標準答案,沒有仿製學習,只有市場才能給出大浪淘沙的評卷。

    長城汽車的行動邏輯簡單直接:在用户思維下,智能化是發展的最終導向,因此長城汽車在新賽道採取堅持精準投入追求行業領先的策略。研發要仰望星空,但更重要的在於能及時落地。

    2021年,長城汽車在出行智能化領域的里程碑,就是完成了咖啡智能2.0的全面升級,率先實現了電子電氣架構、智能座艙、智能駕駛關鍵技術的提升。

    長城汽車的目標是在智能化的開發過程中,重新思考並定義人車關係,從「出行工具」變為 「智慧出行夥伴」。

    這構成了長城汽車技術架構的底層邏輯,為此,長城汽車發布了全新電子電氣架構的智慧線控底盤、智能座艙平台和IDC3.0高算力智能輔助駕駛計算平台。

    其中,作為汽車智能化的必要前提,也是咖啡智能2.0中的重要一環,全新電子電氣架構做到了以用户需求為導向,形成便於開發、維護、靈活擴展、體驗升級、創新營收的可生長智能架構。

    在更易被用户感知的智能座艙方面,長城汽車則用「1+2+N」出行空間設計架構,也就是統一的1個人機交互設計體系,背後是利用「可擴展算力中樞+自研智能軟件」2個可成長基石,最終能實現N個智能應用場景服務。

    長城汽車在智能化的刀下的很精準,沒有自以為是的工程師思維,全部以用户實際需求倒推,再系統性的構建研發體系,無論是人臉識別解鎖車輛和安全駕駛,還是更好用的全車中控,長城汽車新產品總能被找到新技術亮點就是對用户視角付諸實踐的最好證明。

    在更底層的問題上,長城汽車則選擇紮根業界,咖啡智能合作伙伴數量超過150家;投資地平線,佈局人工智能晶片;旗下毫末智行完成A輪融資,聚焦自動駕駛技術的開發和建設;領投同光股份,卡住半導體產業的關鍵位置。

    長城汽車牢牢把住最終用户感知的「有所為」,在更深入的技術問題上「有所不為」,選擇扶持更聚焦的產業鏈佼佼者一同成長,本質上這是一種全局發展的思維觀。

    除了在智能化領域的重金投入,長城汽車還在動力總成方面拒絕油或電的二元選擇,而是着力打造動力的技術底座。

    在燃油車領域仍然持續深耕,發布了3.0T + 9AT / 9HAT超級動力總成,其中3.0T + 9AT已經成功搭載坦克500。

    在混動領域,檸檬混動DHT技術的成功應用打破了合資品牌長期的技術壟斷,還實現了更好的效能比;在純電領域,大禹電池技術面向全行業推廣,同時發布全球化氫能戰略。

    「燃油+混動+純電+氫能」,在技術底座的自主可控,構成了長城汽車智能化變革在全球汽車業態無論何種變化的情況下,都能夠深入業界的錨。

    長城汽車在智能化和電動化的佈局,折射的是業務溯游向上的邏輯,即深入到技術中,深入到定義層。

    但長城汽車能夠清晰明白,什麼是必須自主把握的關鍵節點,這對於從一個單純的「汽車企業」,向一個不那麼單純的「智能科技公司」轉型的過程中,意味着定義權的核心價值。

    從這個視角看過去,技術創新和產業錨定,是長城汽車面對歷史考題時交出的關鍵步驟,從市場的反應看來,這也恰恰是得分點。

    市場顯然對這一邏輯是認可的,2021年10月29日,長城汽車(601633,SH)市值逆市上揚至6280.95億元。憑藉這一市值,推動長城汽車成功躋身中國汽車企業市值排行第二名。

    圖為2014-2021長城汽車營收走勢

    「長城汽車目前的市值被嚴重低估,資本市場還沒有發現我們的價值。」2019年,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長城汽車剛剛開啟大變革時的判斷,在短短兩年後,就得到了成績和市場的雙重肯定。

    定義世界製造業的野心

    長城汽車不是孤例。

    之所以篤定中國製造將逐漸轉變為世界製造業的定義者,是因為中國品牌在全球新一輪製造業升級中的存在感,前所未有,各行各業,都能發現巨頭巨樹成林,生態系統萌發迅速,中國製造正在從單點突破轉變為生態擴張。

    技術創新的力量,功不可沒。

    2021年,在長城汽車第8屆科技節上,長城汽車提出持續進行研發大投入,到2025年累計研發投入1000億元,以確保技術優勢。

    魏建軍在現場許下承諾:2025年銷量達到4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比超過80%,營業收入超6000億元。

    這意味着長城汽車未來四年的銷量要提升3倍多,營收提升4倍多。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銷量需增長55倍,年複合增長率120%以上。

    很明顯,這其中會有大量的銷量來自海外,這也印證了長城汽車的國際化目標不止是單純的售車那麼簡單,在中國製造全球化輸出產品的過程中,更好的產品意味着標準將逐漸東移至中國製造,長城汽車的目標就是在汽車領域拿下重要份額。

    這也是回頭看長城汽車的2021年,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故事、活動,在技術帶來的智能化高附加值下,以精益求精的品牌和產品強勢登場的原因:長城汽車交給產業的高價值答案,是智能化帶來的價值提升。

    面向市場,則是向一家用户企業轉型,這既不是用户關係1.0時代的一錘子買賣,也不是2.0時代買線索無窮無盡的煩擾能實現的,甚至不是3.0時代單純的依靠好的服務來試圖讓用户鎖定品牌。

    本質上,長城汽車通過有誠意的產品和高頻次的接觸,和最廣泛地用户建立一個一個細小的聯繫,累沙成塔完成用户品牌的真正含義:和新一代消費者完成關係構造,就是把握了下一個時代的門票。

    這標誌着長城汽車的新身份:從打遭遇戰的「本土車企」向戰略定義型的「全球化智能科技公司」進行轉變,在中國市場上的寶貴經驗,將在全球製造業變革的進程中,被更好的被放大出來。

    這種身份轉變,上一次的佼佼者,是來自美國的IBM、微軟、通用,以及來自歐洲的大眾、西門子等企業,憑藉科技創新的賦能,牢牢佔據了製造業上一輪周期中定義者的身份。

    今天,中國製造得以面對製造業周期新的歷史節點,率先用技術創新回答歷史的考驗,這種答案是千千萬萬個像長城汽車這樣有韌性,有野心的企業回答的,這種示範性的答案將引領更多轉型期的企業找到正確方向,實現產業的梯度升級。

    這種示範性的意義,決定了中國製造下一代新戰場的底色。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