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勸捐」背後的真相:世界糧食真不安全

    「勸捐」背後的真相:世界糧食真不安全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人道主義援助機構,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以下簡稱「世界糧食計劃署」)「勸捐」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時代隱喻。

    聯合國多家機構撰寫的《2021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顯示,當前全球飢餓人口多達8.11億,約佔全球總人數的十分之一。

    一直以來,經濟不發達甚至衰退、衝突和氣候變化是影響世界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與蔓延,與前述因素相互交織、相互催化、相互影響,又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糧食不安全狀況。

    如何全面客觀研判全球糧食安全形勢?「勸捐」埃隆·馬斯克的實質是什麼?如何推動各國糧食體系轉型?就相關問題,庫叔專訪了世界糧食計劃署駐華代表屈四喜。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人道主義援助機構,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以下簡稱「世界糧食計劃署」)「勸捐」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時代隱喻。

    聯合國多家機構撰寫的《2021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顯示,當前全球飢餓人口多達8.11億,約佔全球總人數的十分之一。

    一直以來,經濟不發達甚至衰退、衝突和氣候變化是影響世界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與蔓延,與前述因素相互交織、相互催化、相互影響,又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糧食不安全狀況。

    如何全面客觀研判全球糧食安全形勢?「勸捐」埃隆·馬斯克的實質是什麼?如何推動各國糧食體系轉型?就相關問題,庫叔專訪了世界糧食計劃署駐華代表屈四喜。

    從飢餓人數看:當前全球飢餓人口多達8.11億,約佔全球總人數的十分之一。有關資料還表明,全球43個國家的4500萬人處於饑荒邊緣,比2019年的2700萬多出不少。

    從飢餓區域看:飢餓人口中,一半以上集中在亞洲、三分之一以上位於非洲,且非洲是飢餓人數增幅最大的區域,飢餓人數佔總人口的21%,是其他區域的兩倍多。

    從糧食浪費看:全球每年生產的食物中,約有1/3被浪費,相當於13億噸糧食,具體而言,約合近1萬億美元的經濟成本、7000億美元的環境成本,以及9000億美元的社會成本之和。

    從糧食價格看:全球供應鏈壓力很大,全球糧食價格創下近十年來新高,海運等行業領域有中斷風險,貿易摩擦有捲土重來之勢,提供糧食援助的成本也在不斷提高。

    從援助人數看:世界糧食計劃署在2021年援助人口數量達到1.4億,比之前幾年增加不少,2019年是9700萬,2020年是1.38億。

    還須警惕的是,當前全球疫情遠未結束,更危險的新冠變異病毒極有可能蔓延,多國實施不同封閉隔離措施而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影響最大的領域在於糧食安全。

    這種影響還在持續中。

    瞭望智庫:您有在中國地方工作的經驗,又有在中國農業農村部相關工作的履歷,在世界糧食計劃署也服務多年。能否結合個人工作生活經歷,談談當前影響全球糧食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屈四喜:其一,經濟不發達甚至衰退極大地影響着糧食安全,是造成糧食不安全最根本的原因。

    全球而言,糧食是足夠的,但具體到某個國家、某個區域、某個人,就可能會出現想買而沒錢、有錢買不到的情況。

    這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主要是因為許多發展中國家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糧食安全保障率低,同時缺乏購買力,買不起足夠的糧食,加上市場波動、貿易戰等因素,糧食不安全就愈發嚴重。

    《2021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顯示,當前全球21.5%的飢餓情況是由經濟原因造成的。

    其二,衝突也在影響全球糧食安全,衝突包括國家內部衝突和國家之間的衝突。衝突使陷入突發性糧食危機的人數從2019年的7700萬,增加到目前的近1億人。2020年,因衝突導致的飢餓發生率約為18.5%,2019年是17%。

    在阿富汗,塔利班2021年8月佔領全境後,外國援助就此中斷,國內食品等基本生活物資價格飆升,普通民眾無力承受,目前共有2280萬人面臨突發性糧食不安全狀況,98%的人吃不飽飯。氣候是全球糧食安全面臨的另一個重大挑戰,影響着糧食系統從生產到消費的所有環節。2020年,超過5000萬人受到洪水、乾旱和風暴等極端氣候災害的打擊。氣候災害破壞了土地和種植業,並且危害到畜牧業和漁業。

    其三,氣候危機加上嚴重的衝突,會使部分國家現有的糧食系統脆弱性進一步加劇,損失、破壞和絕望情緒也在加劇。受衝突影響地區的極端氣候事件會大大破壞當地家庭,甚至阻礙了來自國際的人道主義援助觸達社區。

    不能忽視的第四個不利因素是新冠肺炎疫情。

    具體而言,疫情干擾生產,使家庭層面收入減少,國家層面財政收入下降,國際方面援助方忙於國內疫情,援助渠道受阻。

    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暴露出全球糧食系統的脆弱性,直接導致7000萬-1.6億人陷入飢餓困境,極大地加劇了全球範圍內的飢餓狀況。

    2

    瞭望智庫:不久前「勸捐」埃隆·馬斯克的新聞引起熱議。在您看來,此類事件對解決全球糧食問題是否有作用?

    屈四喜:由於世界糧食計劃署的資金來源依靠各國政府的自願捐款和私營企業與個人的捐贈,因此,這個事從頭到尾我們也一直在關注。

    我們發現,通過這一熱議事件,公眾更加關注到貧富差距問題和日益加劇的全球糧食不安全形勢,意識到需要立即採取行動阻止形勢的進一步惡化。

    實際上,2021年9月份,聯合國召開了糧食系統峰會,旨在號召各國團結行動,凝聚共識,提高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提升其糧食保障能力,共同維護全球糧食安全。

    在此背景下,「勸捐」也是在鼓勵更多高淨值人群,為改善全球糧食安全問題貢獻一份力量。

    世界糧食計劃署以扶危濟困,追求全球糧食安全改善和營養改善,追求人人有飯吃為宗旨,與人道主義合作伙伴一道,正在努力幫助數千萬面臨飢餓的人,然而目前資金來源十分有限,需求遠遠超過了現有資源。

    僅以阿富汗為例,目前正面臨世界上最大的人道主義危機,前面也提到了,98%的阿富汗人沒有足夠的食物。

    「勸捐」,也讓公眾更了解世界糧食計劃署在全球開展的工作,從而更積極有效地參與其中。

    捐助方、合作伙伴和支持者之間的信任是世界糧食計劃署工作成功的關鍵,其年度執行情況報告、年度報表、內部審計報告以及評估報告等都按照嚴格的標準執行並可供公眾查閲。

    瞭望智庫:「勸捐」一事也從側面反映了當前推動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糧食體系轉型的緊迫性,實際上推動各國糧食體系轉型的聲音也越來越大,漸成共識。在您看來,推動糧食體系轉型的途徑有哪些?

    屈四喜:推動糧食體系轉型對於持續全面地保障糧食安全,確保「人人有飯吃」至關重要。

    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認為,可以通過六大轉型途徑推動糧食體系轉型:

    在受衝突影響的地區將人道主義、發展與和平建設的政策相結合,形成合力,不要脱節。世界糧食計劃署本身就是橫跨「人道主義」「發展」「和平建設」三大領域的機構,202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即是最大的肯定。

    提高糧食體系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

    加強最弱勢群體應對經濟不發達甚至衰退的能力。

    在食物供應鏈中採取干預措施,降低營養食物成本。相關研究報告顯示,當前全世界約有30億人無力負擔健康膳食,遠遠超出飢餓人口數量。

    解決貧困和結構性不平等現象。這種不平等主要表現在國別差距、貧富差距和地域差距等。

    改變消費者行為,引導消費者更合理更健康消費

    除此之外,營造有利的治理機制和制度環境,賦權婦女和青年等措施,也是推動糧食系統轉型的重要途徑。

    為婦女賦權往往會給婦幼健康帶來積極影響,有助於改善營養。聯合國的很多項目中,都非常強調這一點。

    糧食體系轉型的效果還取決於它是否與環境、教育、衛生、社會保護等其他體系之間實現連貫一致和相互聯動。

    如教育體系,包括對學齡兒童提供學校營養餐、教授必要的食物生產知識和技能,開展營養教育,並提高消費者有關最大限度減少食物消費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的認識,在糧食體系中發揮着關鍵作用。

    2021年9月份的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也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設更可持續和更公平的糧食體系的五條行動軌道:確保所有人都能獲得安全而有營養的食品;轉向可持續消費模式;促進對自然有積極影響的生產;促進公平生計;培養抵抗脆弱性、衝擊和壓力的韌性。

    要實現建設更可持續和更公平的糧食體系,有賴於國際社會各成員積極將這些想法與各自的發展戰略和具體項目緊密結合,不然就是一句空話。

    發展中國家尤其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持續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生產能力,重視自身的糧食體系建設,提升自己的保障水平。

    同時,國際社會要加強合作與交流,促進公平合理的國際貿易,這是非常重要的。當前的國際貿易往往受到政治因素比如國際關係、地緣政治等的干擾,增加了成本,阻礙了貿易的正常流動。

    3

    瞭望智庫:飢餓和貧困是一對雙胞胎。您曾高度評價中國在扶貧領域的成就。有哪些經驗可為解決當前全球飢餓問題提供鏡鑑?

    屈四喜:毫無疑問,在反飢餓和反貧困的事業中,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功。在這方面,中國的經驗十分豐富,為世界特別是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寶貴借鑑。

    由於工作原因,我參觀調研了不少地方,更是經常深入農村了解情況,深切體會到這一點。

    反貧困上——

    過去40餘年來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在扶貧方面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中國在2020年底消滅了絕對貧困,比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前十年實現了目標。

    取得這些成績的原因很多,比如:

    在扶貧工作中抓住經濟發展這條主線,堅持政府主導、堅持創新、堅持全社會廣泛參與。其中,「六個精準」(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户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脱貧成效精準)和「五個一批」(發展生產脱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脱貧一批、生態補償脱貧一批、發展教育脱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方法和措施在扶貧攻堅中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效果非常明顯。

    中國脱貧人口在衣食住行,以及醫療教育等方面獲得了良好保障,許多脱貧人口的生活實現了世紀跨越。

    世界糧食計劃署以扶危濟困,追求全球糧食安全改善和營養改善,追求人人有飯吃為宗旨,與人道主義合作伙伴一道,正在努力幫助數千萬面臨飢餓的人,然而目前資金來源十分有限,需求遠遠超過了現有資源。

    僅以阿富汗為例,目前正面臨世界上最大的人道主義危機,前面也提到了,98%的阿富汗人沒有足夠的食物。

    「勸捐」,也讓公眾更了解世界糧食計劃署在全球開展的工作,從而更積極有效地參與其中。

    捐助方、合作伙伴和支持者之間的信任是世界糧食計劃署工作成功的關鍵,其年度執行情況報告、年度報表、內部審計報告以及評估報告等都按照嚴格的標準執行並可供公眾查閲。

    瞭望智庫:「勸捐」一事也從側面反映了當前推動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糧食體系轉型的緊迫性,實際上推動各國糧食體系轉型的聲音也越來越大,漸成共識。在您看來,推動糧食體系轉型的途徑有哪些?

    屈四喜:推動糧食體系轉型對於持續全面地保障糧食安全,確保「人人有飯吃」至關重要。

    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認為,可以通過六大轉型途徑推動糧食體系轉型:

    在受衝突影響的地區將人道主義、發展與和平建設的政策相結合,形成合力,不要脱節。世界糧食計劃署本身就是橫跨「人道主義」「發展」「和平建設」三大領域的機構,202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即是最大的肯定。

    提高糧食體系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

    加強最弱勢群體應對經濟不發達甚至衰退的能力。

    在食物供應鏈中採取干預措施,降低營養食物成本。相關研究報告顯示,當前全世界約有30億人無力負擔健康膳食,遠遠超出飢餓人口數量。

    解決貧困和結構性不平等現象。這種不平等主要表現在國別差距、貧富差距和地域差距等。

    改變消費者行為,引導消費者更合理更健康消費

    除此之外,營造有利的治理機制和制度環境,賦權婦女和青年等措施,也是推動糧食系統轉型的重要途徑。

    為婦女賦權往往會給婦幼健康帶來積極影響,有助於改善營養。聯合國的很多項目中,都非常強調這一點。

    糧食體系轉型的效果還取決於它是否與環境、教育、衛生、社會保護等其他體系之間實現連貫一致和相互聯動。

    如教育體系,包括對學齡兒童提供學校營養餐、教授必要的食物生產知識和技能,開展營養教育,並提高消費者有關最大限度減少食物消費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的認識,在糧食體系中發揮着關鍵作用。

    2021年9月份的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也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設更可持續和更公平的糧食體系的五條行動軌道:確保所有人都能獲得安全而有營養的食品;轉向可持續消費模式;促進對自然有積極影響的生產;促進公平生計;培養抵抗脆弱性、衝擊和壓力的韌性。

    要實現建設更可持續和更公平的糧食體系,有賴於國際社會各成員積極將這些想法與各自的發展戰略和具體項目緊密結合,不然就是一句空話。

    發展中國家尤其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持續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生產能力,重視自身的糧食體系建設,提升自己的保障水平。

    同時,國際社會要加強合作與交流,促進公平合理的國際貿易,這是非常重要的。當前的國際貿易往往受到政治因素比如國際關係、地緣政治等的干擾,增加了成本,阻礙了貿易的正常流動。

    3

    瞭望智庫:飢餓和貧困是一對雙胞胎。您曾高度評價中國在扶貧領域的成就。有哪些經驗可為解決當前全球飢餓問題提供鏡鑑?

    屈四喜:毫無疑問,在反飢餓和反貧困的事業中,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功。在這方面,中國的經驗十分豐富,為世界特別是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寶貴借鑑。

    由於工作原因,我參觀調研了不少地方,更是經常深入農村了解情況,深切體會到這一點。

    反貧困上——

    過去40餘年來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在扶貧方面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中國在2020年底消滅了絕對貧困,比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前十年實現了目標。

    取得這些成績的原因很多,比如:

    在扶貧工作中抓住經濟發展這條主線,堅持政府主導、堅持創新、堅持全社會廣泛參與。其中,「六個精準」(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户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脱貧成效精準)和「五個一批」(發展生產脱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脱貧一批、生態補償脱貧一批、發展教育脱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方法和措施在扶貧攻堅中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效果非常明顯。

    中國脱貧人口在衣食住行,以及醫療教育等方面獲得了良好保障,許多脱貧人口的生活實現了世紀跨越。

    我們也在甘肅實施了富鋅馬鈴薯小農試點項目。通過對富鋅馬鈴薯的推廣和生產,我們旨在改善貧困地區農民生計以及微量元素鋅缺乏問題,以實現中國政府的精準扶貧和營養改善目標。

    這7個創新性項目與中國相關國家部委緊密合作,着眼於農民特別是小農的增產增收與市場的連接,其中鄉村學齡前兒童營養項目與小農幫扶結合起來,一方面可為兒童提供合理膳食補充,改善營養不良狀況,另一方面可為貧困小農提供相對穩定的市場需求,增加農户收入。

    目前我們還搭建了平台,國家部委(農業農村部、應急管理部、生態環境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等)、企業、科研院所、民間機構等志同道合者可以在上面相互合作。

    瞭望智庫:中國已成為世界糧食計劃署越來越重要的合作伙伴。脱貧攻堅完成後,世界糧食計劃署將在哪些方面與中國進一步合作?

    屈四喜:中國在2020年完成了脱貧攻堅戰,歷史性地實現了消除絕對貧困,極大促進了全球減貧事業的發展。

    中國的進一步發展為雙方的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和潛力,中國也非常願意向世界分享成功經驗,世界糧食計劃署將積極發揮多邊機構的平台作用,繼續拓展夥伴關係並推動創新合作,助力中國鄉村振興,與中國一道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零飢餓和可持續發展。

    具體來說,我們的合作將會聚焦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發揮好世界糧食計劃署中國農村發展卓越中心的作用,通過南南與三方合作積極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更好地分享中國在農業農村發展和糧食安全方面的經驗和適用技術,提高自身糧食安全保障水平。重點領域包括小農價值鏈發展、產後減損與糧食系統、減災防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農村發展和扶貧創新。

    二是搭建合作平台,努力支持中國的鄉村振興戰略;

    三是強化合作,對全球飢餓人口提供積極的援助;

    四是加強在聯合國人道主義應急響應方面的合作,支持全球應對突發災害,尤其是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

    為落實聯合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人道主義應對計劃」,世界糧食計劃署發揮自身在人道主義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方面的統籌能力,於2020年4月在華緊急啟動了全球人道主義抗疫樞紐,為國際社會提供全球抗疫應急響應及防疫物資採購和庫存整合服務,並支持人道主義物資運轉至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國家及地區。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