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裁員,鉅虧千億
滴滴宣佈裁員了。
這是一次慘烈的裁員,涉及滴滴集團全線業務,將有20%的滴滴員工被裁。也就是說,每5個滴滴員工,就有一個要面臨被裁的風險。
而這一切,並非始於滴滴上市事件。
事實上,滴滴自成立以來,就鮮少盈利,長期處於大規模虧損的狀態。滴滴是一家典型的由資本推動的網路公司。在滴滴成立的早期,滴滴在軟銀的資本加持下,開啟了瘋狂的燒錢模式。
在滴滴和快的的燒錢大戰中,最多的時候,一天就能燒掉4000萬。在這種高強度燒錢大戰中,滴滴和快的的競爭變得白熱化,而其他那些打車公司幾乎都被燒死了。滴滴的最大競爭對手——快的也燒不起了,資本方的錢也經不起這個燒法。
最終,滴滴成功合併快的,而快的團隊因喪失控制權而被迫出局。在打垮快的後,滴滴又迎來了全球打車巨頭——優步。滴滴和優步的戰爭很簡單,就是繼續燒錢,一直燒到另一家頂不住為止。
但是,滴滴和優步的背後都有同一個投資人,即日本軟銀。滴滴和優步燒錢大戰,本質上燒的都是軟銀的錢。在孫正義的攛掇下,滴滴和優步採取換股合併的方式,優步把中國業務都打包置換給了滴滴集團。同時,優步也成為了滴滴第二大股東。
可以說,滴滴贏得了市場,但優步贏得了股權。孫正義則在幕後操盤,實現雙贏,同時拿下中美兩個市場裏,兩家最大的網約車巨頭。軟銀成為全球第一大網約車資本方。
因為燒錢模式,就註定了企業在經營前期無法盈利。不僅沒有盈利,還要承受鉅額虧損。滴滴在先後擊敗快的和優步中國後,就成為了中國網約車市場裏的絕對霸主,一統中國網約車的江湖。
按照滴滴的設計,先壟斷市場,再通吃全場。事實上,滴滴也是這麼做的。左手割司機,右手割消費者,滴滴站在中間,2019年營收突破1500億。

然而,在2018-2020三年間,滴滴集團卻是連續鉅虧150億,97億和106億。但是,我們不能只看虧損總額,我們更要看虧在哪裏。滴滴的出行業務是賺錢的,根據滴滴提交的招股書,滴滴出行業務在2019年就實現了稅前利潤38.4億,2020年39.6億,2021年第一季度更是爆賺36.2億。
不是滴滴不賺錢,而是滴滴亂花錢。真正導致滴滴連年虧損的原因是,滴滴激進的投資。
滴滴把在中國出行市場中賺到的錢,揮金如土般地砸入了全球市場,如印度Ola、中東Careem、歐洲Taxify、東南亞Grab等打車企業,滴滴都給投了一遍。
如果不是投資虧損,滴滴早在2019年就憑藉行業壟斷地位實現規模盈利了。尤其是2021年,僅一個季度就賺了36.2億!
但滴滴赴美上市,成為轉折點。受赴美上市事件所影響,滴滴APP被強制下架,禁止新用户註冊,這讓滴滴的壟斷生意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難。
與此同時,滴滴所啟動的橙心優選,喪失了滴滴的用户導流後,業務陷入停滯。滴滴原本是想在社區團購領域,通過燒錢大戰,複製滴滴打車的商業奇蹟。然而,橙心優選成為滴滴的滑鐵盧。
僅2021年的第三季度,橙心優選就讓滴滴鉅虧209億,拖累滴滴集團在單個季度鉅虧306億!滴滴集團已經累計虧損超過1000億。
不僅橙心優選鉅虧,滴滴打車業務也陷入虧損。原因很簡單,在滴滴上市事件爆發後,高德、嘀嗒、首汽、以及美團等公司對滴滴進行全面圍剿,滴滴的打車業務量暴跌20%。
其中,高德地圖日訂單量從200萬單,迅速增至500萬單。雖然距離滴滴每天5000萬單的數量來比,高德還無法捍衛滴滴在網約車市場中的霸主地位,但是,滴滴為了留住司機,不得不降低了抽傭比例。
到今天,滴滴仍然是中國網約車市場第一大霸主。而且,這一霸主地位在短期內將難以撼動。但滴滴想要通過壟斷市場,賺取不正當的暴利,已經不可能了。
在資本市場上,滴滴背後的軟銀也遭遇鉅虧。當前,滴滴市值已蒸發75%,市值僅剩200億美元。
滴滴事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任何企業想要通過資本壟斷的方式,來獲取不正當利益,都將是不可持續的。任何企業的經營都要在合理合法的範疇以內,更不能觸發國家底線。
滴滴有今日之劫難,完全是滴滴高層一手所造成。錯誤的投資,錯誤的上市,錯誤的擴張,滴滴犯下了太多的錯。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