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俄羅斯被踢出SWIFT的影響究竟會有多大?

    俄羅斯被踢出SWIFT的影響究竟會有多大?

    周日一早,就被「金融核武器」的新聞刷屏。

    前兩天各路專家還在信誓旦旦的說歐美絕對不會動用SWIFT這一最終武器,結果事實證明,在戰爭年代真的不要隨時call結論,否則會在一天到一個月不等迎來打臉。

    因為幾年前針對全球的金融通信基礎設施做過一個研究課題,所以對這個問題稍微有些了解,在這裏簡單談談個人看法。

    首先要說的是,關於SWIFT的基礎概念已經滿天飛了,這裏就不再贅述,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可以看看金融監管研究院出的這篇文章,寫得非常清楚。

    這篇文章裏只談談可能的影響。

    1

    先拋結論,動用SWIFT這個武器對俄羅斯進行制裁,短期對俄羅斯的貿易、特別是能源領域的貿易衝擊不會有想象中那麼大,但中期將給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帶來不可控的擾動因素,而長期更會對全球的金融體系造成深遠的影響。

    先說短期。

    其實彭博新聞社首席能源記者Javier在某社交媒體上解釋的已經非常清楚了,那就是這次將俄羅斯踢出SWIFT其實是一次「有選擇的」「將能源貿易排除在外的」制裁。

    背後的原因也很好理解,因為俄羅斯的能源供給佔全球比例巨大。

    截至2021年末,全球每天約9800萬桶的原油產量中,俄羅斯佔比高達11%,因此如果將俄羅斯徹底踢出SWIFT體系,短期會對全球能源市場造成無法估量的影響,這對於已經面臨很大通脹壓力的歐美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

    所以如果去看白宮的那段官方發言,會發現歐美試圖在把這次制裁的尺度變得和手術一樣精準——放行所有和能源貿易有關的指令,或者是隻把那些和能源貿易相關性不大的俄羅斯金融機構踢出去。

    但從這段發言中,我們同時也能看出歐美這次的舉動是多麼的「倉促」和「沒有準備」。

    因為他們一邊宣佈了動用這項武器,一邊還在大周末的和SWIFT討論到底能不能把這些和能源貿易相關的指令單獨挑出來。

    如果這真的是一項早有預謀的行為,這種事情難道不是應該早就幹了的麼?

    此外,還有兩個因素讓這次制裁短期對能源貿易的影響不會很大。

    第一是全球能源體系已經經歷過之前的伊朗事件和克里米亞事件。

    早在2008年,由於美國直接切斷了伊朗使用美元並參與美國支付清算系統的聯繫,事實上已經讓伊朗在SWIFT的業務量變得可有可無。而到了2012年,歐美聯合將伊朗所有銀行從SWIFT成員中除名,徹底將伊朗這一能源大國趕出了全球清算體系。

    此外,2014年歐美因為克里米亞事件也對俄羅斯發動過一場和支付相關的制裁,但當時不是用SWIFT,而是推動Visa與萬事達卡停止向制裁名單中的幾家俄羅斯銀行提供支付服務,導致俄羅斯的金融機構融資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因此,整個全球能源產業鏈,特別是俄羅斯,其實對這次的制裁事件是有心理準備的。

    無論是俄羅斯央行在2014年創立的俄羅斯銀行金融訊息系統SPFS,還是俄羅斯能源巨頭們和很多國家的能源企業在過去幾年簽署了大量雙邊支付協議,都是有備無患的體現。

    第二是制裁本身大概率是「雷聲大雨點小」。

    比如按照拜登政府的說法,以能源清算為主的俄羅斯銀行,也就是俄羅斯聯邦的中央銀行,大概率是會留在SWIFT裏的,這樣一來對現有的國際能源貿易體系並不會造成大的衝擊。

    當然,短期的能源價格除了基本面,還會受到市場情緒的影響,這個就不好說了,要看周一的市場反應。

    2

    再說中期。

    為什麼要說這次針對SWIFT體系的制裁可能會給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帶來不可控的擾動因素呢?

    首先,歐美的部分金融機構可能會「自我加壓」,將制裁擴大化。

    從之前部分海外金融機構針對伊朗和中國的行為就可以看出,「上面定了調子、下面只會加碼」這種行為不僅會發生在個別地方,很多海外機構的合規部門和法律部門更是投鼠忌器的一把好手。

    如果原本歐美政府並沒有想把某些俄羅斯的系統性重要銀行剔除出SWIFT——比如前面提到的俄羅斯銀行——但海外金融機構自發切斷了和其的合作,那麼也會造成能源貿易結算上的影響。

    這種影響未必會發生在一兩天,但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是可以預見的。

    其次,原本市場認為,為了確保自己的「俄羅斯堡壘」,即4%/GDP財政盈餘,9%/GDP經常賬户盈餘,俄羅斯不太可能通過減少石油和天然氣出口進行報復。但既然歐美已經選擇了金融戰,那麼俄羅斯通過能源戰來回擊也就成為了可能。

    換句話說,俄羅斯可能會利用自己的短期犧牲——也就是減少能源出口降低財政盈餘——換來高企的能源價格,讓歐美在對抗通脹時陷入更加狼狽的境地。

    自傷一千,損敵八百,在已經進入戰時狀態的俄羅斯,並非不可想象的選擇。

    最後,截止到目前為止,市場對於此次戰爭的反應還是按照應對地緣政治風險的既有路線在運行——開始有一些恐慌,但很快就失去了興趣。比如2017~2018年的朝鮮危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由於不可能為核戰爭定價,市場最終決定忽略這一風險。

    然而這一次有所不同的是,從地緣政治到實體經濟有了一條明確的傳導路徑,那就是制裁和大宗商品價格。

    因此對於很多國家和企業需要考慮的是,比起接下來一周的能源價格,更重要的是幾個月後的能源價格會在什麼位置?

    如果說之前市場還預期石油天然氣價格在今年晚些時候有回落的可能,那麼放在目前的地緣政治背景下,這種希望很可能會破滅。

    而這很有可能會帶來更多國家和企業需要補庫存和增加儲備,從而給能源價格帶來更強的上漲驅動力。

    一旦市場意識到這一次可能會不一樣,那麼他就會變得不一樣了。

    3

    再說長期。

    事實上,截止到目前為止,無論是俄羅斯的SPFS還是中國的CIPS,其實都只是一種未雨綢繆的行為。

    就好像我們保留了防空洞,並不意味着就真的做好了被空襲的準備。

    舉個例子來說,根據和CIPS相關的新聞報道,目前CIPS在跨境電文的傳送與處理方面仍主要依賴SWIFT體系,幫助CIPS的參與者之間進行資金的訊息溝通——CIPS負責跨境人民幣資金的清結算,而SWIFT利用自己已經積累的全球的網絡資源,在特定的參與行之間完成訊息的傳遞。

    (圖中的MTxxx都是SWIFT報文)

    此外,兩者甚至還合資成立了公司。

    金融網關訊息服務有限公司由SWIFT、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跨境銀行間支付清算有限責任公司(CIPS)、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共同所有,總部位於北京。公司成立旨在滿足中國有關跨境報文的連接性、強韌性及數據管理領域的監管要求。

    ——金融網關訊息服務有限公司官網

    換句話說,為了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中國到目前為止還是在全面擁抱SWIFT,並推動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的。

    但此次「金融核武器」的動用,會不會是一次更為響亮的警鐘呢?而這又會給長期的全球金融體系帶來什麼樣深刻的影響呢?

    這裏我不敢妄語,但現實顯然並不樂觀。

    總之,這不是我想要記錄的大時代,但歷史的齒輪顯然已經在緩緩轉動了。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