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破百不是終點!對沖基金:油價還會破200美元!

    破百不是終點!對沖基金:油價還會破200美元!

    長期經營石油期貨和股票業務的對沖基金Westbeck Capital Management表示,對俄羅斯限制能源出口的預期前景可能將推動油價升至每桶200美元上方。

    該基金表示,儘管可能達成的伊朗核協議將為伊朗石油重返市場鋪平道路,但其仍會押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油價將持續上漲。

    Westbeck表示,俄羅斯石油出口持續受損,再加上需求遭到破壞,可能會將油價推至150-175美元的區間,甚至有可能超過200美元。與此同時,油價飆升可能反過來加劇通脹,從而迫使美聯儲對加息踩下剎車。

    該基金稱:「石油市場和股市尚未對這種情況作出定價,但我們認為這種可能性很高。投資者應該考慮去防範這種結果造成的影響。」

    另外,Westbeck表示,如果油價飆升導致經濟衰退,石油本身似乎是比石油股更好的投資,這也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情況一致。而如果要考慮股票方面,該基金更青睞油田服務公司。

    據悉,此前摩根大通也發表報告表示,預計布倫特原油年底可達185美元,不過,這是摩根大通對極端情景下的展望,報告中,摩根大通維持其油價預測,即第二季度布倫特原油均價為每桶110美元,第三季度為每桶100美元,第四季度為每桶90美元。該行預計,如果伊朗石油沒有重返市場,第二季度的平均油價將達到115美元,第三季度將達到105美元,第四季度將達到95美元。

    美銀則認為,如果俄羅斯的大部分石油出口被切斷,即使戰略儲備的釋放和歐佩克出口的增加有所抵消,俄羅斯仍有可能出現每天500萬桶或更大的石油缺口。這意味着油價可能會翻番,從每桶100美元漲至200美元。

    1970年代重演?分析師警告:世界可能正處於一場能源危機的邊緣!

    IHS Markit副董事長Daniel Yergin警告,俄烏危機引發的能源市場混亂,可能與上世紀70年代重大石油危機的規模相當。

    作為全球第二大原油出口國,俄羅斯原油出口規模僅次於沙特阿拉伯,每天出口400萬至500萬桶原油,以及200萬至300萬桶成品油。

    雖然大範圍禁止俄羅斯原油出口的措施尚未頒佈,歐美工業界已經開始「自我強化」實際制裁:煉油廠避開俄羅斯石油,銀行則拒絕為俄羅斯大宗商品的運輸提供資金。

    這在全球原油貿易體系中引發連鎖反應:截止周二,俄羅斯烏拉爾石油較布倫特原油貼水超18美元。

    Yergin警告,這種「實際制裁」將對原油交易產生巨大影響,人們將會爭相購買非俄石油:

    這是一場供應危機;這是一場物流危機;這是一場支付危機;其規模很可能達到上世紀70年代的水平。

    1973年,中東石油生產商切斷了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供應,以報復當年在阿以戰爭期間援助以色列。這導致石油立即供不應求,油價從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接近12美元。這引發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美國GDP增長下降了4.7%,歐洲整體的增長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

    美國銀行此前分析表示,原油市場的經驗法則表明:每出現100萬桶/日的供應或需求意外變動 ,原油價格將變動約20美元/桶。考慮到能源佔全球收入的比例已經接近8%,僅僅制裁俄羅斯石油供應的10%就有可能將全球能源成本推高至40年來的最高點。

    目前很難判斷俄羅斯石油具體遭受多大的衝擊。

    摩根大通警告稱,截至本周四,66%的俄羅斯石油在尋找買家方面面臨困難。若俄羅斯產量經歷的干擾持續一整年,布倫特原油價格可能會在年底達到每桶185美元。

    摩根大通指出,假設伊朗不會立即增加供應,短期內供應衝擊將會非常大,油價需要提高到120美元,並在該水平停留幾個月,才能讓需求降温。如果歐美政府要想進一步安撫市場並將油價穩定在100美元左右,國際能源署(IEA)可能需要承諾在今年剩餘時間每月釋放5000萬桶石油,甚至更多。

    IHS Markit將於下周在休斯頓主辦一年一度的CERAWeek能源會議。包括雪佛龍(Chevron)、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道達爾(Total)、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 Petroleum)和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在內的許多能源公司的高管將發表講話。

    CNBC預計,此次會議的一個主要議題將是如何取代俄羅斯的石油。但正如美國銀行分析的那樣,短期內,俄羅斯在能源市場的地位無可取代。

    你的倉位有油股對沖投資組合風險嗎?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