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麥當勞暫別俄羅斯是個象徵:一扇打開的門又關上了

    麥當勞暫別俄羅斯是個象徵:一扇打開的門又關上了

    當地時間3月8日,美國餐飲連鎖公司麥當勞宣佈,將暫時關閉俄羅斯境內的850家門店,但是會繼續支付員工工資、旗下的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當日,星巴克公司、可口可樂公司也宣佈暫停在俄羅斯的業務。

    也許很多人並不在意這則新聞,一來麥當勞不過是個洋快餐品牌,二來近日對俄羅斯採取同樣行為的大企業實在太多,而且看起來都比麥當勞重要,畢竟東西可以吃別的,可是有些軟件用不了,就會很麻煩。

    但俄羅斯人並不這樣看待。我在網上見到幾張截圖,他們是這樣說的:

    「1990年,當麥當勞在莫斯科開設第一家餐廳時,我在排隊。當時鐵幕搖搖欲墜,俄羅斯正在擁抱西方。今天,麥當勞宣佈將暫時關閉其在俄羅斯的850家餐廳,極具象徵意義。」

    「1990年,我在莫斯科一家非常有聲望的大學醫院工作。與大學教授坐在會議室裏時,我在玻璃櫥窗裏看到了麥當勞的杯子和盒子,每個人都對這個國家的變化感到高興。」

    「莫斯科第一家麥當勞開業的那一周,番茄醬包前五天是免費的,然後由於當地人盜竊用作製作番茄湯的底料,麥當勞開始對其收費。」

    「作為一個小孩,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時刻。當你排隊等候麥當勞時,我和父親坐在一起看西方電視台的新聞。這似乎微不足道,但它實際上標誌着冷戰的結束。」

    1990年,莫斯科第一家麥當勞開業,當天就有三萬人排隊,它也被視為鐵幕消失的一大象徵。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而言,他們面對的是一個生下來就有麥當勞乃至洋快餐的世界。有人喜歡吃,有人不喜歡吃,還有人特別嫌棄,這都是個人的口味和自由。可不管你喜不喜歡,反正它就在那裏,是一種生活日常。

    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這種「生活日常」並不存在。莫斯科人在1990年認識了傳說中的麥當勞,併為之瘋狂,這並非唯一。

    麥當勞創辦於1940年,莫斯科人與它的結緣是在五十年後,中國人同樣如此。1990年10月8日,中國大陸第一家麥當勞在深圳開業。開業當天,這家門店創下當時全球麥當勞有史以來的單店單天營業額與顧客光臨數的紀錄。

    僅僅三個小時,預備一周的食材全部賣光。對於當時的深圳年輕人來說,這家麥當勞是地標,也是最潮的約會場所。孩子們吃一次麥當勞,更是會炫耀許多天。

    麥當勞並非第一家進入中國的洋快餐。1987年,中國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開張,引起轟動。因為排隊的人太多,還需要警察維持秩序。這種火爆持續了很久,每天都需要專人維持秩序,排隊人流甚至超過數百米。過了很久之後,人們到這家肯德基吃飯還要排上一個小時的隊。

    數據顯示,當時這家店前三個月的日均銷售額達到4萬多元人民幣,每日賣出炸雞1300只,銷量在當時全世界七千餘家的肯德基連鎖店裏高居榜首,遠超第二名。

    1990年,一對新人做了一個大膽的舉動,包下這家肯德基的二樓和三樓舉辦婚禮,媒體爭相報道,也有許多人選擇效仿。

    在中國的許多城市,都有洋快餐的集體記憶。我所在的城市,1996年開業的第一家麥當勞在前些年因地塊重新規劃問題而閉店,也引發一波回憶殺,許多本土年輕人前往拍照留念。

    類似的集體記憶不止洋快餐,還有如今隨處可見的可樂。當年見過一個小故事,話說有一位年輕時混跡十里洋場的上海老人,在80年代喝到可口可樂後,淚流滿面說「終於又喝到這個味道了,上次喝還是民國。」

    早在1927年,可口可樂就進入了上海市場。1930年,一張「請飲可口可樂」的廣告畫風行上海,這是中國第一張明星代言海報,海報中的明星是阮玲玉。

    1949年,因為國際關係,可口可樂退出中國市場。直到1978年,中國步入開放,可口可樂也與中糧開始實質性接觸。1978年12月,經過幾次談判,雙方達成協議。1979年起,可口可樂在告別三十年後重返中國大陸市場,也是1978年後第一家進入中國內地的西方企業。

    湊巧的是,在可口可樂與中糧談判的同時,中美兩國也在進行恢復邦交的談判。1978年12月16日,中美雙方發表《中美建交聯合公報》,宣佈「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幾乎同時的還有12月18日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意味着改革開放的開啟。

    洋快餐和可口可樂都是人們如今見慣的東西,但在當時,它們帶給中國人極大的震撼。2015年出版的《金拱向東:麥當勞在東亞》一書曾寫道:「洋快餐帶給中國社會帶來的衝擊主要在於它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社會空間,以滿足人們在逐漸富裕的生活中對物質享受和某種先進文化的憧憬。」

    實際上,許多中國消費者其實並不喜歡洋快餐餐廳提供的食物,認為它們「不是正餐」或「吃不飽」,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光顧這些餐廳抱有強烈興趣。

    洋快餐的文化象徵意義大於食物本身(當然,現在許多人恰恰對這種象徵意義抱以反感),對於當時剛剛從貧窮中走出來的中國人而言,洋快餐是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還提供了一種現代化想象。

    更重要的是,它們是一種開放的象徵。對於曾經長期與世界隔絕的那一代中國人而言,每一個了解世界的機會都值得珍惜,包括麥當勞肯德基,也包括重返中國的可口可樂。

    這種渴望,現在的年輕人或許很難理解。或者可以這樣理解:不管你吃不吃洋快餐,喝不喝可樂,當肯德基麥當勞被允許開店,當可口可樂被允許銷售,甚至在電視上發布廣告(此舉在當時引發轟動,甚至被賦予了極大的政治意義),都意味着中國走出了曾經的陰霾,主動擁抱世界,並得到了世界的善意回應。

    對於俄羅斯人來說,他們對麥當勞的感覺,不會跟同時代的中國人有什麼不同。麥當勞的開業,象徵着冷戰的結束,象徵着一道門打開了。也有一些人會將之視為文化輸出甚至文化霸權,作為反感的基礎。

    我當然不反對文化輸出論,但當幾萬人為了區區一個麥當勞排隊時,真正的問題就不是文化輸出,而是曾經與世界隔絕,所以民眾才會用腳投票。你當然可以一輩子不吃麥當勞,但民眾是否有選擇的權利,國家是否融入世界,才是最重要的。不能選擇麥當勞,可能意味着也無其他選擇權。

    這道門開了很多年,人們對一切習以為常,甚至在年輕人眼中,這一切與生俱來。但因為某些人,這道門又要關上了。

    或許,鐵幕再次落下。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