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為什麼大多數股票在本財季暴跌?

    為什麼大多數股票在本財季暴跌?

    摘要:許多股票在公布第四季度收益後暴跌超過 10%。市場怎麼了?

    GoodRx ( GDRX ):-39%;臉書(臉書):-26%;Paypal(PYPL):-25%;Netflix ( NFLX ):-22%;體式(ASAN):-22%;羅庫(ROKU):-22%;確認(AFRM):-21%;Zscaler ( ZS ):-16%;Shopify(SHOP):-16%;雪花(SNOW):-15% ...

    正如波動性所假設的那樣,這些不是低價股。相比之下,這些是數十億公司在收益日的一日崩盤。

    我本可以讓這個列表更長,我從未見過像 2021 年第四季度這樣動盪的財報季。

    有趣的是,這些公司中的大多數似乎都報告了強勁的第四季度收益。事實上,數據顯示,所有標準普爾 500 指數公司中有 75.8% 的公司每股收益超出預期,遠高於 72.0% 的歷史平均水平。

    那麼,儘管超出預期,為什麼有這麼多股票在財報季暴跌?這對這些股票和市場上許多其他股票的未來回報意味着什麼?

    在本文中,我將對這些我認為在市場上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的問題進行解答。這篇文章中提供的內容不僅對更好地了解當今不尋常的市場環境很有價值,而且對您未來的投資之旅也是重要的一課。

    01 退後一步:解釋市場波動

    公司的公允價值是基於所有未來現金流折現到今天。在極端動盪時期(無論是上行還是下行),能夠牢記這條規則的投資者將比忘記這條規則的人產生更好的回報。

    讓我進一步解釋一下。

    DCF估值方法說,公司的估值是基於所有未來現金流折現到今天。重要的是,這個「公允價值」中有一半以上是基於 10 多年後的現金流量,很難準確預測。

    由於遙遠的未來現金流的不確定性,分析師和投資者高度關注短期收益。儘管第一年的自由現金流實際上佔公司平均公允價值的 5% 以下。

    當公司報告強勁的收益/指導時,市場參與者往往會過度反應。他們推高了股票,卻沒有考慮這種實力在未來的可持續性,這要重要得多。

    當公司報告令人失望的收益/指導時,市場參與者無論如何都會放棄股票。他們忘記了是什麼導致了盈利失誤,並且發現很難想象未來會有所改善。

    或者用億萬富翁企業家彼得泰爾的話來說:

    增長率被高估,而耐用性被低估。

    基於情緒的收益波動創造了這個非常有趣的趨勢,它可以將股價(紅色)推高/低於公司的內在價值(藍色):

    內幕機會

    FOMO將導致許多散户投資者在情緒高漲時跳入股票。他們認為「公司增長極快,股價一直在上漲,我也應該加入」,不考慮估值,也不考慮增長率的可持續性。當這種增長率似乎不持久時,他們就會高買低賣。

    聰明的投資者會做相反的事情:比市場領先一步。他承認,當強勁的收益將市場情緒推至極度貪婪的水平時,估值變得過高。他出於不合理的原因購買了不值得市場先生尊重的股票,並將在未來 6-12 個月內給市場帶來積極的驚喜。

    02 上個財報季到底發生了什麼

    自從股市存在以來,基於情緒的波動就日復一日地發生。然而,過去兩年是一個極端的異常值。

    2021 年,隨着各國央行向貨幣體系注入數萬億美元,我們經歷了從 COVID-19 大流行中前所未有的經濟復甦。收益飆升,投資者變得非常看好。不幸的是,大多數投資者在這裏忘記了考慮大局。這種財務實力並不持久。

    最近的拋售積累:

    自 2020 年底以來,我開始警告投資者,高漲的科技股強勁的收益報告不可持續。

    2021 年 9 月,我更進一步,在我的文章「 Zoom 的大幅盈利拋售應該會改變你對市場的看法」中指出整個市場面臨的重大風險。

    我敦促您在數萬億刺激的順風消失時,根據「正常化」收益重新考慮您的所有頭寸:

    如果我告訴你們市場上的許多股票將面臨與 Zoom 在 2021 年相同的命運,你們中的一些人會不同意我的看法。是的,Zoom 是 COVID-19 大流行的最大受益者。但是聽我說...

    市場上超過一半的股票是 COVID-19 的受益者。

    這是一個大膽的聲明,不是嗎?讓我解釋一下:COVID-19 大流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財政刺激,以促進經濟復甦,例如刺激檢查、基礎設施投資和零利率。

    儘管由於重新開放,科技股的 COVID-19 順風已基本消退,但許多其他公司的刺激順風今天仍在展開。事實上,上一季度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收益按年增長了驚人的 95%,86% 的成分股超過了每股收益預期(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數字)。

    問題在於,如今許多投資者犯了與 Zoom 投資者在 2020 年底所做的相同的投資錯誤。由於他們的貪婪行為,他們正在將最近的強勁數據推斷為他們的未來預期。

    那麼你應該如何接近未來的市場呢?當報告豐厚的收益時,請確保您不會被強勁的市場情緒所誤導。當 COVID-19 中斷有所緩解時,始終對公司財務狀況在 3-5 年內保持保守心態。

    03 第四季度收益拋售

    回顧這篇文章,這個建議再準確不過了。儘管 2021 年第四季度的收益仍然強勁,但隨着經濟活動恢復正常,公司的指引大多令人失望。事實上,下圖顯示該指引是自 2016 年第一季度以來最弱的。這導致了上個季度的大量盈利拋售。

    摩根士丹利

    迄今為止,被高估的超增長股票面臨着最大的痛苦。正如我在 2021 年 12 月的文章「史詩般的 2021 年泡沫已經破滅,我們剛剛進入第二階段」中所解釋的那樣, 許多估值達到了極不可持續的水平,並且註定會大幅下跌。

    他們的收益報告中的每一個小失望都被視為拋售股票的好理由。正如您在下面看到的那樣,我文章中討論的股票大幅下跌。不幸的是,他們中的許多人面臨更多的下行風險,因為即將到來的令人失望的收益將繼續拖累仍在高位的估值。

    正如預期的那樣,不僅是成長股,許多所謂的「價值」股也開始出現了第一次爆發。特別是高度周期性的股票大幅下跌,因為它們最近強勁的財務狀況似乎是不可持續的。

    從表面上看,Foot Locker ( FL )、梅西百貨 ( M )、福特汽車 ( F )、Toll Brothers ( TOL ) 和摩根大通 ( JPM.PK ) 等股票的市盈率分別為 10 倍和 14 倍,看起來很便宜、5 倍、11 倍、10 倍。更重要的是,如果考慮到它們過去一年的驚人增長率,它們看起來很便宜。

    儘管如此,這些股票仍從高點下跌了 23% 至 53%。為什麼?經濟狀況正在惡化,他們的收入可能會立即減半甚至變為負數。因此,它們的市盈率是無關緊要的。您可以將它們歸類為「價值陷阱」。

    04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雖然不幸的是我沒有水晶球,但我確實預計未來幾個季度市場會出現重大分歧。

    首先,我認為市場最近對許多股票過於悲觀和恐懼,特別是在小盤股領域。正如我在最近的文章「底部預測器敦促你買入當前的下跌」 中所討論的那樣,像上個月這樣的極端恐懼是你買入被無理拋售的高風險股票的絕佳機會。

    在接下來的幾周裏,他們可能會面臨更多的痛苦。然而,在近期拋售後,前景廣闊且估值有吸引力的股票有可能在中長期為您帶來從今天的水平獲得的巨大回報。

    其次,我相信隨着經濟狀況的減弱,很大一部分市場將繼續面臨疲軟的回報。尤其是估值高漲且存在對經濟敏感的價值陷阱的成長型股票,未來可能會繼續面臨壓力。

    此外,我對大型科技股有一個非常不受歡迎的看法。經過多年的統治,我相信他們未來將面臨不令人滿意的回報。我特別看空蘋果 ( AAPL ) 和英偉達 ( NVDA ),這兩家公司從去年的經濟實力中受益匪淺。他們的估值還沒有為即將到來的經濟放緩做好準備。

    我還想敦促您對近期能源和商品的反彈保持謹慎。貪婪永遠不會奏效。

    有趣的是,最近的內部活動證實了我們對當今市場既有風險也有機會的看法。在最近的修正期間,內幕購買活動大幅增加。然而,內幕購買的數量仍然顯着低於內幕銷售。內幕買賣比率為 0.55 倍,而過去幾年其他修正期間的峰值為 0.8 倍至 1.6 倍。

    在 Insider Opportunities,我們在 2021 年期間建立了我們的現金頭寸。我們現在正在將這種現金頭寸部署到內部人購買活動強勁且被無理拋售的股票。通過我們獨特的內幕策略,我們相信我們的中長期回報將在今天的水平上保持強勁。

    05 投資者建議

    上個季度,我們在財報日經歷了大量的股票崩盤。這可以用經濟放緩來解釋,這導致 2022 年的指導全面疲軟。

    2021 年的寵兒正在成為 2022 年的輸家。去年提醒我們,市場在上行和下行方面的過度反應有多麼強烈。不僅要尋找今天的贏家,而且要比市場領先一步思考未來的贏家是誰,這一點非常重要。

    由於預計未來幾個季度經濟將持續放緩,許多股票尚未走出困境。特別是,充滿活力的成長股和周期性價值陷阱可能會在未來面臨更多疲軟。

    相比之下,有很多前景看好的個股,卻在極度負面的情緒中被無理拖累。這提供了重要的購買機會,但您必須仔細尋找它們。

    追隨內幕人士購買可以極大地幫助挑選出未來的贏家並避免輸家。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