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金時代的煤老闆 還會撩撥蠢蠢欲動娛樂圈嗎?
煤老闆們日進斗金的傳說,又要重現江湖了嗎?
俄烏戰爭爆發後,煤炭短缺,國際煤價刷新歷史新高,甚至超過 2021 年高點,國內煤價也多了幾分想象空間。
娛樂圈蠢蠢欲動,資金飢渴的他們,又開始想念山西煤老闆......
2003年,女老闆丁書苗從山西來到「北漂」,後來成了許多女星的「金主」。
上世紀80年代,她還只是個賣雞蛋的女人,來到「煤都」山西晉城,開了一家小餐館,結識了運煤車司機,隨後開始買車運煤。
起初,丁書苗成立了一家公司經銷電煤。那時候,思路活泛的丁書苗,可勁巴結主管鐵路部門的劉志軍,不僅天天蹲在門口等,還給領導洗牀單、襪子,甚至內褲,從而打動了領導。
丁書苗藉此打通了關係後,接下來的生意就順風順水了。據媒體報道,那時候,丁書苗年經銷電煤400萬噸,鐵路運力500大列以上,公司稱截至2010年12月,利潤達到5000萬元。
從拿到火車運輸車皮開始,丁書苗逐年擴大至鐵路投資、高鐵屏障等業務,同時拓展至酒店、影視劇投資。其中,新版《紅樓夢》就是丁書苗投5000萬元籌拍的,劇組中有不少年輕貌美的女星,也因此引來不少關注。
賈躍亭則比丁書苗晚一年去「北漂」。
上世紀90年代,精神小夥賈躍亭剛從山西地方稅務局辭職,下海成立了一家賣鋼材和煤炭的公司。隨後,賈躍亭做起了「倒爺」,利用政府關係做中間商,倒賣煤炭。
2002年,隨着煤炭價格瞬間飆升,煤老闆一躍成了腰纏萬貫的「暴發户」,他們把不可能變成可能,他們的傳奇人生也就此啟程。
2003年,他先利用做煤炭賺來錢,成立了山西西貝爾通信科技有限公司。2004年,他又將公司開到了北京,成立了樂視網。
來到北京後,賈躍亭很快遇到了他的愛情,對方是一名解放軍藝術學院的女大學生,名叫甘薇,兩人在一次飯局中相識。甘薇大學畢業後,就低調嫁給了賈躍亭。之後,甘薇將把賈躍亭和娛樂圈緊密聯繫在一起。
2010年8月,樂視網在創業板上市,成為首家在A股上市的視頻網站。樂視網順利地與很多明星藝人綁定,如孫紅雷、黃曉明、李小璐、鄧超孫儷夫婦、劉濤、秦嵐、瞿穎、陳赫、賈乃亮、霍思燕……這些人都直接或間接的持有樂視股份。
後來,賈躍亭也把甘薇一手捧成了女明星。早期,樂視網投資過兩部電影,裏面都有甘薇的身影。2009年,甘薇出演的個人首部大銀幕作品《機器俠》,由孫儷、胡軍、方力申主演;《決戰剎馬鎮》的主角是孫紅雷、林志玲,甘薇在其中「打醬油」。
或許從那時起,女明星帶資進組,就成了公開的秘密。而對於編劇和導演來說,香豔的女明星,其實是煤老闆與娛樂圈的紐帶。正是有了這些女明星,「人傻錢多」的煤老闆才樂意投資影視劇,才有了影視行業的蓬勃發展。
2011年,新人景甜參演大製作《戰國》上映,孫紅雷、吳鎮宇、金喜善給她做配。出道就是女主角,明星大腕給其搭戲,說背後沒人誰信啊。於是,一開始就有傳聞稱,景甜的男友是「山西煤老闆」。
煤老闆X娛樂圈,永遠能擦出激情的火花,他們從不缺隱秘的故事。
他們的故事往往是這樣的:炫富豪賭「包二奶」,坐私人大飛機,開悍馬越野車……
難怪編劇汪海林說:「懷念煤老闆,他們從不干預我們創作,除了要求找女演員外,沒有別的要求。」
而女明星和煤老闆的關係,大概也就兩種,一種是煤老闆捧自己女朋友做女主角,另一種是煤老闆找女主角做女朋友。
不過「輝煌」總是短暫的,他們的結局也很魔幻:有人從富翁變成了「負翁」,有人犯了事兒身陷囹圄,有人帶着傳說消失在江湖中。
2010年,是煤老闆在娛樂圈「最後的狂歡」。
這一年,電影票房比前一年同期激增兩倍多,煤老闆入場影視圈達到高峰。2011年,電影行業的投資總額少於2010年,當時就有資深電影人認為,這是煤老闆的退場信號。
而煤老闆的退場的原因很簡單,一方面,這一時期,投資娛樂圈很「坑爹」。一個血淋淋的事實是,那時中國電影的投資回報比較低,大約只有5%-10%的影片能夠賺錢。10個煤老闆進來,賠出去9個,被坑的煤老闆不願意入場了。
編劇汪海林曾發微博說,自己在2005年以前幾乎沒見過做電視劇虧本的人。2009年以後,金融資本、網路金融進入影視行業帶來的成本飛漲,電視劇行業進入整體虧損。
另一方面,躺賺的日子一去不復返。2008年後,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煤炭焦炭等能源產業發生了「由沸點到冰點」的逆轉。2009年,山西開始推進煤礦改革計劃,全省的礦井數量減少一大半。隨着煤炭「黃金十年」的落幕,煤老闆自顧不暇。
2012年3月,「煤礦大王」邢立斌7000萬嫁女轟動一時。在海南三亞的豪華婚禮上,邢立斌請來了大半個娛樂圈的頂流,朱軍、周濤主持,王力宏、蕭亞軒、陳佩斯、朱時茂、馮鞏、韓紅、殷秀梅、范瑋琪、周杰倫等紛紛現身演唱會。
據知情人透露,女方嫁妝是六輛法拉利跑車,豪華婚禮總費用超過7000萬人民幣。隨後,邢立斌回應稱,這次活動只花了1500萬,且是集團在海南的地產項目開盤、集團成立10周年、女兒結婚「三合一」的活動。而不論是7000萬還是1500萬,煤老闆的奢華,都震驚了普通民眾。
然而很快就出現了另外一種聲音。有傳聞稱,邢利斌天價嫁女不僅是擺闊,更是身負鉅額債務的邢老闆精心策劃的一場營銷。當時,煤炭價格一路走低,再加上聯盛資金鍊相當緊張,邢利斌想借事件營銷來獲得投資,但是最後卻沒能如願。
而這樣的猜測最後也得到了證實。2012年底,邢利斌的聯盛集團最終爆發債務危機,多家銀行、信託公司等金融各機構被捲入。2014年3月12日,邢利斌被警方帶走,他一手運作着山西省最大的民營煤炭能源集團就此破產。
那時候,出事的山西煤老闆不只邢利斌一個。
據《新京報》報道,2003年至2009年間,丁書苗先後在豪華酒店、高消費娛樂場所,出資安排領導劉志軍與多名女性嫖宿。
因為丁書苗曾投拍新版《紅樓夢》,因而不少參演該劇的女星也紛紛「躺槍」,被猜測曾被劉志軍「潛規則」。女詩人趙麗華就曾發微博提到:「12釵加上漂亮點的丫鬟僕婦,逐一幸過來要佔不少時間。」
隨後,有關言論甚喧塵上,楊冪首當其衝。緊接着,楊冪委託律師事務所發布律師函,否認了此事,說與劉志軍案無任何關聯,更不存在新聞內容中描述的事,並聲稱要與造謠者對簿公堂。
2013年,劉志軍因受賄罪、濫用職權罪一審被判死緩,此前他曾幫助丁書苗及其親屬非法獲利39.76億元。2014年,丁書苗最終被捕,並被判處20年的有期徒刑,被罰25億元,創下個人罰金的最高紀錄。
至於賈躍亭,他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
樂視網因連續10年財務造假,被監管處以2.4億元罰款,最終從創業板退市。賈躍亭避走海外造車,甘薇與之離婚,各路明星對其唯恐避之不及。如今,賈躍亭造車八年,法拉第未來的第一款車型仍遲遲未能量產,風光不再。
2012年,景甜接受採訪時首次回應緋聞稱:「我男友不是山西煤老闆——當然我不是說山西煤老闆有什麼不好,這只是生活中大家開玩笑的說法......」
後來有傳言稱,景甜背後的金主是,北京星光燦爛影視的創始人路徵,景甜是該公司的簽約藝人,而路徵還被爆料有一個身份是,萬達集團的股東之一。
事實到底如何,人們不得而知。但關於景甜神秘男友身份的猜測,也讓娛樂圈的新「金主」浮出了水面。
接棒煤老闆投資娛樂圈的,悄然變成了「財大氣粗」的房地產商。
2013年,王健林以淨資產860億元,問鼎福布斯中國富豪榜首富寶座,趁着中國樓市的火熱,屬於房地產商的黃金時代來了。
那時候,房地產和娛樂圈一拍即合。在院線領域,房地產商有地產開發優勢,同時房地產商想蹭影視概念,包裝公司的品牌,吸引消費者來買房。在這其中,萬達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後一直霸佔着龍頭的位置。
後來,隨着房地產的泡沫逐漸破裂,網路企業又跑來與影視行業「聯姻」。
數據顯示,2019年,網路企業參與影視投資的僅有7家,但卻投資了35%的電影項目,並最終斬獲近半數的票房。
與以往娛樂圈的投資人不同,網路企業掌握了用户數據,並能以此深度挖掘市場、了解用户喜好,也更喜歡藉此來指導內行人,這樣娛樂圈的創作者很不爽。
汪海林就認為,三代外來投資者中,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網路企業:
「房地產商也還好,他們也不干預你創作,他們最多就是喜歡管理。最差的是網路企業,他們進來以後有很多想法,大數據啊、各種流量、大IP啊,越來越離譜。」
而他最懷念的還是煤老闆,因為煤老闆不干預專業人士創作。「煤礦裏面如果瞎干預會出人命的,他有一個安全生產的意識。真的,他是特別尊重專業的人,因為挖煤這個事真的不能瞎干預。」
娛樂圈的從業者對投資人不滿,認為拍片時投資人瞎干預,結果拍出來的是爛片,市場和觀眾都不買單,然後片子就賠錢了。經濟上行投資人錢多時,賠了只能認栽,但當投資人沒錢時,對「十投九賠」的娛樂圈就避之不及了。
據IT桔子統計,2016至2020年間,影視行業投融資事件分別為195起、127起、84起、30起和25起,合計金額達762億元。其中,相較於前幾年全年度二百億以上的融資金額,最近兩年全年融資金額僅為18億元和35億元。
2020年疫情襲來,影視行業資金告急,娛樂圈與「金主」的故事,也迎來了驚天大逆轉——以前拍不賺錢的爛片怪資本干預,現在終於承認是自己的鍋。
彼時,在中國電影投資大會·高峰論壇上,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說:我們對不起資本。過去行業一直在抱怨資本綁架了電影,其實是電影綁架了資本。「我們在糟蹋他們,我們沒有善待他們,沒有給他們很好的回報。我們遇到危機的時候,又希望他們給我們投資,怎麼可能?」
2021年,在經歷了好幾年的低迷之後,煤老闆終於又迎來了一個春天。
去年以來,煤價創下近十年新高,被稱為「煤超瘋」。煤炭和有色企業業績爆表,資本市場上更是「煤飛色舞」,開啟了一輪股價上漲行情。這一年末,面對新的煤炭周期,有山西煤老闆說,「日進千萬,已經富得沒感覺了」。
只是不知道,兜裏鼓起來的煤老闆們,還會重金殺回娛樂圈嗎?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娛樂圈還在懷念煤老闆,煤老闆卻偏愛投資新能源了......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