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禁止出口!全球糧食危機將至?
01
全球糧食供應雪上加霜。
作為世界主要小麥出口國,俄烏衝突影響了小麥出口量,引發全球小麥價格瘋漲。
沒想到,一系列連鎖反應接踵而至,令人擔憂。
除俄羅斯和烏克蘭出台糧食禁令外,其他產糧大國也紛紛加強對本國農產品的控制,收緊糧食出口。
目前,俄羅斯糧食禁令執行至6月30日,有關糖類製品的出口禁令執行至8月31日。
烏克蘭政府禁止出口小麥、燕麥、小米、蕎麥等其他重要糧食作物,確保本國人民優先。
埃及已禁止小麥、麪粉、扁豆和豆類的出口。
全球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收緊了對棕櫚油的出口限制。
阿根廷、土耳其、保加利亞等多個糧油出口國,也開始實施出口管制,確保本國供應。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產糧國捂糧惜售,糧食危機會爆發嗎?
研究糧食安全首先需要明三個基本概念,即口糧、穀物和糧食。
口糧一般指直接食用糧,通常指小麥、水稻等。
狹義的糧食就是穀物,也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機構常用的概念,即稻穀、小麥、玉米、穀子、高粱等作物。

我國通常講的糧食是指廣義的糧食,包括穀物、豆類和薯類三種。
穀物包括稻穀、小麥、玉米,豆類包括大豆、蠶豆、綠豆、豌豆、豇豆等,薯類包括木薯、紅薯、馬鈴薯等。

全球主要糧食生產和貿易情況如何?
世界糧食總產從1961年的9億噸,增加到2018年的33億噸,增量為24億噸,增長了2.67倍。

未來20年世界糧食消費量可能增長至41億~44億噸,即人均糧食消費達到800千克。
當前,我國人均糧食消費達470千克,人均糧食消費還有200多千克的上升空間。
現階段,我國不存在基本温飽問題,未來隨着人口達峰到來,糧食安全依舊是重中之重。
02
糧食產銷量同步增長的同時,消費結構也發生改變。
過去,人們的需求是吃飽,現在則是要求吃好,糧食消費結構從喝粥到吃肉變化。
因此,小麥、稻穀等口糧消費比重下降,大豆和玉米等飼料糧食的需求大增。
與之相對的,全球的糧食生產和貿易,分佈十分不均衡。
發達國家農業科技發達,地廣人稀,人均糧食產量高,而發展中國家往往人多地少,糧食短缺,必須依靠進口才能解決吃飯問題。
糧食出口國集中在少數國家,美國、巴西、阿根廷三國控制着主要糧食的出口。

玉米和大豆貿易量佔糧食總貿易量的80%以上,小麥次之,稻穀的貿易量最小。
大豆貿易量(以出口計)佔世界產量比重從1964年的22.5%上升到2020年的44.6%;

巴西和美國,是全球大豆的兩個核心出口國,在全球出口量中的佔比高達49.7%和37.4%,佔全球近九成大豆出口額。
進口方面,中國是大豆的第一大進口國,在全球進口量中的佔比為60.2%,歐盟在全球進口量中的佔比為8.9%。
玉米貿易量(以出口計)佔世界產量比重從1960年的7%上升到2020年的15%;

美國、阿根廷、烏克蘭和巴西是玉米的主要出口國,它們在全球出口量中的佔比分別為38.7%、22.2%、13.2%和11.3%,總佔比為74.1%。
玉米的前五大進口地區為中國、南亞各國、墨西哥、日本和歐盟。
小麥貿易量(以出口計)佔世界小麥總產量的比重從1960年的16.1%上升到2020年的20%;

俄羅斯、歐盟、加拿大、美國和澳洲是小麥的主要出口國,它們在全球出口量中的佔比分別為19.3%、14.7%、13.0%、13.3%和11.8%,總佔比為72.1%。
小麥的主要進口地區為北非各國、南亞各國和中亞各國。
稻穀貿易量(以出口計)佔世界稻穀總產量的比重從1960年的4.2%上升到2020年的9.0%;
稻穀貿易主要從印度、泰國、越南和美國等國,流向中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孟加拉國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中東地區。
早在2020年3月31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就發出嚴重警告:疫情可能引發糧食危機。

當時受疫情影響,許多糧食出口國紛紛出台限制、禁止糧食出口政策,全球糧食供應鏈斷裂。
越南、泰國、哈薩克斯坦、柬埔寨、塞爾維亞、印度、俄羅斯、烏克蘭、巴西、阿根廷等國紛紛宣佈禁止糧食出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國、巴西等農業主產區受乾旱天氣衝擊,玉米、大豆等主要農產品庫存消費比持續下降。
疊加飼料需求回暖和疫情導致的貨幣超發,助推全球糧價上漲。
現在,糧價上漲和地緣衝突又引發新一輪糧食保護主義抬頭,糧食出口國佔據更多主動權。
對於本來就缺糧的非洲國家,糧食危機一直存在,現在全球糧價上漲,將加劇這些國家的吃飯問題。
對於像中國一樣國內資源稟賦匱乏,人口眾多的國家,只能繼續加大對農業生產的補貼及政策支持,使農業維持自產自給。
03
不可否認,未來的國際農產品市場,將有以下幾大變化:
一、供需緊張,全球糧食供需將長期處於緊平衡。
儘管未來可開發耕地與現有耕地面積相當,但受制於水資源短缺,糧食供應與人口增長相比,仍然緊張。
二、農產品價格將保持高位震盪。
全球氣候變化、金融資本投機、跨國公司控制農業產業鏈等,都使得未來農產品市場面臨波動性和不確定性。
三、糧食進出口格局將發生變化。
發展中國家對糧食進口的依賴增加,非洲將成為最大的小麥進口地區。
預期非洲小麥進口量將達到全球小麥進口量的40%左右,埃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國將成為最主要的進口國。
發達國家對糧食市場的掌控力進一步增強,世界農產品市場存在壟斷風險,對糧食進口大國的影響最大。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10次提及糧食,疫情之前的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只提及4次。
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自疫情以來,2020年,糧食產量1.3萬億斤就和主要GDP增速等指標放在一起,成為經濟社會預期目標之一。
可見,中國對糧食戰略安全的重視程度提高了。
從國內看,我國國內糧食基本維持自產自需,只有大豆等品類對外依賴較高。

從主糧角度看,國內糧食絕對安全。
儘管如此,「中國需求」經常被炒作和狩獵,在國際期貨市場上,仍然相當被動。
為此,我國仍要多措並舉保障糧食安全。
包括在國內建立西部新糧倉,實施「進口大豆替代工程」,在海外建立多元、穩定的糧食生產基地或供應鏈。
根據未來糧食的基本需求,我國需建立10億畝海外糧食供應鏈,確保擁有人均進口糧食70~100千克的儲備。
更重要的是,我們普通人要養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
努力改善餐桌文化,減少鋪張浪費,在保障基本營養健康的基礎上,減少肥胖,合理膳食。
唯有開源節流,才能應對未來長期存在的糧食危機。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