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政策底到了,市場底還遠嗎?

    政策底到了,市場底還遠嗎?

    對於投資者來講,中國股市本周的戲劇化走勢,是值得認真總結和思考的。

    周初的兩天,A股和港股出現大幅下跌,恒生科技指數在前期經歷了巨幅下跌之後,周二再次大跌超過11%,創下歷史單日最大跌幅,我們成為歷史的見證人。

    市場下跌,上市公司市值重挫,特別是在港股上市的中概股,自高點以來市值普遍腰斬,部分公司甚至下降了90%以上,僅騰訊、阿里、美團三家頭部公司,市值總計就蒸發了超過10萬億港幣。

    上市公司市值大幅縮水,投資者自然也虧損嚴重。很多股民都在吐槽,照這樣跌下去,上班都沒心情了,辛辛苦苦上一天班,結果發現股票(基金)虧的錢比上班賺的還多,以前是養基(股)賺錢,現在是賺錢養基(股)。

    周初A股和港股的下跌,除了上周末美國中概股遭遇退市風暴後引發的連帶效應之外,跟降息預期落空以及外資持續流出也有一定關係。

    周二上午,央行通過官網公布了公開市場操作公告,其中1年期MLF的中標利率仍然是2.85%,跟2月15日一樣沒有變化。

    1年期MLF,即中期借貸便利,是我國目前最重要的政策利率之一,也是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基準,而LPR可以理解為現在的貸款基準利率。

    每月15日發起的MLF,基本上就是為當月21日的LPR利率定調,可以預期的是,下周一將公布的LPR利率,應該也不會降息。在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後,中國雖然仍有降息餘地,但是顯然不會太頻繁。

    消息一出,市場隨之暴跌。

    近期外資的持續流出,也成為A股加速下跌的助推器。3月份的前半個月,北上資金淨賣出已經超過500億,特別是本周前2天淨賣出就超過300億。

    外資流出的原因,一方面是美聯儲加息帶來的新興市場資金迴流;另一方面,則是國際地緣衝突帶來的避險情緒。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消息,國際兩大指數編制公司富時羅素MSCI,3月初開始將把俄羅斯相關個股剔除其指數體系,這導致外資對中國等新興市場都保持了一定的謹慎態度。

    萬得數據顯示,截至3月17日,外資持有A股市值只佔A股市場總市值2.5%左右。從長期來看,A股終究還是由內資動向決定,外資對A股的影響有限,但是在增量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外資的持續流出對短期市場顯然構成了較大的壓力。

    ▲北上資金動向

    來源:同花順iFinD

    在市場最艱難的時候,政策出手了。國務院金融委本周三專門召開會議,研究當前的經濟金融形勢。會議明確提出,各方要積極出台對市場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縮性政策,保持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長期態勢,共同維護資本市場的穩定發展。對於市場普遍關心的中概股、房地產、平台經濟等焦點性問題,會議也進行了積極回應,維穩和打氣的意圖非常明顯。

    會議消息公布後,極大增添了市場信心,可以說是給了投資者一顆定心丸,一劑強心針!

    A股和港股隨即開啟深V反彈,滿屏大漲,特別是周二創下歷史單日跌幅紀錄的恒生科技指數,在周三當日暴漲22%,創下有史以來最高的單日漲幅,我們又一次見證了歷史。

    ▲恒生科技指數日線圖

    來源:同花順iFinD

    金融委發聲後,金融系統的一行兩會央行、證監會、銀保監會都相繼表態,積極呼應金融委的維穩立場,主流證券媒體也在頭版發表評論文章,中證報的標題是「穩預期政策足,資金面合理充裕可期」,證券日報的標題是「三大信心助力A股行穩致遠」,政策和輿論聯動的氛圍非常足。

    我們過去非常羨慕美國監管層對股市的呵護,背後原因是美國人資產的很大一部分都配置在股市,股市收益佔到居民收入很重要的比例,而居民收入帶來的消費,又是美國經濟最重要的支撐力量。

    其實,我國現在的情況也在逐步向美國靠近。一方面,消費已成為最重要經濟支柱,2021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5.4%;另一方面,我國股民已超過2億,個人投資者持股市值估計超過了20萬億,與之相比,2021年中國個人存款總額也只有100萬億左右。也就是說,除了房子之外,在中國人的流動性資產中,股票市值所佔的比重已經比較高了,股市好壞對居民收入的影響也會比較大,繼而也會影響到消費和GDP增速。

    在這種情況下,監管層對股市的態度也會變得越來越重視。

    本周的監管出手,表明了政策底的態度,上周文章我們也講到,當下的A股已處於估值底部位置。事實上,政策底往往跟估值底高度重合,因為只有在股市出現大幅下跌,真實價值被嚴重低估的時候,政策才有出手穩定市場的動力。

    接下來的問題是,政策底和估值底會不會成為真正的市場底?

    歷史數據顯示,政策底和估值底並不意味着絕對的市場底,在情緒極度脆弱的時候,市場的非理性往往會不斷擊穿政策底和估值底,但是從中長期角度看,政策底和估值底,都是值得重視的投資機會。

    我們以之前兩次的救市情況為例進行說明。

    2015年6月,由槓桿資金推動的A股兩年大牛市進入末期,出於防範金融風險的目的,監管開始管控場外配資。隨後,A股開啟踩踏式暴跌,不到3個月時間跌幅超過40%,動輒是千股跌停,要知道那時的股票總數也不過2000多隻,行情慘烈性比現在大得多。

    為了穩定市場,監管層7月之後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措施,包括停發新股、限制做空、國家隊直接入市增持等等。

    此後,雖然市場穩定一段時間之後繼續下行,但是在半年之後真正見底的時候,離政策救市時的位置並不遠。

    2018年,受制於去槓桿和中美貿易戰影響,A股全年再次出現大幅下跌,同年10月下旬,多部委發布了一系列穩定市場信心的消息。劉鶴副總理主持了國務院金融委專題會議;證監會出台借殼上市新規;上交所、深交所和中國基金業協會應對股權質押風險提出新舉措;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新規徵求意見稿也適時頒佈。

    和前一次一樣,這次的救市之後3個月市場才真正見底,但是距離救市時的位置已經非常近。

    絕對的底部在哪,什麼時候到來,這樣的問題其實是沒有任何人知道的,所謂的精確預測頂和底都有點扯淡、純屬娛樂。因為市場包含了無窮的非理性因素,只要你活得足夠久,在股市待得足夠長,什麼樣離奇的極端行情都可能碰到,根本不可能精準地預測。

    我們需要把握和重視的,是底部區域的投資價值,所謂的政策底和估值底,無疑都是底部區域值得參考的重要特徵。重視政策底和估值底,實際上就是相信政府、相信市場自我修復的力量。

    正如巴菲特所說,寧要模糊的正確,不要精確的錯誤。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