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年輕人的「賭石」遊戲,靠NFT賺錢的90後能實現財富自由嗎?

    年輕人的「賭石」遊戲,靠NFT賺錢的90後能實現財富自由嗎?

    說到NFT,可能你並不知道這三個字母是什麼意思,但你一定聽過它的名字。

    1月18日,周杰倫與好友合夥創辦的潮牌宣佈發售NFT項目「幻想熊」不到一小時全部售出;

    2月12日,總數500個的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NFT,凌晨1:00上線便秒空;

    2月1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枱也發布的原創IP數字藏品3D版「虎娃」,也上架即售罄。

    NFT(Non-Fungible Token),中文意為「非同質化代幣」,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非同質化數字資產。跟藝術品一結合,就成了虛擬收藏。

    究竟是什麼讓「NFT「如此搶手?一切要從一隻名叫「無聊猿」的猴子講起。

    2021年4月30日,美國Web3公司Yuga Labs用算法生成了10000個無聊猿,在一天內售罄。隨之而來的,是大批名人的參與——史蒂芬·庫裏、馬克·庫班、Post Malone、Timbaland、余文樂、林俊杰……

    明星效應無疑加大了無聊猿的附加值,截止3月10日,據DappRader最新數據顯示,「無聊猿」Bored Ape Yacht Club(BAYC)交易總額已突破14億美元。

    看到用一隻手都數不過來的價格,NFT市場風起雲湧,國內平台如雨後春筍般登場,投資者、設計師也接踵而至,「NFT」宛然成為年輕人新的財富密碼與社交密碼。

    不可替代,獨一無二,這種稀缺完美適應了當下年輕人的喜好。據ODin NFT平台創始人潘波介紹,參與NFT交易的95後最多,其次是90-95年。

    誠然,大部分年輕人買下NFT只是為了搞錢。在社交媒體平台上,輸入「NFT」三個字母,你會看到讓你眼花繚亂的數字——

    一位周杰倫的粉絲在偶像的影響下靠投資NFT一星期賺5位數。

    一位插畫師花了100多元在平台上傳了自己的作品卻始終無人問津。

    還有一位不慎點進了NFT的釣魚網站虧損5萬塊。

    ……

    投資NFT真的能夠賺到錢嗎?這個大批人想要奔赴的全新領域,究竟是一個全憑運氣的遊戲,還是有着不可言說的暗箱操作?

    我們找到了幾位年輕人,聊了聊他們的NFT入局經歷。

    任何行業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和賭的可能,包括NFT

    黃河山 29歲 禿力富設計師

    所在交易平台:Paras、Opensea

    我第一次知道NFT的時候,並沒有去深入的了解,只是大概知道有它這麼個東西。

    那是2020年,一個美國的朋友,也是我作品的粉絲(一個名叫「禿力富」的房地產商人,與其推出的塑料朋克風的虛擬房產項目「禿力城」),他在我公眾號上找我,問有沒有興趣把我的作品創作成NFT。但當時因為不太了解,就沒具體去聊。

    只是抱着懷疑的心態——一種電子收藏品能不能真的成為像傳統收藏品的存在?

    帶着這種疑惑,去年7月,淘寶造物節找到我,說覺得禿力富這東西挺好玩的,可以像一個遊戲或者電影一樣創造出完整的世界。我們就商量如何去呈現,正好了解到NFT技術符合租賃房地產這種性質,而禿力富最早被人知道也是因為那些奇奇怪怪的房地產項目,就帶着試一下的心態去弄這些東西。

    當時一共發行了310個數字房地產,總價超過36萬元。我看到了這個市場的前景,了解了區塊鏈的圈子與未來的發展方向之後,覺得與禿力富本身的調性做結合是挺合適的,所以決定開始做數字產業。

    我們團隊一共有5個人,有人負責社群的運營,有人負責後期上鍊。而我負責出一些好玩的作品,構建故事的世界觀,以及策劃好玩的活動策劃方案,邀請粉絲一起來參與。還會跟一些粉絲聊天,和他們加強聯繫。因為一個項目能否成功,和忠實粉絲有着很大的關係,這是一個共建的事情。

    因為國內的NFT平台並不是真正去中心化的東西,且更多是傾向於品牌和藝術IP的角度,我覺得價值不是很大,所以就選了國外的平台。

    國內和國外的平台差別還是挺大的,除了鏈子不同,裏面活躍的人群也不一樣。

    以設計師為例,國外的設計師一般是純加密領域生長出來的一批人,雖然他們的項目確實有賺錢效應,但也會看重理想化的東西,比如真正想在行業裏有一席之地,比如希望加密技術可以改變社會,他們是真的朝着這個方向去發展的。

    而國內可能側重於炒作與賺錢的人會多一些。雖然大家也會說,中國人不騙中國人,但是很多國內的項目,就是割韭菜——啥都沒有,就發一個白皮書,說「我們要做XXX」,其實什麼都沒做,只是捲了一波,然後跑路。

    到現在為止,其實我還沒賺多少錢,進了一些造物節銷售款大概30來萬,總的來說還處在燒錢的狀態,因為開發和設計都需要錢。

    但我覺得數字產業未來是會繼續增長的一個東西。

    而且在數字產業裏,我感覺自己能做的事情好像更多了一些。在參與到NFT圈子之前,我以為禿力富最終的呈現形式只會是一個電影、一些圖片或者一個視頻,從沒想過真的可以在虛擬空間裏面把這個城市建出來,而且大家可以在裏面生活、工作。

    確實,NFT這個東西解釋起來很難,畢竟一個電子圖片賣那麼貴,在常人的眼裏是非常不理解的。

    但我相信大眾接受它的時間不會特別長,因為它的變化和發展速度都是非常快的,每天都有新的項目與玩法,迭代速度非常快。雖然這中間會有不可避免的下跌,會有不斷的周期性,但現實世界不也是這樣?

    你選一個行業也是一個賭的過程,它也有朝陽行業跟夕陽行業,可能今天是朝陽行業,明天就變成了夕陽行業。可能你高考成績特別好,然後考了生化環材,出來之後卻發現不如以一個低的成績考了計算機專業吃香。

    任何行業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充滿了賭博的可能,包括NFT。你堅持住了,就還能繼續堅持,堅持不住,趁早退出。

    賺錢可以,但千萬不能貪,不能上頭

    carl 80後 學校行政崗 所在交易平台:Opensea

    因為我一直都在幣圈裏,所以對NFT項目接觸的比較早。

    2021年初,國外有一個項目叫無聊猿,那時候我還覺得好醜的猴子,哪能跟咱們美猴王比啊?

    後來看到圈裏一些行業的大佬紛紛側目與參與,慢慢我就產生了興趣。

    2021年7月,我看到黃河山老師的禿力富公寓,覺得這個創始人才華橫溢且低調接地氣,項目本身也很有鄉土生活氣息,再加上對現實房地產現狀的無奈,我用600塊買下了一所禿力富公寓。

    我選藏品主要有兩個標準。

    一是項目方是不是真正想要做事情的。比如社區的建設有沒有氣氛,以及項目方會不會喊一些華而不實的空洞的口號——「我們要在元宇宙裏面打造成XX級別」,「現在已經在和XX團隊合作」「XX投資方已經加入了」,諸如這種。

    這些基本只能騙一些新韭菜,老韭菜基本一查就明白這個項目背後是一群什麼人在參與。

    第二個標準就是我在這個項目裏能不能得到認可。因為一個項目無論是推廣還是組織,甚至是一些其他方面,都需要很多人來參與。參與者是可以跟隨着整個項目的發展,從最基礎的畫的創作、靈感的來源等,到後續要怎樣去推廣,去跟哪些媒體合作,以及在社群裏如何管理人員。

    在這個過程中,你對社區以及IP文化的一種認可得以展現,當你的誠意被項目方看到,就會給你白名單的資格。

    白名單是最好的賺錢方法,在產品上市之前,可以先行以低於市價的標準,有些甚至是低很多很多的價格,就可以得到這個產品。

    雖然白名單也有破發的情況(即公售後的市場價格比白名單價格低),但基本上是不會虧,只有多賺和少賺的問題。

    當然,心態也很重要。賺錢可以,但千萬不能貪,不能上頭。當價格已經達到你的預期,就要走,不能再奢望,即使後面再往上翻多少倍,都和你是沒有關係的。

    因為這是一個很早期的市場,如果深度去參與一個項目,就會知道這個項目的內在價值,所以需要自己採取主動,以最適合自己的資金管理方式去參與。比如我一般是不參與二級市場,只參與白名單,或是看市場熱度拋售,或是留着深度參與。否則盲目的出擊,或者投機的目的性很強,就很容易被這個市場利用,被價格的高高低低所影響,導致全軍覆沒。

    市場起起落落是很正常的,主要就是看藏者前期跟蹤與投入,這非常重要。如果只憑表面的自信去投資,是完全沒辦法跟隨這個市場的。

    我身邊有很多投資後血本無歸的人,他們現在已經傷心地徹底退出這個市場了,覺得自己成為了一個韭菜。

    除了禿力富,我手裏還有兩件藏品,都是今年年初用白名單購買的,小幽靈和冷兔。我分別入手了兩個,後來開圖(在白名單出售前,作品是以盲盒形式銷售的,開圖後才能看到自己買到的作品 )之後,項目方運作拉高了價格,就分別賣了一個,再各留一個參與社區建設。

    小幽靈是以0.05ETH(以太幣)入手的,賣了0.5ETH,冷兔是以0.0502EHT入手,在0.2多ETH賣掉的。

    後來小幽靈一度炒到0.6、0.7ETH,我也沒有把手裏剩下的那個賣掉,因為我覺得賣出去也解決不了現實經濟上的一些問題,我也想一直去參與社區的發展。

    我主要是以一種投資的狀態去投入的,不會在意眼前的一些利潤。也想做個實驗,看看我的投資標準是不是正確的。

    免費領的藏品漲到了2000多塊,一度我也坐不住了

    小趙 20歲 學生 所在交易平台:Onemeta,現已改名為幻藏

    去年國外有一份6700萬美元的NFT藝術品拍賣,聽到這麼大的金額,當時就很震驚,所以我去搜了一下NFT這個概念。

    結果發現它只是一張人人都可以control C與control V的一張照片,卻能賣那麼貴?當時我就覺得很虛,比較扯,可能又是一種新的圈錢工具。

    在暴利的刺激下,國內的NFT交易平台像雨後春筍一樣每天冒出來一兩家。這些平台為了吸引流量,就會給所有註冊的用户免費送NFT作品。而且如果老用户能拉到新用户註冊,就可以獲得更高級別的NFT產品。

    我之前加入的一個大學生數據項目群的群主也開始時不時的在群裏發一些NFT的項目,以及自己的搞錢經驗:「十幾天前一塊六入手的一個東西,現在已經賣到一萬了」。

    有很多大學生看中了這些蠅頭小利,都在爭先恐後地掃描群主發的二維碼註冊賬號。

    然後我就看到了群裏的人生百態,賺錢了他們會在群裏說:「厲害厲害,謝謝群主!」賺不到錢就在群裏罵髒話,「這個平台是什麼垃圾?這服務器也太垃圾了。」

    這些話就很能刺激人的慾望,畢竟真的有人跟着賺到錢了,哪怕只有總人數的十分之一。但是會營造出來一種假象——很多人都賺到了錢。所以我也在網頁端註冊了一個賬號,免費領了一件名為「鹿在野」的藏品。

    今年年初,整個NFT的市場都很低迷,比如一件藏品是100塊,後面就始終都是100塊,轉手率也不是特別高。這樣下來平台拿不到手續費,也就沒錢去維護,所以平台崩潰是時有的事。

    領取後我也沒怎麼關注,任由它躺在那裏。過年那幾天,我偶然登上了自己的賬號,有空的時候就會去觀察一下價格,發現它是在不斷變動的,110元-130元-120元-180元-120元,我也坐不住了,畢竟白賺,100多塊也是挺值得。

    為了成交的快一點,我以低於市場價的103元成功出手,以為自己成功地薅了一次羊毛。

    沒過多久,我發現線報群裏總有人在發消息,說所有藏品價格都在瘋漲,現在「鹿在野」的價格達到2000多塊,直接翻了100倍。

    當時我還挺後悔的,覺得自己虧了很多錢。所以我就一直關注着One meta平台上推出的所有藏品價格,意外發現這些藏品的漲價毫無預兆,早上還是100塊的東西,1個小時就漲到200塊,而且全平台所有低價的藏品都處於正在支付中的狀態。

    我就感覺背後有隻手在推這些東西。為了證明自己的猜測,我每隔五分鐘就會記錄一下藏品的價格,發現這些低價藏品在半小時內,從800塊跌倒了400塊、300塊、200塊,最後跌倒150塊。

    這不就是放長線釣大魚嗎?讓人們看到有升值的希望,坐等高位的時候把自己的投資賣掉,卻惡意壓價,讓大家不得不出手,從而賺取手續費,割一波韭菜。

    就是一場擊鼓傳花的遊戲。奈何所有人都覺得自己看的比別人更深一點,覺得自己是在最正確的時間入局的,只要傳下去就可以。

    這兩天NFT爆火,我個人覺得就是炒作,因為部分團體的插手,類似於早期的股票以及去年的虛擬幣。如果時機不對,或者有人在操控市場專門吃這些入局者的錢,那NFT藏品的價格肯定比基金、股票那些跌的還快。

    不過只要國家出台相應的法律政策遏制它的炒作,我覺得NFT還是一個很酷的東西。它是有價值的,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我相信,以後NFT會回歸到他藝術價值的本身,哪怕它只是一張圖片,也會有懂的人,願意為了自己的審美付出金錢。

    投了10多萬虧了3、4萬,玩NFT頭像有點像賭石

    通通 30歲 NFT創業者 所在交易平台:Opensea

    今年,我在NFT頭像上的投資基本都是虧的。截至目前,已經累積虧損3、4萬了。

    但對我來說,這是很正常的牛熊轉換,有好有壞,周期而已。哪怕知道會虧,也想玩。因為這不是你做了很多研究,卻虧損了,從而對市場失去信心了。只能說自己運氣不好。

    我對NFT是非常熱愛的,因為它可以給人改變命運的機會,這是在別的地方都沒有辦法獲得的。比如有一個項目叫「隱形人」,有個藏者通過自己的努力,拿到了項目方的白名單,只花0.08ETH就買到手,最後卻以200ETH的價格把它賣掉,這中間就翻了300多倍。

    後來他在推特上說,「感謝這個項目改變了我的人生。」雖然這樣的機會非常少,但是如果在市場上挖掘,是有機會找到一些可以獲利10倍甚至百倍的項目,它的收益率遠高於你在市面上能找到的任何的投資產品。

    所以2021年6月,我入局了,到現在為止投了10多萬。

    剛玩的時候,我就是看平台的銷量和全網NFT每日交易量,哪個項目買的人多了,我就也跟着買。包括有些項目的設計不錯,我覺得挺好看的,也會買。在這個過程中,就會踩過一些坑。比如項目方跑路,或者項目上線後就不怎麼理維護了,這樣品牌方沒辦法給項目賦能,價格就會跌的比較多。

    後來,我才意識到,這個東西要更多地去關注項目的團隊,看他們有沒有自己的做事理念,有沒有做過不好的事情,以及他們的價值觀——如果只是認為自己是來做小圖片的,那肯定是做不成的。

    此外,我還會衡量一下團隊未來的規劃,作圖的質量,還有社群的氛圍,如果一個社群氛圍比較好,大家都認可項目的發展方向,並且發自內心的喜歡,它的價格就會比較穩定,就會賺到錢。

    總的來說,多方面考慮就會好一點,如果考慮的比較單一就容易虧。

    對於我來說,玩NFT頭像,有點像賭石。哪怕虧了,也想去賭,畢竟生活還是要多點樂子,如果一帆風順的生活,你的邊際快感也會越來越下降。

    之前我創業做過一些web2.0的項目,比如打造一個app。但因為這兩年的行情不是很好,無論你怎麼做,天花板都在,大家的衣食住行各種需求都被滿足了,我不可能做的更多。

    所以覺得與其在那耗着,不如直接做web3.0的東西,像提供一些NFT諮詢的服務,打造一些NFT的產品或者服務出來。

    因為現在這一塊的東西還比較新,很多人會感覺比較迷茫,如果一個人剛開始玩這些的話,很難在現實世界裏找到人和他聊這些,所以我是希望打造出一個NFT的社區,大家一起聊一聊。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這跟網路是一樣的機會。因為每一個新技術的出現,都會誕生一個新的巨頭,把握的住就是財富再分配。

    當然任何機會都有風險,就像不是所有做網路創業的人都成功了,可能有些人在第一次泡沫的時候就傾家蕩產了。但是總有一部分人得到了這個跨越階層的機會。

    作為設計師,你很難琢磨藏家的喜好是什麼

    壁虎 35歲 廣告從業者 所在交易平台:NFTCN

    從年後開始,很多設計師都開始去參與NFT創作,整個NFT作品的創作水平是火箭似的上漲,設計師在NFT平台上也越來越卷。

    過年那幾天閒着無事,我尋思蹭蹭熱點,做一批吉祥瑞獸什麼的。就查了一些資料,發現壁虎寓意挺好的,壁虎如同庇護,古人把它當做一個除妖降魔的益獸,所以就決定以壁虎為主角去設計一批NFT,希望為持有者帶來幸運。

    我在做之前也看了一些熱門的作品,發現現在的NFT首先是需要一定的數量基礎,這樣比較方便流通,也比較方便後期賦能。所以我在網上學了一些開源的代碼,用編程實現了批量生產的功能。

    2月3號,我上傳了一批作品,本來就是想試水看一看效果怎麼樣,沒想到現在竟然有了3萬的收益。

    我是在內蒙古的一個四線城市,對一個設計來說,一個月工資才多少錢?如果兼職去做這件事情,或者投入50%經歷,一個月多掙1萬塊錢也挺好的。靠這種方式去改善一下生活,本身沒什麼壞處。

    確實現在很多藝術師群體的吃相很難看,作品稍微好一些,就會設計一些賦能的玩法,比如在作品裏設計一些基礎股權,過於商業化,甚至涉及到非法集資的那種感覺。

    我也很反感這種事兒,但是我相信市場如果一個市場能一直往前走,就會形成自己的遊戲規則,逐漸淘汰這些亂象。

    確實這個階段大家投資還是以投機為主,但在我接觸了很多設計師群體後,發現大部分還是以喜好為動力去設計作品的,並沒有大家說的那麼可怕。

    作為設計師,這裏面確實有很大的運氣成分,你很難琢磨藏家的喜好是什麼,可能一個露出腦子的殭屍類的小人,他們反而挺喜歡。

    我自己有一個設計師的社群,裏面有一些質量很好的作品,賣的就是不好。所以說不是每個人都能靠這個東西去賺錢,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入局NFT,你需要去運營它。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賣出去,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IP。因為用户的選擇你是拿不準的,可能早期作品比較少,市面上沒有太多的選擇,入局早的小設計師就會有優勢。

    我身邊有一些設計師朋友在Opensea(全球最大 NFT 交易平台)上去做,但是那相當於把石頭投入大海,因為作品太多了,而且國外想運營一個粉絲群體,還是有文化差異在的。

    而國內大廠做的平台還屬於邀請制,會自己找有影響力的、本身就是IP的藝術家去發行作品。本身他們的經營量就比較大,單價比較低,發行量也會隨之增加,並不適合我們普通人參與。

    所以我會選一些有一定藏家群體和二級市場(即藏家之間可以進行作品二次銷售)的國內平台。

    現在我在籌備一個新的項目和作品,但是這東西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運氣是一方面,自己的精力也不太能支撐我去運營一個項目。因為現實生活中,我還有自己的生意,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事兒都斷了。

    但也要看NFT未來的發展,如果前景好,可能我也會投入全部的精力,看看是做一個平台還是社群,去幫助像我一樣的設計師去孵化IP。如果能在國內市場裏打造出一個有影響力的IP,對NFT在國內的發展有一丟的作用也是好的。

    我覺得藝術交易平台在短期內一定是一個風口行業,起碼現在看來他是有機會的,好操作,入場門檻也比較簡單,市場也活躍,說不準你什麼時候你就成為NFT領域的快手網紅了。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