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恒大股債雙殺 憂連累內銀 民行股價創五年低 摩通指信貸風險高

    恒大股債雙殺 憂連累內銀 民行股價創五年低 摩通指信貸風險高

    中國恒大(3333)一連兩日急跌,最新股價創四年新低,觸發點在於上日廣發銀行向法院請求凍結恒大旗下銀行存款1.32億元人民幣(下同),或查封、扣押其他等值財產。市場憂心恒大本已經債台高築,一旦廣發銀行的舉動,引發其他銀行仿效,將變相「封死」恒大的貸款之門,令資金鏈再現危機。另一個牽連更廣泛的擔憂,在於一旦恒大的貸款被視為不良貸款,對其他有份向恒大放貸的內銀的資產質素,料造成負面影響。投行摩通指出,民生銀行(1988)的信貸風險正因而升溫。

    市場憂心恒大本已經債台高築,一旦廣發銀行的舉動,引發其他銀行仿效,將變相「封死」恒大的貸款之門(資料圖片)

    湖南兩項目獲批恢復銷售

    另外,恒大在湖南省的兩個住宅項目,一度遭湖南省邵陽市住建局要求暫停預售許可。不過,在一日之內情況有變,今日下午,南邵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決定恢復恆大華府、恆大未來城項目預售許可。事件支持中國恆大股價短線反彈,現時跌幅收窄至7%。

    不過,該兩個項目,在今年1月至7月13日以來,成交金額分別為2.9億元及2.38億元,對比恒大今年上半年的合約銷售金額達到3567.9億元而言,份額不至於太大。因此,現時投資者關注重心,仍將會放於恒大整體的貸款能力之上。

    資料來源:摩通 ;佔比按銀行對房地產貸款/總貸款計算

    股價急跌風暴 源於廣發行要求凍結資產

    今次恒大的債務風暴,起點在於上日廣發銀行宜興支行,以「情况緊急,不立即申請保全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為由」,向法院申請訴訟前財產保全,請求凍結中國恒大旗下的宜興市恒譽置業、恒大地產集團銀行存款1.32億。

    固然,1.32億元,對於一間單在今年上半年,銷售額已經達到3567.9億元的內房恒大而言,可謂微不足道,不過,事件卻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對恒大的股價及債券價格帶來沈重打撃。(事件對恒大系股價影響及即時投資部署,請參看今早的文章:恒大破底再暴跌13%創四年低 專家:沽出時機已過 勿沾手恒大系)

    倘若廣發銀行將恆大的貸款,歸類為不良貸款,並記入中國人民銀行信用評分系統,將可能會引發其他銀行下調恆大的貸款比重。﹙路透社﹚

    恒大聲明將起訢廣發行

    雖然恒大已經發聲明,直指向廣發銀行的貸款到期日是明年3月,並會對廣發銀行濫用訴訟前保全的行為,依法起訴,不過,並未能令到股價止跌,原因是投資者憂慮其他銀行,會否因廣發銀行的舉動,而重新審視現時對恒大的貸款條款,從而推高恒大在銀行的融資難度。

    倘廣發行將貸款歸類為不良貸 恒大借錢難度勢加重

    投行摩通表示,從恆大的聲明回應來看,相信恒大並未有逾期貸款。然而,若果公司違反了部分的貸款條款﹐銀行要求收回貸款(Call loan)的情況其實並不罕見的。

    要注意,倘若廣發銀行將恆大的貸款,歸類為不良貸款,並記入中國人民銀行信用評分系統,將可能會引發其他銀行下調恆大的貸款比重,令到恒大重續貸款時面臨挑戰,並增加流動性風險。

    同時,不應輕視的是,恒大的銀行貸款規模,據統計達到2750億元,一旦恒大的貸款被歸類為不良貸款,對有份向恒大貸款的一眾內銀,資產質量將會受負面影響。

    摩通指出,一眾銀行股中,現時以民生銀行的信貸風險最高。(路透社)

    民行股價破底 創逾五年新低

    摩通指出,一眾銀行股中,現時以民生銀行的信貸風險最高,原因是民生銀行對恒大的放貸規模,佔該銀行的貸款組合佔比最高,而且民生銀行的稅前資產報酬率(ROA)偏低。

    據該行統計,民生銀行對恒大的放貸規模,佔民生銀行總體貸款的0.8%。雖然0.8%看似是一個不大的佔比,不過此比率已經是一眾內銀中最高。排名第二高的是光大銀行,其對恒大的放貸規模,佔該銀行總體貸款的比率不足0.4%。

    更有一項數據可反映民生銀行對內房貸款問題的敏感度高。現時民生銀行對內房產業的放貸總額,佔總貸款額接近12%,是一眾內銀中,對房地產業貸款佔比最多的一間。(詳見附表)

    從股價表現看,近期內銀股板塊普遍跟隨大市急跌。今日民生銀行股價下跌逾2%,跌幅較四大內銀介乎0.7%-1.6%的跌幅為高。現時,走勢上民生銀行的股價正處於尋底格局,低位暫見3.59元,為2016年2月以來的逾五年低位。

    中國恒大集團(03333.HK)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01988.HK)恒大物業集團有限公司(06666.HK)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