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小米績後跌穿20元破今年低  綜合專家大行評三大難題:市場唔Buy

    小米績後跌穿20元破今年低 綜合專家大行評三大難題:市場唔Buy

    小米集團(1810)第三季多賺25%,雖然優市場預期,不過績後股價卻不似預期,最多曾挫逾8%,跌穿20元大關,創逾一年低位。綜合大行及專家意見,列出三大難題:(1) 芯片短缺未解,手機業務收入接近零增長;(2) 手機出貨對互聯網業務收入影響:(3)小米汽車需要巨額投資卻難有競爭優勢。

    集團季績接近市場預期上限,截至今年9月底止,小米第三季經調整淨利潤51.76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25.4%,高於市場預期中位數的48.14億元。收入按年升8.2%至780.63億元,勝市場預期的774.63億元。

    不過,單看9月季度營業收入僅成長8%至780億元,與分析師預測一致,但遠低於此前三個月64%的增速。淨利潤急跌84%至7.886億元,因期內計提投資損失35億元。

    京華山一研究部主管彭偉新接受訪問指出,芯片問題對手機產量的負面影響,至少會持續多一年。(路透)

    難題一:手機業務收入接近零增長

    綜合專家及大行的看法,暫時可見今次小米的業績,暴露出三大問題。首先是芯片短缺問題。小米的業績反映,核手手機業務出現「價升量跌」的情況。

    雖然智能手機的平均售價按年升6.7%至1,090.5元,不過,受全球核心零部件(包括SoC(片上系統)供應短缺影響,第三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按年跌5.8%至4,390萬部。

    據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報告顯示,在全球市場上第三季的手機品牌排名,小米亦被蘋果超前,由第二名跌至第三名。蘋果憑借新iPhone出爐,出貨量增長14%;反之,小米出貨量減少6%,市場佔有率跌至14%。

    京華山一研究部主管彭偉新接受訪問指出,市場對智能手機廠的憂慮,重點在芯片短缺問題,認為小米的業績反映集團面臨的挑戰是「要價定要量」,由於市場上各大廠商都無法拿到足夠的芯片,所以廠商亦只能將所得的芯片集中在新款5G手機上,但是小米在中端及高端產品的配額上無法做到平衡。

    芯片短缺影響手機出貨 大行削預測

    瑞信研究報告亦指,小米出貨量不及預期,與芯片短缺及行業競爭加劇有關。因此將今明兩年智能手機出貨量預測分別下調300萬和200萬。

    從分部收入方面亦可以看到,手機出貨量下跌對整體收入的拖累。貢獻集團總收入逾60%的主打業務,智能手機業務增長動力明顯放慢,接近零增長,分部收入為478.25億元,按年微升0.5%。

    投資者關心的是,零件短缺情況明年會否有改善。據美銀證券指,小米管理層認為零件短缺的挑戰持續到明年上半年,暗示不確定性持續到明年。

    瑞信指小米出貨量不及預期,與芯片短缺及行業競爭加劇有關。因此將今明兩年智能手機出貨量預測分別下調300萬和200萬。(Getty)

    難題二:手機出貨跌 影響互聯網業務收入

    第二個問題,在於小米的智能手機,對小米的收入貢獻,除了單單是手機銷售的收入之外,同時亦是集團互聯網業務收入增長的關鍵。

    小米一直成功的業務模式,是透過價格「感動人心」的中低價手機作「誘因」,建立其小米生態圈。簡言之,手機是其互聯網業務的入口,倘若手機出貨量持續放慢,市場憂心會影響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

    值得關注的是,小米的互聯網服務是收入增長最高的業務,按年升27.1%至73.37億元,再創單季度歷史新高。然而暫時規模仍是比較細,僅佔整體收入不足10%。一旦此分部業務的增長,亦受到手機出貨下跌所拖累,在「火燒連環船」的情況下,最終可能影響小米生態圈的擴展。對此,美銀表示,由於智能手機出貨較慢,對小米互聯網業務保持謹慎態度。

    從用戶增長角度,暫時用戶數量仍然保持增長,截至2021年11月22日,MIUI全球月活躍用戶數,更首次突破5億。今年9月,MIUI月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32.0%至4.859億。其中,中國大陸MIUI月活躍用戶數達到1.273億,按年增長16.4%,連續4個季度按季淨增長。

    不過,彭偉新指出,雖然用戶數量仍然保持增長,不過投資者是看前景的,現時互聯網業務對集團的收入貢獻細,直言「增長最快都冇用,市場唔會BUY」。

    小米雷軍曾表示,小米造車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市場憂投資高卻未見競爭優勢。(資料圖片)

    難題三:小米汽車投資高卻未見競爭優勢

    第三個難題,在於小米未來要對汽車製造投入大量經費,卻難言有競爭優勢。集團在業績中確認,智能電動汽車預計將於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產,現時團隊成員已超過500人。

    不過,專家及投行都憂慮小米汽車的競爭力,現時內地已經有三大汽車新勢力(蔚來、小鵬及理想),不過小米的發展卻只是剛開始。更甚者,在手機領域上和小米鬥得難分難解的OPPO,最新更有市場消息指,最快2023年推出印度電動車,有機會比小米快一年,可見市場競爭的激烈。

    小米雷軍此前曾表示,小米造車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瑞信指由於小米的渠道擴張及電動車業務令營運開支增加,將小米2022至2023年的每股盈利預測下調6%至7%。

    彭偉新亦指,小米的汽車業務太遲開始,難以立即追上同業的關鍵技術,同時小米汽車的系統自主性遠不及美國蘋果公司,能夠有一套自主研發的系統,可說是看不到小米造車的優勢。所以綜合現時的芯片問題對手機產量的負面影響,料至少會持續多一年,認為股價將持續受壓,投資者不宜沾手。

    小米集團(01810.HK)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