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警告:股市及樓市將承受估值調整壓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0月12日發布了最新一期的半年度國際金融穩定報告(GFSR),在美聯儲和全球央行正準備退出超寬鬆政策的時間點上,給予了尖鋭的警告。
中國財聯社10月13日報道,在報告中IMF表示,超寬鬆貨幣政策引發了「諸多市場繁榮和金融槓桿上升」,隨着信貸收緊,這些繁榮可能以失序的方式告終,並對經濟復甦形成威脅。
這份報告的負責人、IMF貨幣和資本市場主管Tobias Adrian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解讀稱,市場的衝擊可能來自央行自身,例如他們以快於預期的速度收緊貨幣政策時。鑑於許多風險資產估值過高,我們擔心可能會出現大規模拋售。
IMF在報告中指出,雖然近期市場出現一些波動,但相較於四月GFSR報告全球股市在強勁利潤和寬鬆政策支持下仍進一步走高。與此同時,大多數市場中相較於基本面價值的股價錯位也處於高位。然而,估值走高和對國債走勢變動更為敏感,意味着在經濟前景突然出現變化或政策發生意外變動的情況下,股市將會出現實質性的重新定價。
同樣受益於疫情而普漲的全球樓市也面臨同樣的風險,在報告中IMF預期在最壞的情況下,未來三年裏發達國家房價將出現14%的下跌,而發展中國家的跌幅可能達到22%。
IMF也強調,雖然房價有下行的擔憂,但吸取次貸危機經驗的銀行體系在貸款人資質審核方面顯著有所作為,也使得銀行系統在面臨房價波動時處於更穩固的位置。
除了警告風險外,Adrian也對目前華爾街「逢低抄底」的論戰給出了另一個角度的看法:當市場出現(向下)波動時,迫使央行出手救市的閾值可能比市場預期得要高出不少。
Adrian表示,在通脹顯著抬高的背景下,央行出手干預市場的門檻將會變得非常高。眼下央行們正面臨一個充滿挑戰的時期,如果放水寬鬆,在幫助實體經濟的同時也會提高通脹,而收緊政策有機會最終控制通脹,但期間會出現「非常高昂的代價」。
IMF目前對於通脹的觀點仍然是最終可控,但降低通脹這個過程所需的時間可能會比預期要長一些。Adrian表示,我們已經看到了比預期更高、更持久的通脹,眼下引發通脹的渠道也與我們此前看到過的情況完全不一樣。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