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盤點2021年新上市美股科技公司:55家僅1家股價未處於熊市區間

    盤點2021年新上市美股科技公司:55家僅1家股價未處於熊市區間

    2021年,美國股市新上市科技公司的牛市已經轉熊市。近期,高估值、高增長、虧損型企業的股價持續下跌,導致2021年新上市科技公司遭遇了大舉拋售。

    新浪科技12月8日報道,在55家今年通過IPO(首次公開招股)、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或直接掛牌而上市的科技公司中,只有GlobalFoundries一家的股價比最高點低不到20%,尚未進入熊市區間。

    其他54家公司的股價都已經處於熊市區間,即股價比最高點下跌超過20%。僅僅上周,這些公司中就有10家的跌幅達到這個水平。更糟糕的是,有23家公司的市值相比於高點已經縮水了一半或更多,其中包括Robinhood和LegalZoom。截至美國股市周一(12月6日)收盤,前者從8月初的高點暴跌74%,後者從7月的高點跌去58%。

    即便投資者試圖選擇一籃子股票,建立多元化投資組合,也無法找到避風港。跟蹤新上市公司股票的復興IPO ETF基金在過去3周中價格下跌18%,較2月份的歷史高點跌去26%。該基金持有最多的股票包括莫德納、Uber、Snowflake和Zoom。

    對整個科技行業來說,不斷上升的通脹率和更高的利率導致公司更難獲得外部資本的支持。在投資者轉向安全資產的過程中,受衝擊最嚴重的是尚未度過IPO後禁售期的員工和其他內部人士。禁售期通常為公司IPO後的6個月。

    例如,Rivian內部人士持股的禁售期一直持續到2022年年中,而這家電動汽車製造商的股價自11月中旬以來已經下跌了35%。Salesforce的競爭對手FreshWorks從上月的高點下跌了50%,該公司的內部人士持股要鎖定至明年初。

    Rivian目前的股價仍然遠高於78美元的IPO發行價,但近期的暴跌已經導致FreshWorks破發。在今年在美國上市的10家價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中,只有6家的股價仍然高於IPO發行價或直接掛牌的首次交易價格。破發的公司包括Coinbase、UiPath和Robinhood等。

    雲計算軟件公司GitLab股價較11月高點下跌35%,該公司的員工持股鎖定期也是到2022年初。本周一,GitLab股價在盤後交易中再次下跌9%,目前僅略高於IPO發行價。GitLab公布的上市首個季度營收好於預期,但仍未能穩定股價。

    對另一些新上市公司來說,員工持股沒有鎖定期的問題。今年,有6家科技公司通過直接掛牌在美國上市,意味着此前的投資者可以立即出售所持股份,但公司無法通過這樣的上市增加持有的現金。

    儘管只有少數由風投支持的公司會選擇直接掛牌上市,但從今年來看,直接掛牌的方式正獲得更多關注。在2021年之前,只有4家知名公司,包括Spotify、Slake、Palantir和Asana,選擇了這種上市方式。而今年選擇這種方式的公司包括Roblox、Coinbase、Squarespace、ZipRecruiter、Amplitude和Warby Parker。這些公司股價都從高點下跌了20%至50%,但員工持股沒有禁售期。他們從上市首日開始就可以出售所持股份,至少將部分股票變現。

    對公眾投資者來說,科技公司通過SPAC上市也出現了問題。保險科技公司Metromile於2月份與一家SPAC合併,實現上市,但目前股價較高點已跌去89%。Metromile的技術讓汽車司機可以按行駛里程支付車險費用,而不需要按月或按年付費。

    在其他通過SPAC方式上市的公司中,社區社交網絡Nextdoor股價較11月高點下跌47%,網路信貸服務SoFi在10個月內股價下跌44%。數字媒體公司BuzzFeed周一剛剛完成與SPAC合併,但上市之初表現不佳,股價首日下跌11%。

    科技行業遭遇的重新定價可能會對今年剩下的公司上市造成影響,並可能持續至2022年。雲計算基礎設施軟件公司HashiCorp計劃於本周上市,根據最初的定價區間該公司的目標估值約為130億美元。然而,在上周的科技股大跌之後,投資者可能會更多地關注該公司最近一個季度2200萬美元的虧損,這一虧損比去年同期的930萬美元進一步擴大。

    根據周一發布的最新招股書,Samsara將於下周上市,其技術幫助實體產品與雲計算的連接。該公司估值約為115億美元。最近一個季度,Samsara的虧損從去年同期的5,430萬美元減小至3,240萬美元。

    Robinhood Markets Inc(HOOD.US)

    LegalZoom.com(LZ.US)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